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开友 《治淮》2000,(12):15
淮安枢纽工程位于江苏省淮安市南郊,京杭运河与苏北灌溉总渠交汇处北侧,是淮河入海水道的第二级枢纽,近期工程包括:入海水道穿越京杭运河立交地涵、古盐河与清安河穿堤涵洞、淮扬上堤路及渠北闸加固等建筑物组成。其作用是实现入海水道与京杭运河的交叉,维持京杭运河航运现状,同时满足入海水道泄洪及渠北运西地区排涝要求和连接淮扬公路交通。 淮委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建设管理  相似文献   

2.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是扩大洪泽湖洪水出路、保证洪泽湖大堤安全的一项战略性骨干工程。淮安枢纽工程是入海水道的第二级枢纽,主要作用是实现入海水道与京杭运河的交叉,维系京杭运河水路航运,同时满足入海水道泄洪及渠北运西地区排涝要求和连接淮扬公路交通。工程复杂,加上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的不利因素确定了工程难度大,工程效果要求高,从而增大了工程设计的技术含量。本文着重介绍了该工程设计中的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3.
淮河人海水道工程是扩大洪泽湖洪水出路、保证洪泽湖大堤安全的一项战略性骨干工程。淮安枢纽工程是入海水道的第二级枢纽,主要作用是实现入海水道与京杭运河的交叉,维系京杭运河水路航运,同时满足入海水道泄洪及渠北运西地区排涝要求和连接淮扬公路交通。工程复杂,加上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的不利因素确定了工程难度大。工程效果要求高,从而增大了工程设计的技术含量。本文着重介绍了该工程设计中的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4.
沈继华  马东亮 《治淮》1999,(5):23-23,26,27,28
淮河入海水道沿苏北灌溉总渠北侧布置,在桩号27 800处与京杭运河交叉,交汇处入海水道与京杭运河、苏北灌溉总渠形成两河三堤、三河交叉的水利枢纽网。为了保证京杭运河、苏北灌溉总渠的正常航运和入海水道泄洪,该枢纽布置了国内最大的立交地涵(过流能力7000m~3/s,地涵断面8m×8m,共39孔)。本文在入海水道与京杭运河立体交叉布置的基础上,从设计、施工和航运的角度研究了入海水道与京杭运河斜交、正交、宽槽、沉管四种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5.
戴健  马树齐 《治淮》2009,(1):15-16
淮安枢纽下游南堤防洪护坡工程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南郊、淮河入海水道淮安枢纽东侧、淮扬路西侧。由于该段淮河入海水道南堤南坡土质较差且不稳定,为保护淮河入海水道南堤和总渠河道断面、防止水土流失,水利部淮委批复建设该项工程。工程主要由预制块护坡、码头平台等组成。  相似文献   

6.
1工程概况清安河排涝泵站位于楚州区境内淮河入海水道北堤外侧,在清安河穿堤涵洞(入海水道北堤)东侧约50m处,与清安河穿堤涵洞共同承担清安河排涝任务。当入海水道不行洪时,清安河通过穿堤涵洞进行自排;当入海水道行洪、穿堤涵洞封闭时,由清安河排涝泵站承担抽排任务。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淮河洪水的出路 ,经国务院批准在淮河下游的洪泽湖入海口开挖和兴建淮河入海水道。淮安枢纽是淮河入海水道的第 2级枢纽 ,位于入海水道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 ,其作用是实现淮河入海水道与京杭大运河的交叉 ,维持京杭大运河水路航运 ,同时满足淮河入海水道泄洪和渠北运西地区排涝要求 ,以及连接淮扬公路交通。入海水道穿过京杭大运河的立交地涵是枢纽的主体工程 ,是亚洲最大的立交地涵。为了使淮安枢纽立交地涵工程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整个工程从设计到兴建十分重视其安全监测 ,采用了国际上较先进的自动化技术。淮安枢纽立交地涵安全监…  相似文献   

8.
李陆明  崔洪涛 《治淮》2003,(8):20-20
一、概况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是扩大洪泽湖洪水出路、保证洪泽湖大堤安全的一项战略性骨干工程。该工程西起洪泽湖大堤的二河闸,东至黄海扁担港,全长163.5km,与苏北灌溉总渠形成两河三堤。二河枢纽位于入海水道与分淮入沂河道(二河)交汇处,是淮河入海水道的进口,也是入海水道的第一级枢纽。其主要任务是承泄洪泽湖洪水,并控制入海水道和分淮入沂流量,以满足入海水道和分淮入沂分流比的要求。枢纽包括二河新泄洪闸、二河东堤至桩号4+641.11之间的入海水道河道和左右堤防。新泄洪闸共10孔,单孔净宽10.0m,底板高程6.0m,设计泄洪流量2270m3/s、强迫…  相似文献   

9.
王军  张丽娟 《江苏水利》2002,(Z1):21-21
1工程概况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沿苏北灌溉总渠北侧布置,与其形成二河三堤,苏北灌溉总渠北堤成为入海水道南堤,相应堤防等级由2级提高为1级,其穿堤建筑物等级也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10.
淮安枢纽立交地涵位于江苏省淮安市西南部,是入海水道的第二级枢纽,其作用是实现入海水道与京杭运河立体交叉,维持京杭运河水路航运,同时满足入海水道泄洪要求,设计流量2270m^3/s。立交地涵基础底板坐落在第(7)层黄色粉细砂上,中密状,建基面高程为-7.95m。本文介绍了立交地涵的现场抗滑试验成果,并通过现场抗滑试验及室内土工试验资料的对比,分析了二者的内在关系,中密状粉细砂的摩擦系数一般可取室内直剪试验强度的75%、现场抗滑试验的85%,为0.43-0.45,滑动形式为表层滑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