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岷江流域15个气象站1962-2012年的年极大降水序列(AM)和超门限峰值降水序列(POT)为基础,选取广义极值分布(GEV)和广义帕雷托分布(GPD),采用L-矩参数估计法,研究降水极值的统计特征,根据K-S检验结果确定的最优分布计算不同重现期水平下的降水量。结果表明:GEV分布和GPD分布分别更适用于AM和POT序列。在雨量较少的地区,两种分布推算的不同重现期降水量相差不超过6mm,对于多雨地区,当重现期为50、100年时,这种差值要大于20mm,通过分析,认为GPD分布推算的结果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2.
利用信息扩散技术对西安市降水规律进行分析,将年降水数据样本点通过集值化处理转化成为模糊集,充分利用样本点的位置信息,在小样本数据条件下得出较稳定的结果.应用此模型对西安市年降水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出降水的概率分布规律,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简单方便、有效可行,能较好地应用于生产实际.  相似文献   

3.
4.
基于Monte Carlo法的极值分布类型及其参数估计方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探讨极值概率分布模型(极值Ⅰ型、Ⅱ型、Ⅲ型分布)在工程场地重现期内极值风速预测中的适用性,以工程上常用的风速分布模型为依据,采用Monte Carlo数值模拟法分别产生服从指数分布、正态分布、瑞利分布、威布尔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广义极值分布的伪风速母样.基于以上伪风速母样分别使用极大似然参数估计法和概率权矩法对极值Ⅰ型、Ⅱ型、Ⅲ型分布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并与伪风速母样的理论极值分布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极大似然参数估计法适用性较强,参数估计精度较高;重现期内极值风速的估算对风速母样分布类型敏感,服从不同分布的风速母样,应有针对性选用极值分布类型估算重现期内极值风速.  相似文献   

5.
极值理论是研究极端现象及极端事件的有力工具之一。对极值分布的参数,给出了Deha肌矩估计。并对基金净值样本数据建立了极大(小)值模型,对其参数给出了Dehaan矩估计,预测结果与实际相符。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1—2018年广东省86个国家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广东省不同历时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除粤北山区外,基本符合年均降水时数越多,累积降水量越大的规律.年均小时降水强度从南部沿海向北部内陆呈减弱趋势.2)汛期降水事件以短历时为主,占全年降水事件65.3%;累积降水量上,长历时降水量占汛期56.7%.前汛期短历时降水多发生在粤西;中历时降水多发生在珠三角两侧和粤西北地区;长历时降水多发生在粤东和粤北地区.后汛期短历时降水多发生在内陆,出现频次自西北向东南递减;中历时降水分布不均;长历时降水多发生在沿海.3)汛期降水时数日变化呈双峰型变化特征,小时降水强度日变化呈单峰型变化特征.小时降水强度峰值易出现在下午的站点多分布在内陆,小时降水强度峰值易出现在下半夜至上午时段的站点则多分布在沿海、部分山区和珠三角地区.  相似文献   

7.
8.
降水与旱地土壤水渗透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多年实测土壤含水量资料,分析本地区土壤水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以2003年夏秋季发生的大范围降水过程,分析旱地农田土壤水增长和消退过程,确定不同质地土壤的最大田间持水量指标,研究影响旱地土壤水变化的因素及特性,科学判别旱涝程度.为农业生产、防汛抗旱、生态环境治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型岩溶洞穴空间分布及演变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初步统计,中国目前实测长度超过5km的岩溶洞穴有79个,深度大于250m的岩溶洞穴有62个,洞底投影面积超过20000m^2的岩溶洞穴大厅有24个;根据有关水文地质资料,超过50km长的岩溶地下河有23条。这些大型岩溶洞穴(地下河)绝大部分均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这里碳酸盐岩古老坚硬,连续沉积厚度大,裸露面积达500000km^2,同时以雨热同期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为特征。  相似文献   

10.
基于极值分布的若干个样本分位数,建立了分布参数的线性回归模型,得到了分布参数的渐近正态无偏估计,对分布参数进行了渐近置信估计. 通过变量代换,将具有形状参数和刻度参数的两参数Weibull分布变成极值分布,进一步得到这类两参数Weibull分布参数的渐近置信估计.  相似文献   

11.
黄岩城区西江河网水系的河道多数深度不足,各种污水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水环境恶化.综合分析原因后认为,水环境改善应有针对性地做好污染源控制,利用水库调水冲污、河网调度、治理"断头河"等有效手段,让水体流动起来.并据此提出了改善水环境应急处理、短期改善、长期生态恢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基于河道洪水演算原理,建立符合河流水力特性及其变化规律的边滩滞洪水库调节法流量演算模型、校正因数法水位演算模型,利用实测洪水和防洪堤资料进行归槽或还原演算,综合分析防洪堤对洪水归槽的影响。保护区滞洪容积占次洪水总量9.50%的浔江防洪堤对西江中下游洪水过程的归槽影响大于对洪峰的归槽影响,而且洪水类型和干支流组合不同,影响的程度也不相同:对流量过程、洪峰流量影响的最大归槽流量、最大归槽流量比重分别为3680m^3/s、9.63%,2700m^3/s、5.90%,对水位过程、洪峰水位影响的最大变幅为0.60、0.22m。浔江防洪堤造成的洪水归槽并未显著改变西江中下游洪水特性,干支流洪水遭遇、区间降雨和雨洪重叠仍然是形成西江中下游大洪水的主要因素,西江中下游洪涝频繁是气候和流域环境变化综合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西江流域由于大量兴建堤防工程导致洪水归槽,改变了原天然河道的洪水槽蓄关系,使得用于防洪规划和洪水灾害风险评估的洪水序列失去了一致性。目前洪水归槽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出槽洪水的归槽还原计算方面,对于干支流洪水与区间洪水的遭遇考虑不足,对洪水发生变异的成因及非一致性洪水的频率计算方法也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建议采用水文变异诊断系统对西江流域的水文要素进行变异分析,以识别其时空变异规律;研制西江中下游干支流洪水及区间暴雨洪水的多输入单输出概念性水文模型,以模拟其洪水形成过程;提出基于MISOCHM模型的非一致性洪水频率计算方法、基于HHT变换的非一致性洪水频率计算方法,以推求变化环境下河道断面的洪水频率分布,并结合西江流域防洪规划评价西江堤防现状和未来的防洪能力。其研究成果不仅对变化环境下的水循环和水安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流域防洪规划和洪水灾害风险评估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河北省拒马河山区概况,分析了降水形成影响因素、降水量系列代表性、多年平均降水量的时空分布规律以及分区降水量的年代变化。  相似文献   

15.
年楚河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暖湿气流.年平均降水量360mm左右.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从河口的430mm向上逐渐减少.处于雨影中心区的康马、涅如年降水量小于240mm.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全年92%以上降水集中在6至9月,11月至3月基本无降水,连续无雨日达200天.降水同位素(δD、δ(18)O、T)反映了年楚河降水变化趋势和水汽来源.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1961—2005年长江流域降水的季节变化与旱涝分布,发现45年来长江流域春季、秋季降水下降,而夏季、冬季降水增加,其中上游秋季和中下游夏季、冬季降水变化都通过了95%显著性检验.近年来,长江流域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长江流域洪涝较多的时期,夏季降水一般显著增加;而干旱发生时,秋季降水一般下降显著.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长江上游干旱化趋势加重,而中下游洪涝增多,这种旱涝并存的格局加剧了长江流域的旱涝灾害.  相似文献   

17.
利用松花江流域1961—2018年逐日降水及逐日径流数据资料,基于11个极端降水指标和5个极端径流指标,采用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克里金插值法、皮尔逊相关系数等方法分析了松花江流域极端降水及极端径流事件的变化特征、地区性差异和规律,同时分析了极端降水和极...  相似文献   

18.
以淮河流域23个气象站点1951—2016年的降水数据和蚌埠水文站的径流数据为研究对象,应用线性拟合法、滑动平均法、非参数MK检验法分析了流域的降水和干旱的变化特征,并结合R/S分析法、Pearson和Spearman相关系数法分别分析了降水、干旱与径流的相关关系及长程记忆性。结果表明,除连续湿日外,淮河流域极端水文指数均呈显著增长趋势,突变年份集中在20世纪50、60年代初;近70年,年干旱频率达21. 2%,轻旱比例最高,从年、季尺度来看,冬旱最严重,年、季干旱均呈现减少趋势;最大30天、15天降水径流相关关系均呈中度相关,汛期、非汛期降水距平与径流相关关系分别呈中度和弱相关,未来4~11年,最大30天降水和径流、汛期和非汛期的降水距平及径流均呈不显著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9.
古徽州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与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村落承载着一个区域的历史变迁和地域文化。以古徽州"一府六县"所辖范围为研究区域,以古徽州范围内公布的国家级和省级历史名村和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文献法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探究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和演化。研究发现:魏晋南北朝之前的传统村落增长缓慢,宋朝新增传统村落数量达到鼎盛。元明清时期传统村落格局基本定型,数量增加减少,区域整体呈现出星罗棋布的发展特点。古徽州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低海拔,沿水,各县不均衡"的特征。古徽州传统村落在类型上主要有传统农耕类、交通枢纽类、特色产业类和商业贸易类四种类型。181个传统村落中,有30个发生过转型。部分传统农耕型从魏晋南北朝和明清时期开始分别向交通枢纽和商业贸易型转形。总体来看,古徽州传统村落体现出了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个别县向其他县辐射,沿水发展的时空开发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