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纯 《城市建筑》2014,(11):380-380
本文介绍了建筑场所现象学的相关理论思想,梳理了场所精神的营建方式,进而将此研究方法与传统聚落的研究结合起来,从更为本质和贴近人们生活的层面进行聚落场所精神的营建,追溯场所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相似文献   

2.
《安徽建筑》2019,(10):62-64
步行街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随着生活步伐不断加快,步行街逐步沦为商业的附属品,失去原有的场所感。文章通过场所精神理论对徽州古村落中的街巷空间进行解读,从传统记忆、空间结构以及空间尺度等角度进行分析,剖析现代步行街系统规划的不足与弊端,揭示古代街巷对现代步行街的设计启示。  相似文献   

3.
徽州古聚落的景观环境,这一早在人类社会之初就已显示着人类美好未来的居住环境,与当代的新农村景观规划之间有着完美的契合。作者通过对徽州古聚落景观形成的分析,从感知环境、融于自然的栖居方式,强调聚力归属感的聚落形态和充满人性关怀的居住环境这三方面总结出古与今的契合点,并结合实践试探性的提出了一些创造手法。  相似文献   

4.
张昊  冯四清 《安徽建筑》2012,19(2):8-9,11
文章主要介绍了建筑现象学的发展历程,着眼于诺伯格·舒尔茨建筑现象学中的核心概念———"场所",通过对建筑现象学的研究方法进行解读,分析了其核心概念和研究方法,进而以徽州古村落为例,以建筑现象学研究方法对其现实意义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探寻传统聚落场所空间的场所精神,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协同是体验主体与体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其相互作用中,从体验者的体验心理结构出发,进行"以人为本"的场地设计至关重要,它引导着设计的发展走向,其内部各个因素与系统间产生相互作用,从而达到相对的稳定和有序。该文主要探讨了影响传统聚落场所空间设计者的体验心理构成要素,通过对体验心理结构特征的诠释,从而得出结论:体验心理结构触发体验者领会场所精神,同时提出了"体验心理结构"对于营造传统聚落场所精神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7.
乡土建筑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单元,而是集合成聚落而存在。一个聚落可视为一个有机体,它是复杂而具有情感的。通过对川西多个羌族聚落的调研,试图解读聚落营建者的构思以及聚落物质空间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探索聚落营建的普遍规律:对外展现个性,对内求得共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聚落”中的公共性聚会场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鲁民  张建 《规划师》2000,16(2):75-77
通过对中国传统“聚落”中公共性聚会场所发生及衍变的研究, 作者探讨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公共性聚会场所的类型、构成及特征。  相似文献   

9.
徽州传统聚落与人居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伟 《工业建筑》2000,30(1):6-10
借鉴当代可持续发展观、阐述徽州传统聚落在规划选址、营造技术和水口园林等方面蕴涵着可持续的技术与生态发展观,分析其演变的经济文化背景,提出“更新、保护、改造”是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徽州、徽商和徽州传统聚落。从徽商的经济实力、儒家修养及生活方式三个方面简要分析了徽商对徽州传统聚落的影响;指出了徽商对徽州传统聚落形成、发展及保存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前,城镇化建设不断加速,已经成为徽州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徽州传统聚落通过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空间组合、建筑型制反映特定的地域文化内涵,其所体现的社会环境、人文精神以及审美情趣为其城镇化建设创造并提供了启发思想和借鉴意义。保护和传承徽州乡村聚落的完整性和多样性,推动新型聚落城镇化转型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美好乡村建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尽管我一直都认为自己是特别喜欢了解新材料的建筑师,但当我第一次看到宝贵石艺的时候,心里着实是兴奋了一阵。记得是2010年,在深圳第一次见到张宝贵先生的时候,他送给我一本宝贵石材的小册子。里面的案例和样板照片十分吸引人,我当场几乎就“中毒”了。后来专程去了趟北京,到了宝贵石材的展场,在其中流连忘返,这次是彻底“中毒”了。  相似文献   

13.
李珎 《华中建筑》2011,(10):138-141
皖南古聚落的发展过程遵循传播学的基本规律,具有双向传播机制,即多维信息向古聚落的聚集性传播和以古聚落为信息源的发散性传播。通过对黄田古聚落的实地调研和思考,试图从交叉学科的角度分析和解释其动态发展过程。研究不同要素通过聚集性传播对古聚落发展的影响.并针对在大众传播时代如何增强发散性传播为促进古聚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4.
滨河空间场所精神延续和更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皓  王晋华  田朝阳 《华中建筑》2012,30(4):103-106
社会结构和条件的改变引起场所的变迁,但是相对稳定的精神却是人类生活的必需条件。该文基于场所理论,解读了场所精神,分析了河流场所精神的构成,通过对东风渠滨河公园场所精神的分析,探讨了滨河空间场所精神延续和更新的途径。场所精神对于营造具有强烈归属感的滨河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郭苏明 《华中建筑》2008,26(2):142-144
高校传统校园是高校历史和文化的载体,体现着时代背景下校园所特有的场所精神。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和历史建筑的老化,对传统校园的更新成为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该文着重探讨了在更新过程中如何对高校场所精神的传承和延续。  相似文献   

16.
陈伟 《华中建筑》2000,18(4):123-125
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绩溪始筑县城[45]。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以绩溪有徽岭、徽溪而名,州治歙县。始筑州城于新州,其城周长四里多,至今仍保存下来部分城墙遗址。此后复迁至旧罗城,“鸠工聚材,版筑以兴。城五百三十丈有奇,叠石为址,高于其旧”[46],将城池修复后,城周扩至七里三十步,设六座城门。宋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城内设有孝义、宣化、望仙、紫阳等十二坊,街区道路通畅,官府、庙宇、民宅和商铺等功能分区明显;已初具规模[47]。徽州当地矿冶、烧窑、木材加工等的发展,促进…  相似文献   

17.
现象学和场所精神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秀娴 《广东建材》2010,26(1):130-131
本文从诺伯格·舒尔茨建筑现象学中的核心概念场所出发,分析现象学的哲学基础和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探讨场所和场所精神的含义,最后提出几点个人理解,作为对诺伯格·舒尔茨建筑现象学阅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和谐人居需要与自然环境、人的行为心理相适应的建筑创作外适;和谐人居呼唤技术与艺术相统一、有机秩序的建筑创作内和。该文主要以西递、宏村为例,通过探寻传统古民居聚落的内在精神和美学特征,剖析其中的"适居性"建筑创作内涵,揭示出其对设计、研究、建设的启发、借鉴和推动,以期对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和人居环境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连蓓 《安徽建筑》2001,8(5):8-9
本文通过对徽州传统聚落外部空间的构成分析,着重剖析徽州传统聚落的空间文化的设计内涵以及其空间设计的必然规律,反映传统文化对于聚落外部空间设计的支配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吕晓东 《规划师》2006,22(11):43-46
古邮驿聚落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聚居形式.世界上最大的古驿站遗址--鸡鸣驿属"驿城型"古邮驿聚落,在驿城建制、邮驿体系和驿城文化三方面有鲜明的特色.保护工作应从整体出发,注重对古代邮驿文化系统的恢复,使新区建设和古驿城分离,保护鸡鸣山等的生态环境,建立古村落环境容量调控体系,开设旅游项目,建立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