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柞园示范区建设是探索生态蚕业发展的重要渠道,是推动蚕业加快发展,提升水平,由传统蚕业向现代蚕业转变的有效抓手。如何解决科学利用柞园和建设柞园,成为柞蚕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开展柞园示范区建设,充分开发利用柞园自然资源,推广普及新的适合柞园资源建设管理技术措施,对提高蚕业生产的生态、经济效益,带动蚕民增收,促进柞蚕产业健康有序发  相似文献   

2.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柞蚕业是我市农业的特色产业和绿色产业,近年来,由于柞蚕茧价格升高,蚕民户均收入3万元,极大地调动了蚕民养蚕积极性。但是由于柞园面积减少,蚕民年年利用有限的柞园放养柞蚕,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蚕民不顾柞园柞树的担蚕量,采取多投种、吃光墩等粗放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3.
杨旭 《辽宁丝绸》2014,(4):12-12
我市是全国和全省主要的柞蚕生产基地,现有柞园面积200万亩,其中一类柞园面积1 00万亩,二类柞园90万亩,三类柞园1 0万亩。柞园是提供柞蚕饲料和放养柞蚕的场所。柞园利用应坚持柞蚕放养与科学管理相结合,对柞园进行补植抚育、保持水土、肥培地力、按期轮伐修剪、合理养蚕划分,达到柞树分布齐全、草灌植物茂盛、山肥柞旺、柞园生态功能与放蚕效益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4.
柞蚕生产具有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等显著特点.是山区一项重要的优势特色产业.但是,长期以来柞蚕饲养上的传统的落后生产方式、柞园(柞蚕场)长期利用导致退化等问题非常突出,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为此,推广柞园生态建设技术是非常必要的.对科学地保护和利用柞园资源.解决林蚕、果蚕等诸多矛盾,实现蚕业生产"三个效益"的统一,走可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着重介绍柞园生态建设技术、柞蚕科学规范化放养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通过技术推广,让蚕民科学养蚕,促进我市特色柞蚕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辽宁柞蚕业的发展,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辽宁的柞蚕茧产量占全国的70 %以上,世界的60%以上."八五"期间,辽宁省蚕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9.85%,远远超过同期农业的其他行业.可是,最近四年,在辽宁省东部山区的一些柞蚕重点市、县,有人提出要大面积"退蚕还林、以栗代柞",据说出自维护生态平衡的需要.对此,一些文章已有讨论,笔者愿再行浅议.  相似文献   

7.
2013我市柞蚕茧产量调查工作在市统计局和市农业中心的领导下进行。市蚕业站8月30日将《关于开展今年秋蚕产量调查工作的通知》下发至各县(市)区蚕业管理总站。并于9月10日起组织市县蚕业科技干部深入到凤城、宽甸、东港、振安区重点养蚕乡镇、村组进行秋柞蚕产量调查。通过深入农村与蚕民和乡镇蚕业干部交流、通讯联系等方式,分析2013年我市秋柞蚕生产形势、蚕茧产量和存在问题,为准确预测秋蚕产量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辽宁北部、吉林、黑龙江、内蒙有丰富的柞林资源,可开发利用于养蚕的柞林资源是全国实际利用柞蚕场面积的5倍,目前已用于养蚕的不足2%。因这些地区都是稳定的二化柞蚕区,年养两次柞蚕,霜冻危害甚重,养二化一放产量极低,平均产量不到二化秋蚕的50%。相反辽、鲁、豫等蚕区的蚕场资源过度开发,生存发展的空间已走到极限。基于这一现状,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从环境与化性、化性遗传、控制化性基因组成等基础研究入手,  相似文献   

9.
大堡蒙古族乡位于凤城市的中东部,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雨量充沛,气候适宜;全乡有柞林面积129318亩,其中柞蚕场面积68342亩;柞蚕场面积占全乡柞林面积的52.8%,全乡年放养柞蚕五百把左右;蚕业收入占农业总收的8%-12%。  相似文献   

10.
通过深入全市重点养蚕乡镇调查研究,重点阐述了我市柞蚕生产优势条件,分析了蚕场资源遭到破坏的原因,提出了今后蚕业生产发展应采取的措施和建议,澄清人们"放养柞蚕必破坏生态"的错误思想,回答了只有科学养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化集体林柞蚕场产权制度改革,加强蚕场生态建设、保持健康稳定的柞蚕生产,才能为找市特色农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1.
宽甸县是全省柞蚕生产重点县之一。现有柞园面积57.5万亩(实际可利用养蚕的柞园约80万亩)。年均放养柞蚕1万把以上(含在已封育柞园内养蚕2000把左右),产茧6000吨以上,产值2亿元左右。一、现状全县2000年以前实有柞园110万亩。1999  相似文献   

12.
复兴柞蚕之乡再现丝绸之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丹东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生产基地,柞蚕生产也是我市农业生产的骨干项目之一。以蚕业发展为依托的缫丝、织绸、印染等行业也在我市占有重要地位。多少年来,丹东一直是全国的柞丝绸系列化产品的生产基地。丹东素有"柞蚕之乡"、"丝绸之城"之美誉,半个世纪以来,柞蚕丝绸业一直是丹东的传统支柱产业,养蚕业与丝绸工业的发展兴衰史,就是丹东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可见茧丝绸行业在我市经济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柞蚕业的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柞蚕业在中国 ,历经几千年 ,竟能生生不息 ,发展至今 ,当然是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社会选择的结果。究其实质 ,就是这项产业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 ,都与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目标相一致。古代如此 ,近代亦然。到了现代 ,这种一致性更加突出 ,而且预示着未来这项传统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一、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中国的柞蚕产业 ,首先体现了 4大生产要素 ,即柞蚕场、柞蚕种、蚕区劳力与柞蚕放养技术资源的合理配置。大自然禀性慷慨 ,赋予中国大地 130 0万 hm2 的天然柞林资源 ,其中已开发建设成柞蚕场的有 78.6万 hm2 。长期以来 ,这些蚕场柞林以极…  相似文献   

14.
<正>2016年4月18日市农业中心召开传达市农委关于扶贫工作会议,分配市蚕业站负责宽甸满族自治县大西岔镇北江村第八村民组贫困户王贵杰一家柞蚕生产脱贫致富任务。市蚕业站为了完成精准扶贫工作,组织科技人员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工作方针,充分发挥我市柞蚕产业优势,统筹帮扶资源、整合帮扶力量,确保帮扶措施和效果落实到户、到人,力争包扶户今年秋柞蚕增产、增收,实现脱  相似文献   

15.
柞蚕饲育在野外柞林,虽然有人工管理.但对风、雨、霜、雹等自然灾害及鸟、兽、虫等敌害侵袭,无抵抗能力,而人工也不能完全控制.以致用了蚕种、费了人工、吃了柞叶,而收茧只20%~25%.若遇气候条件不良,加上发病死亡,产量更低.为避免各种自然灾害、敌害的侵袭,我们在柞蚕的小蚕保苗上采取了"柞蚕小蚕土坑育"方法,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推广,对柞蚕生产的稳产、高产及增加农民收入起到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病虫害是一切动植物生长的最大危害,柞蚕空胴病是柞蚕软化病的病症之一,俗称"稀屎腚"。它是我国目前蚕业生产中对蚕业生产危害较重的病毒之一。近几年在我乡的发病率较高,危害严重。一、病原本病的病原是柞蚕链球菌,属于乳酸细菌  相似文献   

17.
经过对传统养蚕方式的分析,通过采取生态柞园建设技术及生态化柞蚕生产新技术,实现柞蚕生态放养。  相似文献   

18.
魏巍 《辽宁丝绸》2007,(3):32-32,11
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是全国最大的柞蚕专业研究所,拥有我国柞蚕业70g以上的重大科技成果,馆藏3400余份蚕业内部资料、1200余份中外文蚕业期刊、10余份中外文昆虫研究的核心期刊,因此,为全国乃至世界上从事柞蚕及相关专业研究的科研人员建立一个全面系统的柞蚕专业文献数据库的物质条件已经具备。  相似文献   

19.
柞蚕在野外饲养,气象因素直接影响到柞蚕生产的丰欠和蚕民收入的高低。市农业中心果蚕站根据市气象台提供的2013年丹东地区农业气象条件预报资料,分析我市柞蚕生产年景情况,针对自然灾害和柞蚕病虫害防治提出科学对策和措施,以指导我市柞蚕生产安全、稳定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柞蚕业是凤城市的传统产业,已有300多年历史。全市现有柞蚕场面积170万亩,年放养春秋柞蚕1.7万把,产茧一万多吨,产值达亿元。我市柞蚕场面积在县区中居全国第二位。全市100%的镇区、93%的村及88%的居民组都放养怍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