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高细石灰石粉用作水泥混合材料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张大康 《水泥》2005,(7):7-11
实验室试验了在P·Ⅰ42.5R硅酸盐水泥中掺入高细石灰石粉对水泥物理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高细石灰石粉是一种优良的水泥混合材料;高细石灰石粉与矿渣粉按适当比例配合,比单独掺入矿渣粉各试验龄期强度均明显提高,特别是大幅度提高了3d强度。在P·Ⅰ42.5R硅酸盐水泥中掺入4%高细石灰石粉和26%矿渣粉,能够在保持水泥3d强度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水泥的28d强度。  相似文献   

2.
预分解窑窑灰以石灰石为主要成分,含有少量天然岩石或粉煤灰,由于其比表面积高达1200m2/kg,含有大量细微颗粒,作为一种混合材料,可以减少水泥颗粒堆积空隙率。按正交设计进行了多组P·Ⅰ42.5R硅酸盐水泥、矿渣粉、粉煤灰和预分解窑窑灰不同组合的物理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预分解窑窑灰与矿渣粉按适当比例配合,比单独掺入矿渣粉3d、7d、28d三龄期强度均明显提高,特别是明显提高了3d强度,弥补了矿渣粉掺入水泥后早期强度明显下降的缺点。在P·I42.5R硅酸盐水泥中掺入4%预分解窑窑灰和26%比表面积537m2/kg的矿渣粉,能够在保持水泥3d强度与P·I42.5R硅酸盐水泥比较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水泥的28d强度。  相似文献   

3.
赵明  张雄  张永娟  卢卫群 《水泥》2014,(1):10-13
通过试验研究了三乙醇胺(TEA)对掺矿渣粉、粉煤灰及石灰石的复合硅酸盐水泥的增强效果。结果表明,复合硅酸盐水泥的强度与混合材"矿渣粉-粉煤灰-石灰石"的组成有关,TEA对复合硅酸盐水泥的增强效果也因混合材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别。TEA可以使大部分复合硅酸盐水泥的早期抗压强度(3d)提高10%左右,早强效果显著。混合材为"30%粉煤灰-10%石灰石"时,早期抗压强度提高15%左右,早强效果尤为突出。但是,TEA对矿渣粉含量较高的复合硅酸盐水泥的早期强度改善不大,仅使3d抗压强度提高5%~10%。TEA对复合硅酸盐水泥的后期强度(28d)影响较小,抗压强度变化基本上不超过5%。  相似文献   

4.
王贵生 《水泥》2006,(11):30-32
我厂φ3.0m×11m开流高细水泥磨,采用粉煤灰、钢渣和石灰石作混合材,生产出混合材掺量>40%的P·C32.5R水泥,3d抗压强度在21~23MPa,28d抗压强度在41~45MPa,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较双掺粉煤灰和石灰石作混合材时下降3%,凝结时间缩短.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祁连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为解决生产的42.5R级和32.5R级普通水泥3d抗压强度偏低,28d抗压强度富裕较多的问题,选用石灰石、粉煤灰、页岩和矿渣等混合材进行了交叉双掺试验。多次试验表明,用湿法高碱熟料生产早强普通水泥,石灰石的掺加量不能超过6%;用干法高碱或低碱熟料掺10%石灰石和15%粉煤灰可生产42.5级复合硅酸盐水泥;掺10%石灰石和35%矿渣,或矿渣和页岩(或粉煤灰)各22.5%双掺,均能生产32.5级复合硅酸盐水泥。该项试验研究不仅解决了原28d抗压强度富裕多的问题,而且提高了水泥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6.
石灰石粉锂渣超早强超高强混凝土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石灰石粉及其与锂渣复合掺加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石灰石粉掺量在10%以下时有利于抗压强度的发展,在20%以下时有利于抗折强度的发展.10%的石灰石粉和10%的锂渣复合显示出优良的复合效应,当单位水泥用量为464kg/m3 时,7d抗压强度达到了105MPa.28d强度达到了124MPa,60d强度达到了132MPa.可代替矿渣、硅灰制备超早强高强超高强混凝土.  相似文献   

7.
分别粉磨工艺的水泥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进行了水泥分别粉磨的半工业试验,旨在验证水泥分组分最佳粒度分布理论。结果表明,分别粉磨的熟料可以达到最佳性能粒度分布的要求,使熟料有充分的水化程度;将混合材料单独粉磨至特征粒径比熟料明显偏低,可以充分发挥混合材料的填充效应和活性效应。熟料、混合材料分别粉磨后,在P·I水泥中掺加6%高细收尘灰、30%矿渣粉、4%粉煤灰混合配制的水泥,水化热稍有降低,3d、7d、28d和90d抗压强度分别提高5.OMPa、7.3MPa、7.6MPa和11.4MPa。分别粉磨对提高水泥性能具有很大优势。简要介绍了国外典型的分别粉磨生产线。  相似文献   

8.
采用水泥3d、7d早期水化热与28 d抗压强度函数关系的分析方法,获得低热钢渣矿渣硅酸盐水泥比矿渣水泥早期水化热低的优势配料参数为:< 35 MPa、35~50 MPa、>50 MPa三个28 d抗压强度段,混合材总量分别为80%~90%、60% ~ 70%、30% ~ 45%,钢渣掺量分别为20%~ 45%、10%~20%、5%~10%.设定水泥水化热权重12、力学强度权重12、工作性权重9,量化评定低热钢渣矿渣硅酸盐水泥综合性能.32.5强度等级满意度高分区在Ⅱ型区:矿渣掺量35% ~45%,钢渣掺量15%~40%.42.5强度等级满意度高分区在Ⅰ型区:矿渣掺量25%~35%,钢渣掺量10%~15%.  相似文献   

9.
应用辊压机联合粉磨技术,有利于实现水泥粉磨工序的节能降耗和水泥颗粒的优化分布,公司对水泥粉磨工艺进行辊压机加开路筛分磨改造效果良好。水泥比表面积确保360m~2/kg以上,3d强度提高2MPa~3MPa,28d强度提高3MPa~5MPa,出磨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降低2%,磨机台时产量提高30%以上,磨制P·O42.5R水泥节电6kWh/t。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用50%~80%(质量分数,下同)超细矿渣粉和20%~50%的P·Ⅱ42.5水泥配合的胶凝材料的性能及添加磷石膏对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用50%~80%超细矿渣粉等量取代水泥,对水泥的凝结时间影响不大,但会较大幅度降低其3 d和7 d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而超细矿渣粉的取代量为50%~60%时,胶凝材料的28d强度与硅酸盐水泥持平甚至超过后者,并可减小胶凝材料的早期收缩:掺加超细矿渣粉量的2%~3%的磷石膏可以较大幅度提高大掺量超细矿渣粉胶凝材料的早期强度,而对其后期强度和干缩性能无不利影响,对大掺量超细矿渣粉胶凝材料硬化后期浆体水化产物和结构也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高纯超细球形化硅微粉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硅微粉的超细球形化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碳极高温电弧法是实现硅微粉球形化的较理想的加热方法。  相似文献   

12.
高强度高透明溶剂型有机硅涂覆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小飞  赵勇刚  张银华  徐珊 《粘接》2009,30(8):50-52
介绍了经处理后的白炭黑配合MQ有机硅树脂补强,最终得到高透明、高强度有机硅涂覆剂HT906TS。重点讨论了白炭黑处理剂用量、处理温度以及MQ硅树脂用量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高强高模聚乙烯醇纤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聚合方法和引发方式综述了国内外合成高相对分子质量及高立构规整度聚乙烯醇(PVA)的研究进展;详述了通过聚新戊酸乙烯酯的醇解来制备PVA微纤的方法;简述了高强高模PVA纤维的特性及应用;指出今后高强高模PVA纤维的研究应在聚合方法、开发新的高效引发剂和醇解工艺作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4.
高纯粉石英产品全分析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发射光谱法测定Fe2O3、Al2O3、CaO、MgO、MnO、NiO、TiO2和火焰光度法测定K2O、Na2O,然后以差减法得出SiO2含量。实验结果与氢氟酸挥发法测定结果及外检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5.
孙伟  魏铁锋  周巍 《化学工程师》2010,(6):41-42,59
高熔体强度聚丙烯(HMSPP)是聚丙烯改性的研究的重要产品之一。本文综述了高熔体强度聚丙烯的性能特点、制备方法、用途以及国内外研究和开发情况。  相似文献   

16.
以丙烯酸乙酯(EA)、丙烯酸甲酯(MA)、丙烯腈(ACN)为单体,通过乳液聚合,制备高强度高伸长率综合性能优良的丙烯酸酯橡胶(ACM).研究了单体的配方及聚合方法.结果表明:当EA∶ MA∶ ACN配比为90∶ 8∶2时,采用本研究所描述的聚合方法可得到物理及机械性能优良的丙烯酸酯橡胶,扯断强度由原来的12 MPa提高到15 MPa以上,伸长率由原来的220%提高到250%以上.  相似文献   

17.
以特级矾土细粉为主要原料、铝酸盐水泥为结合剂、六偏磷酸钠为减水剂,磷酸盐选择磷酸二氢铝,采用浇注成型的方法制备高铝质磷酸盐陶瓷,考察了保温时间、煅烧温度和磷酸二氢铝添加量对高铝质磷酸盐陶瓷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添加磷酸二氢铝可以提高高铝质磷酸盐陶瓷的性能,磷酸二氢铝用量为6%(质量分数)时,制备的高铝质磷酸盐陶瓷的抗弯强度达到24.15 MPa;磷酸二氢铝用量超过6%后,对高铝质磷酸盐陶瓷的抗弯强度不利;添加6%磷酸二氢铝,形成的主要物相有石英、刚玉、磷酸盐、硅线石和莫来石,说明添加磷酸二氢铝有利于陶瓷新相的形成。高铝质磷酸盐陶瓷适宜的制备工艺条件:矾土粉用量为96%(质量分数),铝酸盐水泥用量为4%(质量分数),减水剂用量为外加0.1%(质量分数),磷酸二氢铝用量为外加6%(质量分数),保温时间为4 h,煅烧温度为1 250 ℃  相似文献   

18.
高强纤维结构优化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分析了提高合成纤维强度的基本条件和必要因素 ,需要避免和克服的不利因素以及实用要求的某些制约条件。列举了当前经过优化工艺和纤维结构而制得的最高强度无机纤维 (PAN基碳纤维 )和有机纤维 (超强聚乙烯纤维 )的具体制备方法及采取的手段。指出今后随着科技的进步 ,纤维的强度还可能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9.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lumber at high temperatur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model was developed to predict the residual strength in compression parallel to grain for dimension lumber subjected to axial loads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while braced to prevent buckling. Prediction of the time‐dependent temperature profile within the cross‐section of a lumber member was achieved by adapting a two‐dimensional heat transfer model. An ext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examined seven models proposed by various authors to predict residual strength under various temperature regimes. With knowledge of the temperature‐history and material properties, it was possible to predict the time to failure by crushing of axially loaded members exposed to elevated temperatures. Initially, predicted times to failure did not show as good an agreement with those measured in an experimental programme as had been hoped. However, when a new residual strength‐temperature model was developed and used to simulate the axial load capacity of nominal 38 mm × 89 mm studs exposed to fire, the results obtained showed good agreement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Copyright © 200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