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用动、植物食用油中脂肪酸组成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永生  郑敏燕  耿薇  刘建 《食品科学》2012,33(16):188-193
以氢氧化钾/甲醇碱催化法对食用油样品进行甲酯化衍生化预处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采自西安、咸阳市的16种食用植物油和4种动物油(猪油、牛油、羊油和鸡油)中的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并对其所含各类脂肪酸的比例关系进行详细地分析,以确定不同类型食用油的营养特征。结果显示,各类食用油所含的主要脂肪酸成分是棕榈酸、硬脂酸、油酸、11-十八碳烯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单烯酸以及芥酸等;不同类型的食用油脂中,饱和、单不饱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之比值差异极大,而且多不饱和脂肪酸中n-6脂肪酸与n-3脂肪酸之比值差别也很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牡丹种皮油的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并与牡丹籽油和4种常见干果(核桃、巴旦木、杏仁、开心果)的脂肪酸组成进行比较,为牡丹种皮油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索氏抽提法对4种干果中的脂肪进行提取,以硫酸-甲醇法对6种油脂样品甲酯化,采用GC-MS检测结合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脂肪酸的组成及相对含量。结果牡丹种皮油与牡丹籽油中均含有棕榈酸、棕榈油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5种脂肪酸,其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均超过90%,尤其是亚麻酸的含量分别高达51.1%和44.7%;而核桃中含有棕榈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4种脂肪酸,亚油酸是其主要成分;巴旦木、杏仁、开心果中主要含有棕榈酸、油酸、亚油酸3种脂肪酸,以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含量最高。结论牡丹种皮油中含有大量多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麻酸的含量尤其突出,较牡丹籽油含量更高,是一种优质的保健食用油。  相似文献   

3.
绵阳元宝枫种仁油脂成分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绵阳江油元宝枫种仁为原料,提取油脂,对元宝枫种仁含油量和元宝枫油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元宝枫干种仁含油量为44.3%,元宝枫油中共检出16种脂肪酸,其中油酸含量为25.97%,亚油酸含量为35.83%,元宝枫油中还含有宝贵的神经酸(15-二十四碳烯酸)成分,其含量为5.21%。元宝枫油有很好的食用和保健功能,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为了建立一种有效的潲水油鉴别方法,运用气相色谱法和峰面积校正归一化法,对5种动物油、5种植物油和5种潲水油及其精炼成分中的脂肪酸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最终确定以脂肪酸相对不饱和度(U/S)、短链脂肪含量、十三烷酸及十七烷酸等奇数碳脂肪酸含量作为潲水油油脂的内源性特征物质,并以此作为检测指标,结果表明:潲水油油脂中脂肪酸相对不饱和度(U/S)值明显小于同种类植物油脂肪酸相对不饱和度(U/S);短链脂肪酸在普通植物油中无法检出,但在潲水油中含量较高(0.05%~0.7%);在潲水油中检测出十三烷酸和十七烷酸等奇数碳脂肪酸(0.23%)。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 明确牡丹种皮油的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并与牡丹籽油和4种常见干果(核桃、巴旦木、杏仁、开心果)的脂肪酸组成进行比较,为牡丹种皮油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索氏抽提法对4种干果中的脂肪进行提取,以硫酸-甲醇法对6种油脂样品甲酯化,采用GC-MS检测结合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脂肪酸的组成及相对含量。 结果 牡丹种皮油与牡丹籽油中均含有棕榈酸、棕榈油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5种脂肪酸,其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均超过90%,尤其是亚麻酸的含量分别高达51.1%和44.7%;而核桃中含有棕榈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4种脂肪酸,亚油酸是其主要成分;而巴旦木、杏仁、开心果中主要含有棕榈酸、油酸、亚油酸3种脂肪酸,以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含量最高。 结论牡丹种皮油中含有大量多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麻酸的含量尤其突出,较牡丹籽油含量更高,是一种优质的保健食用油。  相似文献   

6.
两种不同橄榄核仁油中脂肪酸组成的GC/MS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何志勇  夏文水 《食品科学》2006,27(3):188-190
采用索氏提取法从橄榄和滇橄榄核仁中提取油脂,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两种核仁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从橄榄核仁油中检出13种脂肪酸,从滇橄榄核仁油中检出11种脂肪酸,两种油中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高达73.4%和84.1%,其中亚油酸含量分别为41.76%和23.68%,油酸含量分别为30.48%和58.37%,另外,油中还含有奇数碳的脂肪酸十五烷酸和十七烷酸,表明两种核仁油具有很高的营养保健价值,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
核桃油与常用植物油中37种脂肪酸和角鲨烯含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核桃油与大豆油、芝麻油和玉米胚芽油等常用植物油的营养价值差异,本研究采用气-质联用法和气相色谱法对4种植物油中37种脂肪酸和角鲨烯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开展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核桃油与常用植物油营养价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核桃油富含α-亚麻酸、二十碳二烯酸和亚油酸3种多不饱和脂肪酸以及油酸等单不饱和脂肪酸,还含有少量的棕榈酸及硬脂酸等饱和脂肪酸,核桃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组成与比例显著高于其他植物油(P<0.05),而饱和脂肪酸则显著低于其他植物油(P<0.05);核桃油中角鲨烯含量略低于芝麻油,属于优质植物油。4种植物油中总脂肪酸含量从高到低顺序依次为大豆油、芝麻油、核桃油和玉米胚芽油,含量分别为78.11、73.96、69.20和48.83 g/100 g;4种植物油均含α-亚麻酸、亚油酸和二十碳二烯酸等人体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s,EFA),EFA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核桃油、大豆油、玉米胚芽油和芝麻油,分别占总脂肪酸的90.0%、70.7%、64.9%和54.1%;4种植物油的油酸含量与亚油酸含量的比值(油亚比R)由高到低依次为芝麻油、玉米胚芽油、大豆油和核桃油,分别为0.62、0.35、0.27和0.10,表明4种植物油中,芝麻油的抗氧化能力最大,可保存时间最长。大豆油、核桃油和芝麻油中均检出角鲨烯,其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大豆油、芝麻油和核桃油,含量分别为173.3、72.9和31.4 mg/kg,玉米胚芽油中仅含有微量的角鲨烯,未检出。本研究表明不同植物油中脂肪酸及角鲨烯等营养物质含量存在差异,可为食用植物油的营养价值分析、相关的食品和保健品等产品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对不同茶树品种茶叶籽油及不同工艺条件提取的茶叶籽油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品种茶叶籽油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比值约为1.0∶2.4∶1.3,其中棕榈酸质量分数为14.11%~16.99%、油酸为46.33%~55.48%、亚油酸为23.17%~29.40%,3种脂肪酸质量分数在90%以上,且品种对其质量分数影响较小;28个品种茶叶籽油中均检测到17种脂肪酸,主成分分析显示硬脂酸、异油酸、十七碳酸、棕榈油酸为特征脂肪酸,其质量分数可用于品种鉴别;茶叶籽油4种提取工艺对质量分数1%以上的棕榈酸、油酸、异油酸、亚油酸无明显差异,变异系数均小于10%,对质量分数低于1%的脂肪酸肉豆蔻酸、棕榈油酸、亚麻酸、花生酸、二十二碳一烯酸、二十二碳二烯酸、山嵛酸、二十四碳酸、二十二碳六烯酸相对质量分数影响较大,变异系数均在10%以上。  相似文献   

9.
李羽翡 《中国酿造》2014,(5):150-152
对甘肃产亚麻籽油与其它6种小品种食用油脂肪酸的组成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亚麻籽油中α-亚麻酸含量最高(平均值为54.1%),其次是油酸(平均值为24.25%);紫苏油、牡丹籽油、松子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其中松子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紫苏油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南瓜籽油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平均含量0.106%,御米油二十碳五烯酸(EPA)平均含量0.242%。硬脂酸、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是构成甘肃地产亚麻籽油的特征脂肪酸。甘肃产亚麻籽油的ω-3系脂肪酸与ω-6系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是1.6∶0.4,仅次于紫苏油,是健康饮食的高品质油脂。  相似文献   

10.
陈琳  李荣  刘韬  姜子涛 《食品科学》2014,35(8):279-282
通过碱水解,将紫苏油甘油三酸酯转化为游离脂肪酸,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法,采 用梯度洗脱的方式,测定冷、热榨紫苏油甘油三酸酯中的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两种紫苏油甘油三酸酯中脂肪酸 的含量差异较大。冷榨紫苏油中亚麻酸、亚油酸含量显著高于热榨紫苏油,而油酸、棕榈酸含量略低。冷榨紫苏油 中5 种脂肪酸的含量高达95.09%,而热榨油含量仅为87.89%。5 种脂肪酸的回收率为99.70%~101.11%,相对标准 偏差介于0.44%~3.66%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