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米曲霉HN 3.042为菌种,以米渣和大豆为主要原料酿造酱油,比较了二者制曲过程中蛋白酶的产生规律以及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对所得的两种酱油进行感官评价,并利用GCMS分析和比较其挥发性芳香物质。研究表明:米渣酱醪的氨基态氮、总氮含量高于大豆,而可溶性蛋白、可溶性无盐固形物却均低于大豆,发酵31天,大豆酱油蛋白质利用率达到75.28%,高于米渣的66.85%;大豆酱油感官评分略高于米渣酱油,两种酱油中香气物质含量的差别较明显。米渣酱油是很有潜力的新品酱油,但其蛋白质利用率尚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酱油曲霉蛋白酶及其用于酱油酿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酱油生产蛋白质利用率,对酱油曲霉B和米曲霉进行了比较.通过酱油曲霉B和米曲霉所产蛋白酶的酶活比较;无机氮和拌水率对酱油曲霉B和米曲霉产酶的影响;无机盐对酱油曲霉B产酶的影响:米曲霉3.042和酱油曲霉B对大豆蛋白的消化能力及酱油曲霉B用于酱油生产的效果等试验.结果表明:酱油曲霉B能大量产生中性蛋白酶,所产碱性蛋白酶是米曲霉3.042所产的200倍,大豆蛋白消化能力也远高于米曲霉3.042,其蛋白质利用率比米曲霉高10%~20%,所产酱油口感不逊于米曲霉3.042生产的酱油.  相似文献   

3.
酱油的固态无盐与低盐混合发酵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用无盐固态与低盐固态混合发酵上艺生产酱油,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前提下可缩短发酵周期。试验中大曲原料配比为黄豆粉:豌豆粉:大麸皮=4:1:5;菌种为沪酿3.042米曲霉;无盐固态发酵(70℃,2d)转入低盐固态发酵(65℃,6d),总发酵周期8d,蛋白质转化率为68.07%。  相似文献   

4.
对黑豆酱油同稀发酵的生产工艺进行了探讨.先固后稀发酵酱油比高盐稀态酱油生产周期短,风味比低盐固态酱油好,固稀发酵生产工艺可以利用低盐固态发酵设备,采取低温制曲,低温发酵,收效较好.利用黑豆,以固稀发酵工艺生产酱油,提高了酱油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传统酱油生产工艺中存在不足,对比了“低盐固态发酵工艺”和“高盐稀态发酵工艺”生产酱油的特点,提出了生产高盐稀态发酵酿造酱油的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酿造工艺对酱油风味形成的影响,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耦联气质(GC-MS)方法测定了黑龙江地区某品牌酱油在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香气成分的组成和变化。研究发现,发酵过程中共检测出了31种香气组分,其中醇类3种,醛类4种,酸类4种,酯类6种,酚类4种,呋喃3种,其他化合物7种;进一步通过测定其香气活性值确定了4种主要的呈香物质:1-辛烯-3-醇、苯乙醛、乙酸、4-乙烯基愈创木酚;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发酵时间为5~42 d时,以1-辛烯-3-醇,乙酸及4-乙烯基愈创木酚为特征组分,而发酵时间为42~59 d时,以苯乙醛为主要组分。  相似文献   

7.
浅谈酱油的香气形成及改善酱油香气的应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简要介绍了酱油香气的主要成分及其形成机理,探讨了提高酱油香气的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8.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4,(3):139-141
通过比较分析成曲中的蛋白酶、氨肽酶、α-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等4种关键酶活力,以及高盐稀态发酵酱油成品的理化指标和感官评鉴,研究不同炒小麦粒度对酱油制曲和酱油质量的影响。实验表明,小麦粒度的优化处理对酱油成曲的酶活力增强及成品质量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最佳小麦粒度为40目,在此条件下,成曲中酶活力均较高,酱油成品的理化指标和口感也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9.
酱油中的香气成分是评价酱油品质的重要指标。阐述了常用的香气成分的分离、提取、分析方法,并介绍了酱油中香气成分提取、鉴定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包启安 《食品科学》1982,3(11):37-43
一般醛类的低级化合物具有强烈刺激性的香气,在生酱油中醛类仅含0.003%,其中乙醛占相当比重,糠醛反应呈阳性,但经过加热变成熟酱油之后,醛类的含量就增加到0.006%,将近一倍,糠醛的含量也显著地增加。因此认为醛类的生成除由微生物生化合成外,化学反  相似文献   

11.
任广鸣 《食品科学》1990,11(5):37-41
生产酱油时制曲的重要性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课题。通过对制曲时产生香气挥发物的研究并与未接种的大豆--小麦面粉混和料相对比证明:制曲时同产生的挥发物与米曲霉的生长和其孢子的形成有关。在菌丝体阶段形成的香气挥发成分不同于制曲时孢子体阶段的挥发成分。酸性均质物中的乙醇萃取物不同于中性和碱性均质物中的萃取物。  相似文献   

12.
淀粉原料焙炒对酱油制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小麦、面粉为淀粉原料,采用焙炒技术,在最佳焙炒时间下分别比较经焙炒处理的小麦、面粉与未经处理的小麦、面粉对酱油成曲的蛋白酶活、氨肽酶活、淀粉酶活、纤维素酶活和氮溶指数(NSI)等理化指标的影响。同时,通过测定酱油大曲酶解液的总糖转化率和蛋白回收率,筛选最佳焙炒时间。实验表明,小麦、面粉的最佳焙炒时间均为20 min,在此条件下,焙炒处理对酱油成曲酶系及理化指标的影响较大。经焙炒的小麦所制成曲较生小麦成曲在中性蛋白酶活、氨肽酶活、纤维素酶活、孢子数和NSI分别提高了13.06%、12.58%、9.92%、37.04%和10.46%;经焙炒的面粉所制成曲较生面粉成曲在中性蛋白酶活、氨肽酶、纤维素酶活、孢子数和NSI分别提高了32.88%、28.17%、18.07%、13.04%和10.79%;但小麦、面粉焙炒后,酱油成曲淀粉酶活略有降低。综上,小麦和面粉的焙炒处理均对成曲的酶系增强及理化指标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混合菌种发酵提高酱油产量和质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以米曲霉泸酿 3 0 42生产菌为主 ,纤维素酶 -绿色木霉 1号菌为辅 ,采用分开制种曲 ,共生制大曲m(米 ) :m(纤 ) =3∶1,低盐固体大缸水浴保温发酵法生产酱油。由于木霉 1号能产生大量的纤维素复合酶 ,能将包裹蛋白质的纤维素分解 ,使蛋白质呈裸露状态 ,便于蛋白酶充分分解蛋白质 ,因而使蛋白质利用率提高 17 5 % ,酱油出品率提高 17 3 % ,同时也提高了酱油还原糖和色度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利用本室分离选育的优良酱油生产菌株-米曲霉As-91-02和湖南名产“浏阳麻菇”进行了高级麻菇酱油的批量生产试验,确定了生产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麻菇酱油成品的主要质量指标均通过国家特级酱油标准,其中氨基酸态氮为1.07克/100毫升,全氮为2.04克/100毫升,总氨基酸为5.12克/100毫升,必须氨基酸为1.98克/100毫升。  相似文献   

15.
增强酱油色度和香气的混菌制曲新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米曲霉AS3.951为主要生产菌,选用根霉、红曲霉为辅助生产菌,各菌种分别单独制种曲,按米曲霉种曲:根霉种曲:红曲霉种曲为7:2:1的比例混合,按制曲原料的0.8%~1%接种混合种曲,制曲时间为36~42 h,固态低盐发酵生产酱油,使酱油的香气和色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酱油原料的利用率和出品率.  相似文献   

16.
黑曲霉ZM-8是以黑曲霉为出发菌株进行航空诱变获得的突变菌株,各种酶活较高.30%黑曲霉ZM-8和70%米曲霉混合制大曲,酱醅含水量52%,温度65℃,进行酱油发酵,蛋白质转化率可达78.4%,氨基酸生成率49.6%.且色、香、味、体等感官指标都明显优于纯米曲霉酿造的酱油,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UE336-2米曲霉应用于酱油生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该文叙述了UE336-2米曲霉的特性,论述了成曲中性蛋白酶活力比对照菌沪酿3.042米曲霉提高了l倍,酱油生产原料全氮利用率提高7.1%,同时还介绍了新菌种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8.
针对酱油稀醪发酵中出现的生白污染问题进行了研究探索,对污染茵种类进行了鉴定,对造成生白的各种因素逐一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对酱油稀醪发酵生白现象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多菌种发酵提高酱油风味及原料全氮利用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三十多年来我国酱油工业,无论在工艺或设备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创新和发展,基本上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目前,各地所采用的多为固态无盐和固态低盐发酵工艺。这两种工艺属于速酿法,虽有许多优点,但很不完善,与传统工艺相比,明显存在着风味差的缺点,主要表现在鲜味及香气不足,很多产品带有特殊的高温臭味。为此我  相似文献   

20.
1.酱油风味风味(主要是味及香的调和)是发酵食品的生命。原料微生物以及管理技术的巧拙,对风味的优劣影响甚大。这是由于微生物的共同活动所产生的代谢生成物构成了酿造物的风味的缘故。一些发酵食品之所以有悠久历史而为人们所喜好就在于此。随着时代的进展其制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