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场发射显示器阴极结构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场发射显示器(FED)集传统的阴极射线管显示(CRT)与液晶显示器(LCD)的优点于一身,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有望成为数字电视时代显示器件的主流。文章详细论述了电子场发射的原理.从F—N公式出发探讨了FED阴极材料的选取和阴极结构设计的原则,最后论述了FED阴极结构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现代显示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其发光原理及特点分析了阴极射线管(CRT)显示器、液晶显示器(LCD)、等离子显示器(PDP)、场发射显示器(FED)的市场走向,认为FED是一种最理想的显示器。对FED不同类型的阴极场发射阵列(FEA)进行比较,认为碳纳米管薄膜阴极是目前最有希望实现FED市场化的场发射体。  相似文献   

3.
采用独有的低成本大面积低逸出功FED阴极材料及其阴极浆料研制出大面积印刷式FED,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属首创.论述印刷型场致发射显示器驱动系统的工作原理,介绍了采用DVI、VGA视频接口技术、专用集成图像灰度调制和集成扫描电路接口技术以及FPGA控制等技术.VGA分辨率的印刷型FED视频显示系统能显示各种彩色视频图像,图像亮度已达410 cd/m2、对比度达1010:1,电路灰度等级达256级,有效显示对角线尺寸为63.5 cm(25 in).  相似文献   

4.
简述了以场致发射显示器(FED)为代表的平板显示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重点介绍了氧化锌一维纳米材料作为场发射阴极的场发射性能与研究现状,指出了具有应用前景的氧化锌一维纳米结构所需要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张婷  郭太良 《现代显示》2009,20(2):28-31
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平面栅型场致发射显示器(FED)的阴极表面电场进行了模拟分析。通过研究栅极宽度、阴栅间隙及阴极宽度对阴极表面电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平面栅型FED为边缘发射型器件,阴极宽度的改变对阴极表面电场整体影响明显.而阴栅间隙是影响阴极边缘电场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场致发射显示器(FED)是新一代自主发光型真空平板显示器件,因其兼有平板显示器件和阴极射线管的优点而赢得了普遍关注,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FED显示器由显示屏和驱动系统组成,控制系统是驱动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板显示专用控制芯片AL300B,作为数据格式转换芯片,支持的最高分辨率是1,280×1,024,实现解隔行和多种视频格式转换的功能,满足了FED显示屏对VGA分辨率的要求。文章对AL300B芯片的结构和性能特点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并重点给出了它在FED控制系统中应用的工作原理。整个系统实际测试的结果与仿真的波形是相当吻合的,并且显示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7.
利用SR-3A分光辐射计,测量了场发射显示器(FED)三基色256级灰度的亮度和色度特性.在分析FED显示特性的基础上,运用Grassman定律和Berns色度预测模型,建立了PAL 制D65光源的FED显示器色度还原算法的理论模型.实验验证表明,该模型实现了FED显示器色彩的真实还原.  相似文献   

8.
真空显示器件的现况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林夙   《电子器件》2005,28(2):295-303,427
本文介绍了真空显示器件市场现况,真空显示器件技术现况,真空显示器件与平板显示器件的比较,真空显示器件技术发展趋势及前景.评述了真空显示器件CRT(CPT,CDT,VFD,FED等)技术性能,特点,市场及应用范围等.指出CPT的生存期还很长,目前主要发展方向是薄型化,即将在市场上出现韩国三星公司的新型的薄型彩色显像管(CPT)Vixlin和日本的Cannon-Toshiba公司的SED.将来最有可能的发展趋势是由CPT过度到FED.  相似文献   

9.
面显示器市场中,FED的确潜藏极具价势因素,一旦开始量产,克服阴极制造良率、磷光体效能、  相似文献   

10.
HDMI作为新型的高清晰数字多媒体接口规范,已广泛运用于各种平板显示设备中.FED是一种新型的平板显示器件,其视频接口也须向高清晰、高集成方向发展。文章结合HDMI的规范,介绍接口器件Si19023的内部机构,着重论述了Si19023的性能、工作原理及其在FED显示器视频驱动电路中的硬件设计方案。该方案利用AL310控制器.可以运用于多种平板显示器件中。  相似文献   

11.
场发射显示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场发射显示技术的发展过程、器件结构和工作原理,讨论了目前这项技术所面临的问题。着重介绍了近两年来在场发射显示技术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包括发光材料的改进、器件寿命的提高、器件结构的改进以及样机的试制工作等。进而分析了场发射显示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平板显示中的双稳态技术:现状与进展(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子强 《现代显示》2009,20(4):5-10
介绍双稳态显示器件的原理、开展双稳态显示技术的意义和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简要介绍现有比较成熟的几种双稳态显示器件的基本原理、基本特性、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包括以液晶材料为核心的双稳态器件、基于光干涉与机械双稳态机构的iMod显示器件、基于电泳现象的零电场双稳态E-ink显示器件。由于双稳态发展历史已经很久,本篇综述的宗旨不在于介绍最新的发展状况.而在于为提供双稳态显示器件较为完整的创造思想和方法。在液晶显示单元双稳态化的基础上,作者提出OLED阵列、FED阵列的双稳态结构的原理与技术途径。提出通过现有技术的组合。实现显示器件双稳态化的大屏幕显示器件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3.
平板显示中的双稳态技术:现状与进展(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子强 《现代显示》2009,20(5):5-10
介绍双稳态显示器件的原理,推广双稳态显示技术的意义和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简要介绍现有比较成熟的几种双稳态显示器件的基本原理、基本特性、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包括以液晶材料为核心的双稳态器件、基于光干涉与机械双稳态机构的iMod显示器件、基于电泳现象的零电场双稳态E-ink显示器件。由于双稳态发展历史已经很长,本篇综述的宗旨不在于介绍最新的发展状况,而在于为双稳态显示器件提供较为完整的创造思想和方法。在液晶显示单元双稳态化的基础上,作者提出OLED阵列、FED阵列的双稳态结构的原理与技术途径。提出通过现有技术的组合,实现显示器件双稳态化的大屏幕显示器件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黄子强 《现代显示》2009,20(6):11-15
介绍双稳态显示器件的原理、开展双稳态显示技术的意义和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简要介绍现有比较成熟的几种双稳态显示器件的基本原理、基本特性、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包括以液晶材料为核心的双稳态器件、基于光干涉与机械双稳态机构的iMod显示器件、基于电泳现象的零电场双稳态E-ink显示器件。由于双稳态发展历史已经很长,本篇综述的宗旨不在于介绍最新的发展状况,而在于为提供双稳态显示器件较为完整的创造思想和方法。在液晶显示单元双稳态化的基础上.作者提出OLED阵列、FED阵列的双稳态结构的原理与技术途径。提出通过现有技术的组合,实现显示器件双稳态化的大屏幕显示器件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5.
场发射显示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场发射显示器件(FED)正在成为新一代平板显示器件。本文简要介绍FED的发展历史,列举出FED与CRT及LCD相比的优点。介绍FED的工作原理、制作技术及其发展动态。还讨论了FED制作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显示技术的新发展,场发射显示技术的掘起,场发射技术及真空技术,微显示技术的发展,从崦论述了我国场发射显示技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场致发射显示器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对场致发射显示器(FED)发展现状及其应用前景进行系统的比较与分析,着重讨论了场致发射体与其阵列制备工艺以及各种关键技术的优缺点,并介绍国外著名公司的研究动态,展望FED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Flat panel display technologies for portable and pers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are reviewed. The display sub-system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and the metrics for evaluating display technologies for portable systems are discussed. The current display technology choices for high performance portable systems are active matrix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MLCD) and field emitter display (FED). AMLCD is at the forefront at an advanced state of development, and it is already in mass production for notebook computer applications. Because of the huge market size, AMLCD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be developed at an aggressive pace to address the needs of the future portable systems. On the other hand, FED technology is not currently in mass production, but it is being developed at rapid pace; Impressive technology capabilities and demonstration displays have already been shown.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in both the these display technologies for application to portable systems.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reflective LCDs and their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are also review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