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迅     
《世界建筑》2005,(11):12-15
东南大学城市空间研究所成立;首届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武汉新火车站概念设计;西安拟实行新城、古城分治;著名城市规划设计师培根去世;  相似文献   

2.
《当代建筑》2021,(1):40-55
城市建筑工作室成立于2006年,是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下设的以城市建筑领域的研究、实践和研究生培养为主要特色的开放型专业机构.其谋求学术研究、工程实践和研究生培养的互动和融合,致力于创造一种既轻松又严谨,既丰富多彩又特色鲜明,既利于机构发展又鼓励成员进步的工作室文化.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12月7日,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15年院士增选结果,我刊编委,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王建国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王建国院士,1957年出生,1978年入学南京工学院建筑系、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东南大学城市设计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世界人居环境学会会员等职务。王建国院士长期从事城市设计和建筑学领域的科研、教学和工程实践工作。在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大尺度城市设计数字技术方法、建筑设计创作和遗产保护等领域的研究和工程应用方面取得系列创新  相似文献   

4.
曼景工作室     
正事务所简介曼景工作室成立于美国波士顿,专注于在新的文脉下探索新的空间,以积极的态度介入当代文化和社会。工作室于2012年加入上海联创国际设计集团,成立UDG曼景工作室,作为联创国际的创新工作室,以建筑实践为依托,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以崭新的态度、方法和工具进行空间设计的实践与研究。设计作品包含了建筑设计、空间艺术、室内设计、参数化设计等。主创简介吴海龙——Mass+Skin Design Studio/曼景工作室创始人哈佛大学建筑学硕士,东南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致力于通过设计思维与当代技术的整合创造空间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柏林在1980年代提出了"批判性重建"的城市设计纲领与实践,在批判现代主义城市设计原则的基础上,致力于在考虑现代生活要求的基础上,重现历史古城的格局,发展差异化的公共、半公共和私人空间。作为1990年代欧洲城市设计的代表性成果之一,将美学和历史空间维度作为引导城市更新和城市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大力强调公众参与,引导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建筑》2016,(12)
正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近现代建筑保护委员会成立大会于6月12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该委员会将致力于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技术、工艺、材料的研究和推广,并开展相关的传播、教育与交流活动,拟促进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利用。它的成立,被认为是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发展到一定阶段、开始重视近现代建筑保护的重要表征。当天,与会专家们还以"城市发展中近现代建筑抢救保护技术"为主题,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7.
现代步行商业街的本质特征与规划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和平 《规划师》1998,14(3):64-69
步行商业街是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和商业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步行活动和商业活动的统一体.也是交流信息和娱乐休闲的重要场所。清华大学、重庆建筑大学、东南大学的专业人员,从不同角度研究、探讨步行商业街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想必能给步行商业街的规划设计实践工作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思考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论文在明确了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共同趋势的认知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从中国城市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城市规划学科的本体性、为人使用空间的特殊性、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保证等方面,作者强调理论只有生根于实践才能开花结果,目前中国城市规划理论研究的重点应是现代空间理论和相应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论.  相似文献   

9.
<正>空间行为与规划研究会由北京大学柴彦威教授、同济大学王德教授、香港浸会大学王冬根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文忠研究员在2004年发起并成立。研究会致力于促进中国城市空间行为研究的发展,扩大行为论方法的社会影响,探索行为研究在规划与政策制定中的应用,历经十年,聚合了一批相关领域感兴趣的学者,在国内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成为行为论方法研讨的重要学术平台。  相似文献   

10.
2015年8月27日,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工程有限公司主办,亚洲城市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上海城市规划》杂志承办的"亚洲城市论坛2015·上海"在上海世博会最佳实践区上海设计中心南馆举办。第三届亚洲城市论坛的主题是"建设亚洲城市新未来:规划的创新转型"。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局长庄少勤,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副局长徐毅松,浦东新区副区长张玉鑫,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余亮、副院长赵宝静等出席了论坛。论坛邀请了来自新加坡、韩国、泰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家,以及台北、北京、上海、杭州、厦门等城市共12位专家,围绕快速城镇化、城市转型及"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规划的创新转型,交流了总体规划编制、城市更新、社区治理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为建设亚洲城市美好新未来分享了各自城市发展的经验。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郑时龄教授代表主办方致答谢词。他指出,亚洲城市论坛建立了亚洲城市规划专家交流的良好网络,不仅探讨了城市规划相关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也交流了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社区治理等实践领域的宝贵经验,为国内城市的城镇化和转型发展提供借鉴。现将论坛的1个主旨报告和11个主题报告整理如下(未经报告人审阅),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陈惠玲,江苏人,教授,研究员。1956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今东南大学)。之后被分配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作至今,一直从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高效预应力结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50余年来,致力于高效预应力技术的研究推广,是我国第一代预应力人,是预应力结构工程实  相似文献   

12.
以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齐康教授四个建成项目为例,解析现代楼阁式景观建筑的创作实践;提出了楼阁式景观建筑创作实践的一般过程;并对景观实践与艺术创作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3.
正1理解城市空间认知的挑战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设计在城市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所有参与城市规划、政策制定以及城市环境治理的利益相关者都应致力于将建筑及城市空间环境向可持续发展并有利于人类居住的条件推动。尽管当前对于诸如空气质量、热环境舒适性或建筑物碳排放等物理层面上的客观测度和设计标准已相对成熟,然而我们对于人类的空间需求以及人们与建筑和城市设计特征互动能力的理解还远远不够。空间认知和行为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在这一方向上发展必要的理论和方法,并为更好的城市设计实践与准确的空间营造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4.
魏春雨 《新建筑》2013,(6):60-63
身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深谙“藏之名山,纳于大麓”之真谛,多年来致力于地域界面类型研究,尝试对地域建筑类型进行类型转换。持续关注建筑与城市中的复合界面研究及其地域场所表达.、从地方性传统建筑中萃取其适宜的空间基因,引入现代空间之中,以此来诠释城市环境的延续性和复杂多义性。成立“地方工作室”,关注新地域主义建筑与城市研究。探索一条根植于地域的建筑创作之路。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东南大学"城市理论前沿"全英文课程,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政策内涵,总结了欧美专家近年来发展紧凑型城市的理念,提出了创新性的大型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致力于利用当前区域大力建设轨道交通的有利条件,发展具有高密度、社会和功能结构混合的新型居住区。  相似文献   

16.
张岩  陆明  马文达 《规划师》2020,(4):85-90,96
工业文明时代下诞生出并沿用至今的经典城市理论,需要与现代城市发展环境进行有机融合与演变,生态景观与城市空间的互融共生将是未来探索城市空间布局的新方向。文章基于理查德·韦勒教授研究团队针对澳大利亚珀斯2050年的城市发展研究成果,介绍了POD City、Food City、Sky City、River City、Surf City五种将生态景观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的发展模式,并从空间统筹规划、城市个性化发展和生态资源空间开发三个方面对中国的城市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城市视觉空间的分析技术一直是城市设计中评价城市空间质量的主要手段之一,其结果是控制与调整城市空间形态布局的技术依据。然而传统的视觉分析大多基于一种经验的判断,缺乏客观科学的评价工具。近年来,以色列学者费舍·吉沃斯曼致力于对视觉量化分析技术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提出了空间开敞度指标、视觉开敞度分析模型和视觉曝光度分析模型等视觉分析的概念、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工程实践。本文通过对这项分析技术的介绍,期望能引起同行对空间视觉分析技术的关注和探索,为塑造高质量的城市空间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论文通过对马克思的时空观分析,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在实践活动中的按活动的内容,可以将其划分为实体、关系、信息和时间几个阶段。并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应该立足于城市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社会时间"将是其发展的核心,减少劳动时间的时空距离,增加自由时间的活动空间将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行业动态     
正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成立人居科学院2015年12月13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召开了"人居科学院成立大会暨2015年人居科学论坛"。人居科学院由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国家科技最高奖得主吴良镛院士倡导成立。人居科学院将作为研究国内外重大人居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公益性学术交流平台,汇聚各领域相关专家学者,聚焦人居环境建设的科学理论和实践案例,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人居建设和城镇化提供咨询,传播相关科学知识。人居科学院由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组  相似文献   

20.
《时代建筑》2009,(1):I0011-I0014
苏州科技大学设计空间研究所是建筑城建学院所属科研学术机构全国建筑设计大师时匡教授任所长研究所在承担研究生教学科研的同时开展城市规划、建筑和景观多领域的咨询设计活动。作为设计联合体的苏州未来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由国内外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组成,设计团队注重项目前期及方案设计注重设计的创意和特色近年来主持创意了一批有影响的建筑精品其中获国家优秀设计奖一项,建设部优秀设计二等奖项、三等奖一项、江苏省优秀设计一等奖三项。时匡教授长期主持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城市设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开创了套和国际接轨的城市设计方法。目前城市设计的研究和实践已为空间研究所的一个强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