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1 毫秒
1.
钢丝的感应加热(待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伟年 《金属制品》2008,34(2):33-38
对比内热式、外热式钢丝加热方式的特点,指出采用感应加热技术应当满足的技术条件;利用一系列公式介绍感应加热系统的参数计算方法,从加热工件的电磁能、电流穿透层、感应器的结构参数等方面介绍了钢丝的感应加热系统;分析细钢丝感应加热面临的2个技术难题,讨论钢丝感应加热温度均匀化及稳定化处理生产线的保温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 随着容器包装工业中使用的封口胶及涂料的变化,市场对更好的固化和干燥工艺的要求更加严格。新的溶剂、水基涂料及粉末涂料,均要求开发新的加热技术,使之相配合,从而生产出优质的罐装容器。 事实上,在对封口胶、边缝涂料的固化过程中,采用传统的对流加热烘炉处理时,存在着不少限制。有见及此,公司便开发出一种新型的干燥固化技术—中频空气冷却感应加热技术。这种技术可应用于进行封口胶干燥、边缝涂料固化、杀菌、粉末涂料固化和清理润滑油等。 感应加热的原理 感应加热的基本原理是一个交流电通  相似文献   

3.
胡志勇 《金属制品》2003,29(2):31-33
中频感应加热炉是一种快速稳定的金属加热装置 ,它靠变频装置将三相工频交流电转变为单相中频交流电。中频感应加热炉具有操作方便 ,易实现自动控制 ,加热速度快 ,效率高 ,对加热件的烧损极低 ,噪声小 ,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近年来 ,在金属制品行业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特别是生产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的企业全部采用中频感应加热炉加热。新华股份公司 1 987年引进的中频感应加热炉为意大利CE FI公司的FCF9型 ,用于生产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的稳定化生产线上 ,此中频炉自投产起一直满负荷运行 ,性能稳定。笔者本文就引进意大利CEFI公司FCF9型…  相似文献   

4.
感应加热油回火钢丝生产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介绍感应加热的基本原理,感应加热油回火钢丝的装备构成与发展概况,生产工艺流程以及感应加热生产线的特点:加热速度快、生产效率高、氧化脱碳少、不易刮伤、钢丝抗弹减性高等;指出感应加热油回火钢丝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文章给出了500k W IGBT并联谐振感应加热电源的主电路结构,其整流器采用晶闸管相控整流方式,逆变器采用全控型器件IGBT,整个感应加热系统工作在弱容性准谐振状态。文中给出了感应加热电源控制结构,对整流侧和逆变侧的元件参数进行分析与计算。  相似文献   

6.
张伟  麻红昭  张华 《轻工机械》2006,24(4):11-14
介绍了电磁感应加热的基本原理,详细说明了PWM串联型中频感应电源的原理及各部分组成。分析了当前造纸厂广泛采用的蒸气加热烘缸和油加热烘缸的弊端,首次提出将感应加热原理应用到造纸烘缸加热中,并设计和实现了一套中型感应加热电磁烘缸及控制系统。近一年的运行表明电磁烘缸系统稳定可靠,温度控制平稳,有操作简便、节能、无污染、可自塑化等特点,有很大的市场推广潜力。  相似文献   

7.
钢丝感应加热是电、磁、热、相变相互作用的复杂动态过程,感应加热炉的设计应在满足加热工艺要求的前提下,使整个系统效率最高、损耗最低。通过对感应加热时电流趋肤效应的分析,指出加热钢丝直径与透入电流深度之比在3~6比较合适,针对钢丝等磁性材料在加热过程中随温度的增加相对导磁率减小的特点,说明钢丝加热在居里温度点以下选用较低的频率,在居里温度点以上用较高频率,可以提高感应加热炉的效率。给出感应加热时不同直径钢丝在不同温度时的最佳频率,设计出处理Φ7.1~12.6mm钢棒的感应加热生产线,生产线采用长而紧凑的感应器以减少端部磁场泄漏,并严格控制钢丝与感应器的同心度和空气间隙。  相似文献   

8.
为了实现对工件的梯度加热,需要采用多个感应线圈对工件进行分段加热。针对多个感应线圈之间存在功率耦合的问题,采用解耦控制策略对耦合系统进行控制。设计了两级式感应加热电源耦合系统实验样机,并对耦合系统中主机、副机的控制设计进行重点介绍。仿真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耦合系统中主机、副机可以实现功率独立输出。  相似文献   

9.
肖进  惠晶  沈锦飞 《纺织器材》2008,35(1):26-29
利用感应加热技术对梳理机用齿条进行在线退火热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其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由于梳理机用齿条在加热过程因参数变化会导致感应加热电源的谐振频率变化,致使电源的利用率降低.为提高电源的利用效率和功率因数,要求电源的输出电压与谐振电流的频率、相位严格保持一致.根据梳理机用齿条热处理工艺的要求,采用积分分离法与DPLL(数字锁相环)相结合的频率跟踪策略,设计了一台100kHz/5 kW的高频感应加热电源,对齿条进行在线退火处理.该电源采用Buck斩波实现功率控制;采用负载串联谐振式逆变桥进行频率控制,实现对负载谐振频率的跟踪和软开关.电源的功率调节范围为1%~99%,输出功率因数达到99%,与传统技术相比,该高频感应加热电源具有调功范围大、结构简单、抗干扰能力强、节能显著、加热温度均匀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介绍感应加热应用领域和感应线圈的要求。以钢丝感应加热为例,给出加热原理示意图,说明感应加热线圈对钢丝负载的分析方法,并用数学分析法描述钢丝感应加热有关过程。通过对感应线圈的磁路分析,推导出感应加热等效电路,为感应加热负载等效分析提供一种便捷的简易分析法。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信息     
《金属制品》2015,(2):66
<正>感应加热在金属制品生产上的应用感应加热炉应用范围广,作为其他加热方式(燃气、电、辐射板)的替代选择,由于操作时间短,控制的工艺参数重复性好,系统自动化程度高,工作场所污染小,性能稳定。感应加热设备的功率和操作频率取决于产量和加热材料的横截面积。一般情况下,设备的功率在  相似文献   

12.
何雪梅  高尚久 《中国宝石》2007,16(1):217-217,214
壳熔法(Skull melting method)原名冷坩埚法。甲在1969年由法国科学家Y&#183;罗林(Y&#183;Roulin)发明,采用高频感应加热,以水冷坩埚内壁未熔化的炉料陶瓷壳作为容器,研制晶体,当时只获得立方氧化锆小晶体。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一种利用现代高性能电力电子器材IGBT和MOSFET构成的梳理齿条专用高频感应热处理装置 ;该装置改变了传统热处理工艺 ,具有高效、节能、加热温度均匀等优点 ;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体积更小、效率更高的特点 ;从根本上革新了电子管高频感应加热设备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一种利用现代高性能电力电子器材IGBT和MOSFET构成的梳理齿条专用高频感应热处理装置;该装置改变了传统热处理工艺,具有高效、节能、加热温度均匀等优点;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体积更小、效率更高的特点;从根本上革新了电子管高频感应加热设备。  相似文献   

15.
感应加热是一种清洁高效的热处理方法。简要介绍感应加热的原理和工艺,并结合国内外感应热处理的研究现状展望感应加热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基于晶闸管构成的单相全桥逆变电路,通过逆变的方法将直流电压变化为中频方波(电压),并连接到负载串联振荡电路(感应线圈、补偿电容组成),且整体可以实现对工件的加热、感应加热电源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针对大功率高频感应加热电源采用晶闸管相控整流时功率因数低、高谐波污染等问题,将SVPWM脉冲整流技术应用到高频感应加热电源中,理论研究及试验分析表明SVPWM整流技术可实现大功率电源网侧电流正弦化、高功率因数、谐波污染小以及功率灵活调控。  相似文献   

18.
王敏 《湖北造纸》2009,(3):27-27
成纸的表面特性,长期以来都是通过多压区高线压的压光机而达到纸页表面平滑和光洁的要求。近年来市场对纸的适印性要求越来越高。国外普遍采用热压法(Hot Calender),其中有辊内以一定温度的水、油作为媒体的对流加热,诱电感应发热,辊外两侧双向感应加热以及本文所述的蒸汽喷雾加热。  相似文献   

19.
电磁感应加热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加热方式,被广泛应用于轴类零件的加热和热处理,但其存在的强电磁干扰和工件表面氧化铁皮给内部温度检测带来很大困难。而在轧辊等大型轴类零件的表面感应淬火热处理工艺中,表层加热温度梯度对淬火热处理组织和应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为此,文章基于有限元软件MSC.MARC,建立了轴类件感应加热过程的电-磁-热耦合有限元模型,研究了感应加热电流和频率对工件表面温度梯度的影响规律。并设计出一种接触式温度测量方法,解决了感应加热过程试件内部温度梯度的精确监测和实验验证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刘友仁 《木工机床》1995,(4):30-32,38
1 前言 高能密度感应热处理是近年来感应热处理发展方向之一,它具有细化组织、减少零件变形、热效率高等优点。钢铁在感应加热过程中同时出现涡流透入和传导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加热方式。所谓高能密度感应热处理就是提供的单位表面功率足够大,加热的主要方式是涡流透入,热传导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在足够短的时间内可以把表面又层δ_x加热到淬火温度的一种感应热处理。我院研制成功的大功率(100—200kW)冲击淬火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为开展该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先决条件。本试验研究对象是最基础的圆柱形工件和小模数齿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