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银额盆地是国内勘探程度比较低的大型盆地之一,对盆地深层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结果的不同,导致盆地现今结构认识不清,制约了盆地油气勘探方向认识。通过已钻井解剖、地震资料重新处理、解释以及盆地构造变形分析,厘清地层时代归属问题,明确盆地深层现今结构特征和盆地类型,指出盆地油气勘探部署方向。研究认为,银额盆地中生界与前中生界不整合特征明显,表现为连续的较强能量的地震同相轴;前期认为不整合面之下呈水平连续地震反射特征的石炭系—二叠系实为多次波成像,认为石炭系—二叠系在中生界覆盖之下呈水平分布是不合理的;不整合面之上为中生代断陷盆地,主体白垩系各层段反射特征清晰;不整合之下前中生界(主体为石炭系—二叠系)表现为一系列冲断构造、复式褶皱,地震成像不连续,与地层产状有关,信噪比低。总体来看,银额盆地是发育在海西期造山带褶皱基底之上的中生代断陷盆地,前中生界发生强烈的褶皱变形和冲断构造,目前发现的油气主要来自白垩系,是油气勘探的主要层系。地质与地震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有助于正确认识复杂盆地或盆地复杂区。  相似文献   

2.
马尼特物陷内有五个地震反射构造层:拗陷顶部地震反射构造层因埋藏较浅,仅见底部密集反射,与下伏地震反射构造层为角度不整合;巴彦花地震反射构造层是空白反射段和密集反射段组成的四次韵律,在拗陷东部,它与下伏地震反射构造层的角度不整合关系明显;巴达拉胡地震反射构造层上部是空白反射段,下部是密集反射段,它超覆在下伏地震反射构造层之上;前巴达拉胡地震反射构造层具有杂乱反射特征,它填充在拗陷底部;基岩地震反射构造层以内部无反射为特征。经钻井标定的地震反射构造层揭示了各时期的沉积相,各构造层互相间的关系记载了马尼特拗陷地质发展历史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拗陷经历了早、中侏罗世强烈火山活动,接受了一套火成岩沉积后,进入了晚侏罗世稳定的河、湖相沉积;第二阶段早白垩世强烈的断、褶运动使上休罗系遭到侵蚀,在改变沉积中心的地貌上,接受了稳定发展的河、湖相沉积;第三阶段晚白垩世拗陷回返,结束了南北分带的地貌,形成了统一的简单洼地,接受了拗陷末期的沉积。  相似文献   

3.
 塔北隆起西段发育典型的三层构造层:古生界构造层发育寒武—奥陶系潜山;中生界构造层发育披覆背斜,由差异压实作用引起的小型正断层使披覆背斜成为断背斜; 位于库木格列姆群(E 1-2 km)膏盐层之上的新生界构造层以滑脱褶皱和冲断层为特征。本文认为,该区的中生界勘探应当放弃构造勘探的模式,立足于岩性勘探和小型的披覆构造及断背斜勘探。在该区应正确识别地震剖面上因上覆膏盐层影响而造成的大量构造假象,并结合中生界沉积相、沉积微相研究及区域构造应力场、构造变形特征分析,寻找可靠的地层圈闭。  相似文献   

4.
古生界是埕岛油田的重要含油层系 ,其基本构造格局是在北东倾背景下被埕北、埕北 2 0、埕北 30等断层分割控制的 3个潜山构造带 ,它们呈帚状向南收敛于埕北低凸起的南端。根据沉积建造类型、构造特征、地震反射特征、测井曲线特征和地层接触关系 ,可将埕岛地区的地层划分为太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3个构造层。本区燕山期的伸展方向为近东西向 ,喜山期为北东—南西向。区内古生界的构造演化历史可划分为古生代稳定克拉通发展、印支期褶皱发育、燕山期潜山早期发育、早第三纪潜山构造定型、晚第三纪—第四纪埋深加大等五个阶段。潜山油气藏形成于早第三纪晚期和晚第三纪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断凸构造样式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断凸经历了多期变形、改造与叠加,形成了多种构造样式,油气资源丰富。通过解释雅克拉断凸的新三维地震资料,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了研究区构造变形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区主要发育挤压、伸展、走滑、反转和潜山等构造样式。挤压构造样式可进一步分为背冲和褶皱一冲断构造,主要发育于前中生界,全区均有分布;伸展构造样式以正断层为主,发育于中、新生界,全区均有分布;走滑构造样式在剖面上表现为花状构造,平面上呈雁列式排列,发育于中、新生界,分布于亚南断裂中段;反转构造样式以上正下逆的负反转构造为主,仅东部地区可见;潜山构造样式可分为单斜、断块和基岩潜山,全区均有发育。雅克拉断凸不同类型的构造样式形成了背斜、断块、断层遮挡、潜山和潜山内幕背斜等多种类型圈闭,不整合面、输导层及断裂充当了油气运移通道,为油气远距离侧向和垂向运移提供了条件,由此研究区形成了背斜、断背斜、断层遮挡、潜山和潜山内幕等油气藏类型。  相似文献   

6.
黄海海域发育新、中生界碎屑岩和中、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独特的地层构造及岩石物理特征 ,使得该地区地震勘探中长期存在海底多次波与层间多次波发育 ,碳酸盐岩与中、深层碎屑岩地层地震反射成像差、品质不好等问题。文中详细分析了该地区的地震反射机制及地震勘探技术所面临的挑战 ,并提出了今后工作的具体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7.
张炳 《石油物探》1990,29(1):82-98
本文首先根据根据ZJK盆业已钻探的相当数量钻井的资料,查清了该盆地基底和新生界地层系统及岩性特征。再利用丰富的地震信息、对比、追踪、连层,并分析波组的反射特点及其相互接触关系,对新生界地层进行了较详细的地震层序的划分。综合古生物、岩电和地震资料,确定了全盆地几个最重要的不整合面。同时,应用海平面升降周期曲线,探讨各主要地震层序的时代归属。最后,分析了全盆地的生储盖组合特征,为找油找气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黄海地层岩石物理特征及其对地震勘探技术的挑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海海域发育新、中生界碎屑岩和中、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独特的地层构造及岩石物理特征,使得该地区地震勘探中长期存在海底多次波与层间多次波发育,碳酸盐岩与中、深层碎屑岩地层地震反射成像差、品质不好等问题。中详细分析了该地区的地震反射机制及地震勘探技术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今后工作的具体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构造演化及对震旦系成藏的控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大川中地区近期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成果,结合钻井与盆地周边露头资料,探讨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不同时期不整合发育特征,研究古隆起构造演化过程及其对震旦系天然气成藏的影响。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发育震旦系不整合、古生界不整合、中生界不整合等重要区域不整合,根据不整合发育特征和剥蚀量,将其构造演化划分为雏形期、发育期、稳定埋藏期和调整定型期4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古隆起构造演化对震旦系天然气成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整合控制了与古风化壳有关的古岩溶储集层的发育;古隆起构造演化控制了有机质热演化及油气运聚过程;古隆起形态变迁控制了构造圈闭的形成与消亡。  相似文献   

10.
雅克拉断凸中生界底界是一个长期发育的重要不整合面,其上、下地层差异变形很大。通过解释雅克拉断凸三维地震资料,并结合钻井、区域地质资料以及该地区地层展布特征,依据不整合的成因机制及其形态的主控因素,将与该反射界面有关的不整合类型划分为非整合、削截、超覆和岩溶不整合。非整合主要分布在东、西部,其所在地区中生界下伏地层被全部剥蚀,分布最广;削截不整合的单斜区、皱褶区和断皱区从西至东依次分布于中、西部区域;超覆不整合沿雅克拉断凸南翼分布;岩溶不整合主要分布在上古生界被全部剥蚀而出露碳酸盐岩的中、西部区域。不整合对油气成藏有重要意义,既可作为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也可改善储集层条件,还可形成大量圈闭。综合分析各类不整合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发现其因该地区"东强西弱"构造变形强度所导致。  相似文献   

11.
苏北盆地中、上古生界具有很好的烃源岩条件。由于受到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和地震资料的限制,致使中、上古生界地层的构造特征、分布和保存的多少历来存有争议。为了进一步了解印支面下伏中、上古生界地层在全区的分布状况,应用正反演方法进行尝试。应用一维正演模型和SeisClass模块沿印支面进行地震属性的提取、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反演,从有井控制区反演出无井控制区的印支面上下地层接触关系。通过对HQ地区地震属性的剖析,在该区选取均方根振幅和能量半衰时进行聚类反演得到印支面上下地层接触关系平面分布。此方法对于推测全区的印支面下伏残存中、上古生界地层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苏北盆地中、上古生界具有很好的烃源岩条件。由于受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和地震资料的限制,因此,关于该地区中、上古生界的构造特征、分布和保存程度的认识一直存有争议。为了进一步了解印支面下伏中、上古生界在全区的分布状况,尝试应用正、反演方法对研究区内印支面上、下地层接触关系进行预测。利用钻井资料制作一维正演模型精确标定印支面,应用一维正演模型,沿印支面进行地震属性的提取、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从有井控制区反演出无井控制区的印支面上、下地层接触关系。通过对黄桥地区地震属性的剖析,在该区选取均方根振幅和能量半衰时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了印支面上、下地层接触关系平面分布特征,该反演结果与邻区衔接很好。  相似文献   

13.
对西地2井三维叠前时间偏移剖面的研究发现,位于构造高部位的钻井,在时间剖面上目的层梧桐沟组t0反而比构造低部位大,这种井震资料不符的现象从古近系底界开始出现。分析认为,出现井震资料不符的主要原因是新生界速度横向上的变化所致。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技术是解决复杂构造正确成像的有效方法。采用Kirchhoff积分法进行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得到了符合研究区空间变化规律的由南至北逐渐降低的速度模型,使地层的形态得到了正确校正,井间相对关系得以正确恢复,井震资料不符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相似文献   

14.
渤海湾南部埕岛地区中生代变形特征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钻井资料、地震资料并结合区域资料,对渤海湾南部埕岛地区的中生代构造特征及演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埕岛地区三叠纪以挤压变形为特征,变形的构造线方向为北西一北北西向,发育了北西向背斜和北北西向逆断层,埕北20断层在此时期是典型的逆冲断层;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以伸展变形为特征,发育了受北北西向断层控制的断陷,在断陷内发育了巨厚的中生界,埕北20断层此时为研究区主要正断层,同时还受走滑作用的影响,近东西向右行走滑断层错断了北北西向的埕北20断层;晚白垩世受挤压应力的影响发生变形,早期正断层发生正反转,断层上盘发育了与断层形态有关的褶皱。图8参8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利用地震层速度法、镜质体反射率法、声波时差法、地质外推法、磷灰石裂变径迹法等确定渤海湾盆地区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的剥蚀量,恢复了其原始地层厚度,分析了中生代不同时期地层的分布状态,盆地性质和展部特点。认为渤海湾盆地三叠系沉积时期为大型内陆盆地,末期抬升遭受剥蚀。侏罗系和白垩系沉积时期为北东向展布的小型山间盆地群。进入新生代后,形成了一个受NNE、NE向断层控制的半地堑式复合盆地,叠置于中生代盆地之上。不同时代的地层的不同叠合方式形成了中坳新坳、中坳新隆、中隆新坳、中隆新隆4种叠合单元类型,不同类型的叠合单元经历了不同的沉降史,具有不同的石油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6.
沉积盆地关键变革期发育的主要不整合及大型古隆起的研究是揭示盆地动力学演化和油气聚集的关键。文中综合分析地震、测井及野外露头等资料,利用不整合削截点和上超点追踪等方法,揭示了库车-塔北地区中生代主要不整合、古隆起地貌特征及其对盆地动力学演化的响应关系。研究表明库车-塔北地区在中生代经历了二叠纪末、三叠纪末、侏罗纪末和白垩纪末4次关键变革,相应产生了TT,TJ,TK和TE 4个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并对盆地的构造古地貌产生了重要影响。二叠纪末的变革主要以研究区中部和西部大型古隆起带的发育为特征,不整合TT围绕构造古隆起分布,最大剥蚀量达1 200 m。三叠纪末的变革致使研究区的古隆起带发生大范围隆升,产生了广泛分布的不整合TJ,其最大剥蚀量为400 m。侏罗纪末的构造变革致使研究区中西部再次隆升,不整合TK发育,最大剥蚀量为500 m。白垩纪末的变革主要以研究区西部温宿古隆起的发育为特征,伴生的不整合TE分布范围较小,剥蚀量最大为300 m。研究区中生代的古隆起地貌可划分为高隆区、斜坡区和坳陷区等3个单元,其中斜坡区发育的不整合三角带是形成有利岩性地层圈闭的重要部位。研究表明中生代经历的4次构造变革与盆地周边发生的4次碰撞造山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速度场的建立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含油目的层系主要为中生界的三叠系和侏罗系,埋藏深,构造幅度小,速度纵横向变化大。从地震叠加速度、平均速度及层速度等方面分析了轮南地区的基本速度场特征,即平面上具有北西部高、南东部低,纵向上具有三段式的特点。其影响因素是岩性、储层物性和孔隙流体性质。讨论了砂岩储层的速度特征及其与岩性、物性和孔隙流体性质等因素的关系,建立了三维时深转换速度场,在研究区的勘探开发生产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指自东向西的库鲁克塔格隆起、塔北隆起和柯坪隆起组成的塔北台隆带。塔北隆起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它经历了前震旦纪地槽发展阶段、晚元古—早古生代晚期地台发展、解体阶段至晚古生代槽、台发展阶段和中一新生代盆、山发展阶段,其间发生了10余次构造运动,造成层系间各种类型的不整合、风化壳等接触关系。该区存在寒武—奥陶、石炭—二叠和三叠—侏罗多套生油岩系及成油组合,满加尔—带为理想的油源区,区內多次构造活动为塔北隆起带油气聚集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9.
南黄海中部隆起地区新生界陆相沉积地层直接覆盖在中生界三叠系海相石灰岩地层之上,而新生界地层与中、古生界海相地层速度差异很大,特殊的地质特点使得由海面、海底以及新生界底界组成3个强烈波阻抗差异界面,形成了最为强烈的多次反射,并对能量的下传造成屏蔽。本文根据该区地质情况并结合以往采集实践,分析了南黄海中、古生界地震反射特征并进行了波动方程正演,在分析成像原因差的基础上进行了地震采集设计,利用双检拖缆采集技术进行本次地震资料的采集,最后对本次采集的成果与2002年采集的成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