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上海市生活街区的轨道交通站点为例,从步行距离、步行时间与步行心理等3个方面测评站点地区的宜步行性,分析其主导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搭乘轨道交通的步行者最关注步行环境的便捷性,街坊尺度划分与干道过街等待是影响目前步行便捷性的主要时空因子:安全性、连续性和愉悦性等其他环境特征也会对步行者的时空感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发现不同街区类型之间的步行环境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城市外围住区的步行环境恶化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
以天津市混合型轨道交通站点(简称混合型站点)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确定了混合型站点周边步行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便捷性和通畅性,针对其构建了步行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3个典型混合型站点进行了实证研究,进一步通过相关性分析探索了步行环境的强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地理位置不同的混合型站点周边步行环境具有明显的差异;混合型站点周边步行环境与商业服务设施可达性、公交站点密度、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简称POI)密度、公共管理设施可达性、市政公用设施可达性和交叉口密度等因素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步行是轨道交通最重要的进出站方式。因此,创造便捷、安全与舒适的步行环境对提高轨道交通站点客流量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的研究仅仅将步行者的需求简单理解为站点地区的步行接驳范围,而缺乏对地铁步行环境的定量化评价和分析。本文以长沙地铁二号线长沙站为例,在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主观层次分析法对站点地区的步行可达性环境因素进行定量化的分析,得到影响站点地区步行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指出了改进的方向,并为后续的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轨道交通TOD地区的步行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泉 《城市规划》2019,43(3):88-95
轨道交通TOD站点地区确定规划圈层边界的重要依据之一是步行尺度,即步行距离形成的半径,但不同城市的TOD地区步行尺度并不相同。步行距离虽然能指导划定圈层边界和影响范围,但对步行决策起主导作用的则是步行时间,二者按照"时间-距离"换算关系相互关联,并受到地形条件、空间布局、交通环境等步行环境要素的制约。TOD地区步行尺度的差异是由于步行时间、步行距离和步行环境差异所造成的。对TOD地区步行尺度的差异及原因进行总结,可以为我国TOD地区规划确定合理的步行尺度及TOD模型提供有益的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5.
6.
针对我国寒冷地区大学生群体公共健康水平下降的趋势,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通过校园环境要素的有效组织和整体建构来促进日常功能性步行这一健康行为的设计策略,从而在冬季严寒的不利条件下实现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水平整体提升这一目的。然而,离散而盲目地挑选可干预环境要素是低效率的、非科学的。通过引入美国学者Lee和Moudon提出的环境行为学理论模型,本文将有利于提升步行水平的校园环境要素划分为点、线、面三类,依靠"短距高频"的寒地出行策略,分别提出了紧凑的功能性目的地组织、连通循环的校园步行路网建构和多维度的校园用地混合三种校园建构策略,以整体提升寒地大学校园的目的性步行水平。  相似文献   

7.
轨道交通站点与步行有着紧密的联系,提高站点周边可步行性对轨道交通乘客的日常出行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量化指标、街道调研获取数据,对可步行性因子与相应的街道设计特征指标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合相关系数,构建一个可步行性复合指数公式,量化路段和路径的可步行性,并提出相应的步行环境改善策略。  相似文献   

8.
以媒介化空间为切入点,将轨道交通综合体站域内部空间与媒介化空间结合起来,运用例证分析方法,分析了站域内媒介化空间特性,提出媒介化空间的设计目标,并从提高空间辨识度、增加空间多重功能属性、挖掘交通空间潜在的城市特性等方面,论述了媒介化空间设计策略,旨在塑造具有场所精神的站域空间。  相似文献   

9.
从行人环境感知的角度评价人流密集城区街道步行环境,有利于优化行人步行体验、促进城市街道可持续发展。文章以广州市高校周边人流密集的5个临近地铁站的街道为研究对象,运用EFA分析法和IPA分析法从行人步行环境感知视角评价其步行环境体验。结果表明,人流密集城区街道步行环境感知可分为车道及尺度因子、步道接触因子、底层建筑因子、道路分隔因子四个维度;行人对街道步行环境总体重视程度较高,体验评价一般,从环境服务角度来衡量,仍有一定的差距。文章通过感知差异分析,提出优化道路过渡空间层级、步行空间体现人文关怀、提供多层次步行体验空间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分别从城市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三个方面阐述了轨道交通对于城市交通环境的影响情况,运用对比的方法得出轨道交通在解决城市道路拥堵问题上是有显著优势的。  相似文献   

11.
轨道交通是宁波市的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发展工程、绿色工程和提升工程,对于推动宁波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研究结合宁波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交通衔接专题研究,对轨道交通2号线沿线地区进行分析,优化轨道交通沿线交通资源配置,重点通过合理布局相应的轨道交通站点终端设施(停车场、存车场和公交场站等)引导居民进行出行选择,并借助相应的交通辅助设施(过街设施、指引设施等)提高轨道交通的服务水平、优化出行结构和提高整体出行效率。  相似文献   

12.
由于轨道交通工程所处地层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工程环境复杂,不可预见因素较多,前期工作量大,工作难度大等特点,使工程施工风险性增加.通过对矿山法、盾构法、明挖法、高架桥修建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应注意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从而得出规避风险的对策,提出强化工程建设管理应采取的举措.  相似文献   

13.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环境风险评估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轨道交通周边环境安全是工程建设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对工程环境风险内涵进行研究,并给出具体的定义。根据工程周边环境对象的特点,研究其重要程度和安全特性,划分其重要性等级和安全性等级。结合施工对工程环境风险影响程度的预测和评价,对工程环境风险进行综合性评估,判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确定其工程环境风险等级,为控制指标和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同时,研究了施工过程中和工后的环境风险评估工作,提出了一套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环境风险的新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4.
随着大都市的发展和都市圈、城市群客流特征的变化,大型综合铁路枢纽站运营出现了新的问题,采用常规的扩能改造无法满足新需求.借鉴华东地区两大综合铁路枢纽站改造的经验,根据站点区位、规划条件、客流特征、既有环境等特征进行分类,以枢纽站改造提升和城市更新为核心,采用相应的更新设计思路和策略,对车站和周边城市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实...  相似文献   

15.
李屾 《建筑与环境》2011,(3):141-144
城市标识导向系统是城市形象、文化、特征的综合和浓缩。文章通过分析现代化城市空间的发展方向,从不同的方面对城市标识体系进行了分类研究,并从轨道交通空间对标识导向体系的要求,提出轨道交通空间标识导向整合的目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轨道交通站点的综合开发模式被认为是轨道交通站点开发的理想模式。通过总结香港轨道交通站点综合开发的成功之处,针对我国内地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开发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实际,并借鉴“香港模式”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我国内地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开发的适用模式。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技术逐渐成为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研究的新的分析工具。通过分析大数据与传统数据的区别以及大数据在轨道交通网络中的应用,探讨基于大数据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技术经济优势,提出大数据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建设的相关建议,以期充分发挥大数据的应用价值,推动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建设轨道交通系统是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正处在快速轨道交通建设时期,很多城市迎来了首条轨道交通线路。为了给初始建设轨道线路的城市规划和管理者提供参考,本文研究了国内几个城市初始轨道线路开通后的客流特征,发现它们在开通初期客流增长迅速,在相交线路开通后,客流增长明显;轨道交通乘客的出行目的以通勤为主,步行和公交是与轨道换乘的主要交通方式;运行良好的轨道交通能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吸引力。相关结论可作为轨道线路规划、管理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提高土地利用率、推行存量开发已是业内共识的情况下,城市土地的集约化利用似乎成为衡量一个项目开发优劣的标准。本文以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李子坝站为例,试图通过评价其“宅站共建”的应用可行性,来探讨当下城市空间诉求紧迫的局面下,如何依托轨道交通站点对其周边城市空间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