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泌阳凹陷新庄油田油藏形成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润好  汪金霞等 《河南石油》2003,17(2):30-32,35
叠瓦状油藏是新庄油田油层分布的普遍规律,以圈闭和盖层的有效性探讨了该类油藏的形成条件,认为主控断层对油层的封闭具有广泛性和相对性,断层封闭的广泛性导致了断层下盘高部位大多数储层都是油层,断层封闭的相对性是造成油层含油高度小的主要原因,盖层的厚度与油藏的含油高度具有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2.
新庄油田南三块为典型的窄条带状边水稠油油藏,地层倾角较大,含油宽度较窄,常规直井开发边水侵入快,开发效果差。为提高未动用储量的采油速度和采收率,结合油藏地质特点,开展南三块水平井部署优化研究,对水平井水平段轨迹及注采参数进行优选,实施后取得了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3.
河南新庄油田构造破碎,断块面积小于0.6 km~2,含油宽度窄、原油粘度高、水油体积比大,系典型的复杂小断块稠油油藏。蒸汽吞吐过程中边水浸入对开发效果影响较大,部分近油水边界井在蒸汽吞吐初期就见到边水,含水急剧增加,生产效果变差。结合近油水边界部位水淹井的生产情况,对边内提液和边外提液分别开展了提液时机和提液速度研究和优化,经过近两年的矿产实践,边水推进速度明显减缓,采用边内提液能够较好的抑制边水推进。  相似文献   

4.
新庄油田泌浅67区位于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东段,处于北东向北倾正断层和北东向南倾正断层的/交汇处,断裂发育,构造破碎,研究难度大。通过地质、地震综合研究,进一步落实了该区构造与断裂展布特征、储层厦油气分布规律、储量规模。根据该区储集层为高渗储层,油层具埋藏浅、含油层数多、单井钻遇油层厚度大、纵向含油井段长、特稠油油藏等特点,充分应用斜、直井、蒸汽吞吐等钻、采技术,对储量落实的含油区块进行系统开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叠瓦状油藏是新庄油田油层分布的普遍规律 ,从圈闭和盖层的有效性探讨了该类油藏的形成条件 ,认为主控断层对油层的封闭具有广泛性和相对性 ,断层封闭的广泛性导致了断层下盘高部位大多数储层都是油层 ,断层封闭的相对性是造成油层含油高度小的主要原因 ,盖层的厚度与油藏的含油高度具有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6.
泌阳凹陷正断层较多,走滑断层研究较少。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提高,局部构造的日益落实,一些构造现象用正断层无法解释。文章以新庄油田为例,根据构造的不协调性、不协调带两侧的拖曳牵引现象、时间切片及岩心证据等,首次在泌阳凹陷内部发现、论证了走滑断层的存在,并探讨了其形成模式。  相似文献   

7.
泌阳凹陷新庄油田走滑断层的发现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泌阳凹陷正断层较多,走滑断层研究较少。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提高,局部构造的日益落实,一些构造现象用正断层无法解释。文章以新庄油田为例,根据构造的不协调性、不协调带两侧的拖曳牵引现象、时间切片及岩心证据等,首次在泌阳凹陷内部发现、论证了走滑断层的存在,并探讨了其形成模式。  相似文献   

8.
根据泌阳凹陷古城、新庄油田不同的稠油物性特征及9口井油砂的氯仿沥青“A”、族组分及饱和烃色谱分析资料,对两油田稠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稠变程度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研究了稠油族组分与距离新近系不整合面远近的相关性,探讨了稠油族组分与油层埋藏深浅、稠变程度高低的关系;指出了古城油田油藏的成藏时间早、新庄油田成藏时间晚是造成古城油田稠油稠变程度高于新庄油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新庄油田南三块窄条带状边水稠油油藏热采水平井生产过程中存在油层剖面动用不均、边水侵入等问题,从地质、注采参数和工艺3个方面研究了影响窄条带状边水稠油油藏热采水平井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确定了氮气泡沫调剖辅助吞吐、利用温度剖面测试资料调整注汽工艺,实现均衡注汽等配套措施,改善了稠油热采水平井开发效果,提高了稠油油藏资源利用率,为其他油田同类型稠油水平井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陈密  赵丽萍  余小红  王涛  李娜  刘宇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1,25(5):73-74,78,2,1
河南油田新庄南三块地质储量405.6×104t,由于油质稠、厚度薄或受边水的影响,利用直井无法实现经济有效开发。2008年以来,通过水平井开发技术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水平井开发薄层稠油的主要技术。该技术现场实施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有效地解决了目前直井开发薄层稠油所遇到的难题。  相似文献   

11.
双河油田核二段油层层数多、单层含油面积小、非均质性严重、边水活跃,属于典型的强边水小断块油藏,综合含水高,开发效果逐年变差,为此,开展小断块油藏聚合物驱边水控制技术、井网调整技术、注采参数优化技术、前缘段塞优化技术以及合理配产配注技术等研究和初步应用,应用结果表明,聚合物驱可有效提高强边水小断块油藏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12.
叠瓦状油藏特征及勘探潜力—以新庄油田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新庄油田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和近两年滚动勘探开发实践的总结,归纳出叠瓦状油藏的基本特征:油层在剖面上与断层呈屋脊状塔配,在平面上呈叠瓦状;油藏沿断层走向呈狭窄条带状分布;油层常常分布在主断层断点以下的高部位;断层之下,均有一套连续的油气显示段。证实了叠瓦状油藏为新庄油田油藏分布的普遍规律,指出了该区叠瓦状油藏今后滚动勘探开发潜力和方向,并结合该油田油藏特征,就叠瓦状油藏的勘探开发的配套技术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新庄油田泌浅67区位于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东段,处于北东向北倾正断层和北东向南倾正断层的交汇处,断裂发育,构造破碎,研究难度大。通过地质、地震综合研究,进一步落实了该区构造与断裂展布特征、储层及油气分布规律、储量规模。根据该区储集层为高渗储层,油层具埋藏浅、含油层数多、单井钻遇油层厚度大、纵向含油井段长、特稠油油藏等特点,充分应用斜、直井、蒸汽吞吐等钻、采技术,对储量落实的含油区块进行系统开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通常各沉积盆地低阻油层的形成都有必然的规律,而断块油藏低阻油层破坏了这种规律,使得解释评价难度加大。文章利用大量的岩电分析资料,同时结合常规测井资料和自然伽马能谱资料,针对断块油藏低阻油层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形成河南油田断块油藏低阻油层的主要原因是岩石的矿物成分中长石含量高,并进行了含油饱和度校正方法的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5.
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具有优越的油气富集条件。断裂系统、鼻状构造产状、砂体展布及三者的配置关系控制着斜坡带油气藏的类型和分布,西部古城油田以断鼻油藏为主,东部以断块、断层+岩性油藏为主。断层的形成时期晚于油气大规模运移期,各油田纵向上含油层位跨度大,主力油层分布集中,不同断块主力含油层位一致;从南向北油层埋藏深度逐渐变浅,原油性质相应变差;油层厚度薄,多数以中薄层为主;单个断鼻、断块含油带窄,低部位迅速变为水层,并具有多套独立的油水系统。准确落实断裂系统及其空间展布是勘探成败的关键。迅速发展的三维地震勘探、定向井钻探、井筒及油层保护等配套技术系列的应用,提高了复杂断鼻、断块群油气藏的勘探效益。  相似文献   

16.
砂砾岩特稠油油藏边水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及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安油田南区自1991年投入开发,至1996年底边水侵入日趋严重。近几年来通过开展同位素示踪剂监测边水侵入规律的研究、边部提液降压开采、边部提堵结合开采、边部全面封堵技术等现场实践,积极有效地控制了边水的大规模入侵,为在乐安油田大面积推广边水综合治理技术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对具有较强边水的砂砾岩特稠油油藏的开采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陆梁油田陆9区白垩系呼图壁河组、侏罗系西山窑组油藏属于低幅度构造油藏,具有油层数量多、纵向跨度大、砂泥岩薄互层、非均质性强、油水关系复杂、低电阻油、水层识别难度大等特点。为加快开发节奏,加速探明储量向商业储量转化,应用现代油藏描述技术和评价方法,通过微幅度背斜与主要含油砂体配置关系的研究和现代油藏工程方法,在借鉴国内外多含油层系油田开发经验基础上,结合技术经济评价方法,科学、合理地划分该油藏的开发层系,确定了油藏井网形式和井距,为陆梁油田的开发建设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港172断块是一个气顶边水构造油气藏,通过对其气顶和边水能量的研究分析,确定了该断块的开发程序。首先充分利用气顶和边水能量,开发动用纯油区;此后边外注水补充地层能量开发动用缓冲区;最后在开发过程中深化认识油藏,合理调整开发方案。投入开发以来,该油藏获得了连续7年的高速高效开发。从采油速度、稳产年限、采收率等油藏开发主要指标分析,港172断块属于一类开发水平,预计最终油藏水驱采收率可达40.8%。开发实践表明,这套开发方式不仅使该类油藏有较高的开采速度,而且确保达到了良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9.
20.
对于河流相边水油藏,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强,水平井见水后含水上升快,水平井高含水后点状见水居多,目前确定见水位置难度较大,水平井的治理及剩余油挖潜成为难题,因此,有必要借助其他新方法诊断水平段出水位置,稳油控水、挖潜剩余油。以渤海南部BZ油田某边水油藏为研究对象,建立数值模拟机理模型,通过在水平井不同位置设立高渗条带模拟见水位置,分析不同位置见水时的含水变化率与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非均质性不同的油藏,含水上升率曲线形态和峰值出现的时间也不同,由此可以定性判断水平段出水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