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河北省南部电网220 kV电网理论线损计算结果,分析220 kV电网的线路损耗、变压器损耗等各项损耗的构成,并通过与上一年220 kV电网各项损耗的对比,指出了220 kV电网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降损措施。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新型杆变远程负荷监测系统的原理结构、功能特点和主要技术参数,分析并总结了该系统在上海城区10 kV架空线路降损、220/380 V低压配网降损以及10 kV杆变运行管理降损中的应用情况,应用实例验证了该系统对低压配网降损工作的重要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为实施低压配网改造、合理化配置杆变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张弛 《供用电》2010,27(3):30-34
实时掌握杆上变压器的负荷资料,是做好线损精细化管理的需要。介绍了一种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新型杆上变压器远程负荷监测系统,给出该系统的结构、主要功能和技术标准。分析并总结了该系统在上海城区10 kV架空线路降损、220/380V低压配电网降损以及10 kV杆上变压器运行管理降损中的应用情况,应用实例验证了该系统对低压配电网降损工作的重要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浙江电网是华东电网的负荷中心之一,基于OPEN-3000 EMS的浙江电网实时网损分析系统的应用,实现了浙江电网500 kV和220 kV网损的在线计算与监控,并能在连续保存的全息数据断面基础上,进行各种降损方式的模拟计算,系统能有效提高网损统计工作的效率,更是电网经济运行管理重要的辅助决策工具。  相似文献   

5.
10kV长线路常具有负荷波动大、线损高等特点,其节能降损一直是农村电网改革与研究的重要内容。在综合研究我国农网降损节能设计与改造的基础上,分析了单项降损措施的特点与使用局限后,提出了综合降损的方法,并构建了10kV长线路降损节能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降损节能方案评价,并以实例验证了评价模型的可行性,以期能为农网10kV长线路提供行之有效的综合降损措施。  相似文献   

6.
邱道尹  周娜 《电工技术》2010,(8):14-15,33
研究某火电厂220kV线路实际系统参数和数据,并运用均方根电流法计算理论线损,分析其与统计线损之间的误差原因,并提出降损措施。  相似文献   

7.
中压配电网的升压改造是一项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战略决策,由此能够提高中压配电网供电能力、有利于高渗透率分布式能源的接入、节省占地资源以及节能降损.基于国际通用的决策思路,即分析问题、设定目标和提出备选方案、评估和确定推荐方案,介绍了中压配电电压等级优化相应的研究思路和内容,希望为有志于从事配电网规划和改造的研究人员以及有关专业师生等提供一些创新性的思路.通过所述的步骤,研究确定了我国不同区域的电压等级序列的推荐方案:城市新建区为500 kV/220 kV/110 kV/20 kV/0.4 kV(架空线路、电缆),500 kV/220 kV/20 kV/0.4 kV(架空线路、电缆);城市混供区和平稳过渡区为500 kV/220 kV/110 kV/20 kV/0.4 kV(架空线路、电缆),500 kV/220 kV/20 kV/0.4 kV(电缆);农村地区为500 kV/220 kV/110 kV/20 kV/0.4 kV(架空线路、电缆).  相似文献   

8.
龙河220kV站自投运以来,其龙码110kV出线线损率高达2.80%,文中分析了龙码线线损率偏高的原因,介绍了其采取的降损措施。提高码头站的电容器投运率,合理进行无功补偿,调整系统电压,最终使龙码线线损率降到2.0%以下。  相似文献   

9.
以配电网中10 kV线路层和0.4 kV台区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等值电阻法和回归分析法,构建配电网线损计算模型.利用此模型对配电网不同降损措施的降损潜力进行计算分析,进而优选出降损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降损措施,能有助于电力企业的项目决策.  相似文献   

10.
城区如何降低线损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开展线损清查工作目的 城区分局从2003年开始,针对分局10kV公用线路线损历年逐步升高,且10kV公用线路的供售电量每年呈两位数的增长趋势,在所管辖的86条10kV城网公用线路,每年都选取一定的线路进行线损清查工作。从2003年的15条线路到年末只完成了5条线路,2004年对线损在30%以上的线路观东、观化、沙黔等线路进行线损检查,但都未取得明显的降损成果,也未找到一种较好的降损措施。在总结了前面两年的降损工作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