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根据高分辨层序地层学原理,在泌阳凹陷南部核三段识别出了两个长期和4个中期旋回,并对工区内长中短期基准面旋回和结构特征及分布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高分辨层序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了泌阳凹陷南部核三段高分辨等时地层格架,分析了沉积演化过程和生储盖组合规律。 相似文献
2.
3.
泌阳凹陷南部地区岩性油藏预测技术与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岩性油藏分布不仅受构造单元的控制,同时也受到岩性组合、生储盖配置方式的控制.为了查明泌阳凹陷栗园地区岩性油藏的空间展布,提供准确的钻探目标,在分析和研究砂砾扇体发育的控制因素及岩性圈闭成因模式的基础上,以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依据古地貌的沟扇对应理论,利用层序地层学、地震相识别技术、地震属性分析和地震反演技术对岩性油藏进行了识别与描述.依据描述成果部署的B304、B315、B321、B325、B326等井均钻遇较厚的油层,新增探明储量851×104t. 相似文献
4.
该文依据三维地震和大量钻井资料,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了下二门油田的构造特征和演化过程,并恢复了构造控制下的油气成藏历史。下二门构造是一个被后期断裂复杂化的背斜,古近纪末期的构造运动在泌阳凹陷主要表现为挤压抬升并形成凹陷的褶皱构造格局,断层则形成于新近纪末期。其构造演化和油气成藏经历了3个阶段:a)廖庄期及廖庄期前沉积沉降阶段,发育低幅度的逆牵引背斜,核一—廖庄期发生早期油气缓慢充注;b)古近纪末期区域挤压隆升阶段,背斜幅度显著加大,油气快速充注形成古背斜-岩性油气藏;c)新近纪末期发生拉张断裂作用,背斜构造复杂化,古油气藏被破坏,油气沿断层调整运聚形成次生断层-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5.
通过采集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古近系核三段岩心样品,对其中烃类包裹体进行了岩矿分析、荧光分析、均一温度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烃类包裹体可以分为3期,与盆地埋藏史和热史研究划分的早、中、晚3个成藏期相对应。根据3期烃类流体包裹体的丰度分布,结合圈闭形成时间和生排烃史综合分析,确定了研究区主成藏期。其中渐新世晚期(核一段沉积末期-廖庄组沉积期)为小规模油气成藏;中新世~上新世早期(廖庄组沉积末期)为主要成藏期,形成大规模原生背斜油气藏;第3期成藏主要是对前两期形成的原生油气藏进行的改造和调整,形成了大量次生油气藏。利用油气包裹体进行油气成藏研究,必须和宿主矿物的矿物岩石学分析及其他成藏期次分析方法结合使用,才能使分析结果更客观可信。 相似文献
6.
下二门油田位于南襄盆地泌阳凹陷东南边缘,H23层序是该区生油层段核桃园组二段的一个三级层序.据地震相特征、测井曲线形态、岩芯和露头精细描述、地球化学和有机岩石学特征,在研究区H23层序中共识别出3种主要的沉积体系三角洲、扇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对H23层序不同位置的体系域单元所包含的沉积相类型进行识别,结合层序内部各体系域单元的砂岩等厚图所反映的空间展布特征,可分析研究区内部的沉积物的物源通道及主要的供给方向.综合不同时期的空间展布特征,可以进一步得到H23层序沉积体系的垂向演化特征,对该区油气的勘探与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8.
9.
泌阳凹陷核三段既是凹陷的生油层,又是储层,其中的泥质岩段也是凹陷主要盖层。全凹陷有一个区域盖层,控制盆地油气富集和纵向分布,它为多个油组内的泥岩联合组成,根据生储盖发育特征和配置关系,划分出三种类型配置区。局部盖层形成了双河、井楼、下二门、赵凹-安棚等油田。对于构造断鼻油藏,盖层厚度和油藏高度有正比关系。凹陷的北部斜坡内外带,中央凹陷带和南部陡坡带等不同的地质构造位置分布有三大类十一亚类油藏类型。最后提出双河油田深层系等4个不同封盖条件的地区。 相似文献
10.
11.
12.
泌阳凹陷核桃园组湖相烃源岩微观形态特征与形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背散射电子成像技术研究了泌阳凹陷核桃园组湖相烃源岩的微观特征,结果表明泌阳凹陷核桃园组核三段-核二段湖相烃源岩的有机质形态以条形和卵形生物碎屑为主。 根据有机质在湖相烃源岩中不同的分布形式,可将泌阳凹陷核桃园组湖相烃源岩划分为含纹层状有机质烃源岩、含分散状有机质烃源岩和过渡类型烃源岩 3 种类型。 根据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可知,含纹层状有机质烃源岩有机碳含量高,形成于水体盐度较高的咸水环境中,在外来径流补给较少的情况下,沉积有机质的主要来源为水生生物,干酪根主要为Ⅰ型;含分散状有机质烃源岩有机碳含量较低,沉积于水体盐度较低的淡水环境中,在外来径流补给较多的情况下,陆源生物和水生生物为沉积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干酪根类型主要是Ⅱ型;过渡类型的烃源岩其沉积环境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13.
前人研究认为南襄盆地的构造对油气成藏具有控制作用,但针对油藏确切的形成时间及其与构造运动的耦合关系一直不明确。通过对流体包裹体的系统分析,利用埋藏史投影法,明确泌阳凹陷古近系核桃园组油气充注幕次和成藏期次,确定其成藏年代。泌阳凹陷共有“四幕两期油、一幕天然气”充注,第一期为泌阳凹陷的主要成藏期,主要发生在断陷-抬升阶段,包括第一幕(36.1~23.5 Ma)、第二幕(34.1~21.2 Ma)和第三幕(30.9~16.2 Ma)成藏,具有多阶连续性充注特点;第二期发生在拗陷沉降阶段,即第四幕(7.9~0.2 Ma)油和一幕(3.0~0.8 Ma)天然气成藏。泌阳凹陷内部的不同构造区带的油气充注时间存在差异,中部深凹区和南部陡坡带距离生烃中心较近,优先充注早期成藏;而北部斜坡带成藏时期相对较晚。泌阳凹陷南部应加强纵向多层位、多期次立体勘探,中部加强隐蔽岩性勘探的攻关力度,北部重点加强次生或调整的构造油藏勘探。 相似文献
14.
精细层序地层格架与地震沉积学研究——以泌阳凹陷核桃园组为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地震沉积学是当今国际沉积学研究热点,是利用地震资料研究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是进行高频层序和沉积体系研究的有效工具,在薄层砂体勘探和开发方面具有明显效果。根据泌阳凹陷深凹区地震资料质量高、断层少、发育滑塌浊积扇的地质特点,依据地震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将核桃园组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和8个四级层序。进而,在高频层序地层格架中,通过90°相位转换、分频处理、地层切片、岩心刻度等工作,开展了地震岩性学和地震地貌学研究,确定了核桃园组多物源供给形成辫状河三角洲-滑塌浊积扇沉积体系,滑塌浊积扇的发育明显受控于三角洲的发育演化,明确了滑塌浊积扇砂体的形态、分布及其与油气关系,指出核桃园组SQ2—SQ4是深凹区岩性油气圈闭的有利勘探层段,三角洲前缘和浊积扇砂体为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5.
16.
泌阳凹陷中部深凹区古近系核桃园组发育多套含油气页岩层.采用ICP-MS分析法对第5套页岩层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泥页岩地球化学特征、沉积环境及其有机质富集机制.结果表明,B、Sr和Th含量及B/Ga值与古盐度呈正相关,显示该套页岩层为成水湖泊沉积,纵向上古盐度逐渐降低,这与藻类含量及组合特征反映的古盐度一致.各样品稀土元素分异明显,轻稀土富集而重稀土亏损,(La)N/(Yb)N值明显大于1,δCe值为0.93~1.17,平均0.99,Ce异常性不明显或为正异常,反映沉积物沉积速率相对较低.V/(V+Ni)值为0.71~0.84,Ce异常指数均大于-0.1,显示为还原环境.综合研究认为,核三段第5套富有机质页岩层形成于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缓慢沉积的咸水湖泊环境. 相似文献
17.
泌阳凹陷核桃园组三段上亚段滑塌浊积扇沉积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泌阳凹陷核桃园组三段上亚段岩性组合、粒度和地震反射特征的研究,认为深湖区滑塌浊积扇物源来自东北部侯庄辫状河三角洲,其岩性为灰色中砂岩、细砂岩,多夹于深灰色湖相泥岩中,与泥岩呈突变接触,地震剖面显示透镜状反射与前积反射共生,粒度概率曲线具有"低斜一段"式特征。湖平面下降有利于无外界触发机制作用下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扇的形成。东北部三角洲前缘水体浅,当湖平面下降时,三角洲前缘出露部分因浮力消失而不稳定,可产生局部滑塌。波浪作用可以强烈剥蚀和改造浪基面附近的三角洲前缘沉积,并在波浪的回流作用下进一步形成浊积砂体。滑塌浊积扇均发育在辫状河三角洲和近岸水下扇之间的湖相泥岩中,当三角洲向前推进快、朵叶向前延伸较远时,易形成数量多、面积相对较大的滑塌浊积扇,且距离三角洲朵叶越近,滑塌浊积扇数量越多、面积越大。 相似文献
18.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有效烃源岩层系主要发育在始新统核三下、上段咸水湖或盐湖相沉积时期,岩性主要为深灰、褐灰、灰色泥岩、钙质泥岩和白云质泥岩。核三下段和上段泥岩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1.60%和2.23%;核三下段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Ⅱ型,其次为Ⅲ型;上段主要为Ⅱ1型,其次为Ⅰ型和Ⅲ型,反映沉积环境的生标化合物以低Pr/Ph比值和高伽马蜡烷含量为特征;泥岩有机质成熟度Ro值介于0.5%~1.4%,主要处在生油阶段,现今门限深度约为1820m。在凹陷南部陡坡带和深洼区,核三下段底部最早在37Ma达到生烃门限,对应的深度约为2500m,温度约为100℃;上段顶部最早在23Ma达到生烃门限,对应的深度约为1950m,温度约为90℃。核二段泥岩有机碳平均含量为1.85%,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型为主,主体未进入成熟门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