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2.
在人工栽培环境下红厚壳生长条件,用LC-MS测定了其化学成分质谱图,初步辨认人工栽培环境下红厚壳抗HIV-1的质谱,发现在370和404处质量数与抗HIV-1化合物的符合。 相似文献
3.
分别用水蒸气蒸馏法、溶剂法以及CO2超临界萃取法,对海南红厚壳鲜花进行精油、浸膏提取。3种不同提取方法的得油率分别为0.059%、0.33%、0.20%。用GC-MS技术对其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鉴定,并比较不同提取方法所得产物化学成分的异同。水蒸气蒸馏法所得精油共鉴定出25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w(大根香叶烯)=22.62%、w(反式-石竹烯)=12.03%、w(β-倍半水芹烯)=19.00%;石油醚浸提所得浸膏鉴定出25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w(大根香叶烯)=21.24%、w(β-倍半水芹烯)=9.07%、w(高香叶烯)=5.69%;超临界CO2萃取所得浸膏鉴定出19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w(大根香叶烯-D)=17.70%、w(反式-石竹烯)=15.43%、w(16-贝壳松烯)=11.55%、w(α-柯拜烯)=10.62%。 相似文献
4.
海南红厚壳中生物碱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海南红厚壳枝、叶为材料,以氯仿作溶剂,微波法提取2次,根据酸性染料比色法原理,以盐酸小檗碱为对照品,溴甲酚绿为指示剂,在波长416 nm条件下,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其中的总生物碱的含量。标准方程式为:A=-0.007 58+0.0384 2C,相对标准偏差r=0.999 9(n=6)。测定结果为叶中总生物碱含量=0.172%,加标回收率=97.3%,RSD=1.64%(n=5);枝中含量=0.074 0%,加标回收率=95.3%,RSD=2.05%(n=5)。 相似文献
5.
6.
7.
8.
通过发酵酶解制备了红卡壁骨架(N-CWS),采用化学鉴别、比色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重-差热分析(TG-DTA)等对其微观结构和热分解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N-CWS主要含有多糖、类脂化合物、氨基酸等成分,其中多糖主要由阿拉伯糖、半乳糖、甘露糖、葡萄糖醛酸等单糖组成;N-CWS粉末易聚集、黏连,单个骨架尺寸为500 nm×300 nm; N-CWS为无定形粉末,其TG曲线只有1个失重台阶,热分解温度在285℃附近,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10.
以牡蛎壳为载体,采用超声浸渍法-焙烧制备牡蛎壳负载铜的催化剂,利用电镜扫描(SEM)、X射线衍射(XRD)对催化剂进行表征。以酸性红FRL为降解目标物,研究此催化剂催化过硫酸钠降解酸性红FRL的性能。考察了催化剂焙烧的条件、氧化剂浓度、催化剂用量和初始染料浓度对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经500℃焙烧3 h,催化活性较高;当初始污染物浓度为120 mg·L-1,氧化剂浓度为0.28 g·L-1,催化剂用量为0.70 g·L-1时,降解2.5 h,酸性红FRL染料溶液的降解率可达80.3%以上。 相似文献
11.
12.
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为紫金牛科(myrsinaceae)蜡烛果属(Aegiceras gaertn)真红树植物,其种子和树皮可以用来毒鱼。利用多种吸附材料和分离方法对桐花树树皮95%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了系统的分离,共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根据现代波谱技术和文献对照,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包括3个有机酸(1,4,8):香草酸,丁香酸,原儿茶酸;4个甾醇(2,3,5,10):豆甾醇,β-谷甾醇,α-菠菜甾醇,5α-豆甾-7,22-二烯-3β-醇;1个醌类化合物(7):5-O-methylembelin;2个三萜类化合物(6,9):embelinone,3,28-dihydroxy-16-oxo-12-oleanene。 相似文献
13.
14.
从新疆鼠尾草地上部分甲醇浸膏中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到化合物SL1、SL2,9个不同极性的组份分别为Fr1~9。用纸片扩散法测定了E.coli和S.aureus对2个化合物和Fr1~9的药敏性,并测定了它们作用于E.coli和S.aureus的最小抑菌浓度。实验结果显示,在鼠尾草的甲醇浸膏中,用正己烷和丙酮比例在10∶1以上提取的有效成分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其中,两种溶剂的比例为5∶1时提取物抗菌活性最强。因此,Fr8对E.coli和S.aureus的抗菌性最强,其MIC值均为0.235 mg/mL。 相似文献
15.
从黔西北崖豆藤的藤茎部份分离得到三个化合物,经过波谱分析和文献对照,确证了它们分别为:(Ⅰ)染料木素(genistein);(Ⅱ)水黄皮素;(Ⅲ)isolonchocarpin。这三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