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我国油田开发的历程中,绝大多数油田开发的时间比较早,目前,国内很多油田都已经进入了以水驱开发为主的后期阶段,很多油井都属于高含水油井,从而使原油开采量降低,并且还增加了开采的难度,为了使这种现状得到改变,提升原油的开采量,提升油田开采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应通过相应的技术作为支持,从而使高含水油井的采油量得到稳定。调剖堵水技术便是其中重要的技术之一,在高含水油井的应用开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此项技术在高含水油井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岳华 《内蒙古石油化工》2002,28(2):216-216,238
油田开发过程中,通过研究其经济规律,提高开发经济效益。本文通过运用盈亏平衡原理推导出濮城油田高含水期油井封堵水层技术界限,试 图解决濮城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的经济界限问题,并进行了实例计算,是到了濮城油田高含水期油井封堵水层技术界限。  相似文献   

3.
我国大多数油田都经过了多年的生产开发,目前逐步进入了生产开发后期的水驱阶段,油井的含水量在逐步升高,严重影响了原油产量,而且油气开采难度也在逐步增加。为了能够有所改善油田开发现状,并全面提升原油产量和企业经济效益,就必须要针对油田高含水油井全面应用新技术,而调剖堵水技术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该技术在油田高含水开发时期发挥出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针对高含水油井开发过程中调剖堵水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范庄油田已处于高含水、特高含水开采阶段,油井产出液含水率波动大,无规律,由于受现场操作方法、环境条件、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化验的原油含水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降低,数据不能准确反映油井当前含水状况,增加了原油生产的计量误差,进而影响油田开发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文章以范庄油田高含水油井为研究对象,针对原油取样、含水化验整个过程,分析造成含水数据出现误差的节点及原因,制定针对性措施,提高了油井含水化验数据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油田注水开发的深入,油田综合含水逐渐上升,越来越多的油井进入中、高含水阶段,出现了一批水淹井。加强对高含水油井的堵水工作,是保证油田今后稳产的必要手段。本文抛开堵水工艺不论,仅从堵水井所处的地质构造特点及地层物性结合油井的开发特点,提高对高含水井的认识,为确定堵水层上措施提供依据,从而延长堵水井的有效期。  相似文献   

6.
锦45-029-212井区已进入蒸汽吞吐开发后期,由于总体采出程度较高,油井普遍表现为低产,平均日产液9.6t/d,日产油0.9/d,综合含水90.6%.而锦45-029-212井区于Ⅱ油层由于投产初期即见地层水,只有11口井投产该套油层,其它油井均避射.生产于Ⅱ油层油井普遍表现为高液量、高含水,但也有较高日产油生产水平,平均日产油在3t/d以上,根据目前生产实际,补采于Ⅱ油层是我区维持产量稳定重点挖潜方向.  相似文献   

7.
《云南化工》2019,(12):156-157
针对安塞油田高含水油井,重点开展了压裂、增注等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存在单井费用高、有效率低、效果差异大等缺点。对此,有针对性的采取了化学堵水技术,对恢复高含水油井的正常产能,提高油井采出程度,改善油藏整体开发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晓龙 《辽宁化工》2013,42(5):467-470
针对开发后期油井出水,采取相应的堵水技术来增加油井产量。讨论了吉林油田不同井况油井堵水技术概况,并做了简要分析。随着吉林油田已开发生产年限的进一步增加,越来越多的油井已进入或将进入产量递减阶段,由于大部分油井采用注水开发,再加上有些油田天然边、底水的影响,在开发后期就会产生油井出水,严重时可形成油井水淹。油井产水后降低了产油量,甚至损失储量。目前,吉林油田大部分油井中已处于中、高含水期,产水已成了影响原油生产的主要问题。因此,有必要开展油井堵水研究,解决水驱油田后期开发的高含水问题,提高油井产量,最终提高老油田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9.
习二区已投入开发30余年,目前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阶段,油井含水不断上升,目前含水高于95%的油井占总井数的59%,但采出程度仅为23%,仍然具有较大的开采潜力,因此需要对习二区的开发现状及潜力进行分析。结合油藏静、动态资料重新落实习二区的开发特征,分析油藏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挖潜对策,有效控制含水上升率,确保习二区的稳产上产。  相似文献   

10.
剖189井区已进入生产开发末期,地层压力不断下降,油田能量供给不足,老井递减幅度大,找出油井高含水的原因已迫在眉睫。从油井的注水、生产曲线、井间连通状况、小层物性情况等方面来分析,找出油井高含水的原因,主要是井间的干扰。找出影响稳产的主要因素,这也为油区后续开发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1.
黄兵 《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36(24):160-161
随着文明寨油田的长期注水开发,油田已进入高含水期。目前大部分注采井都是大段合注合采,受层间差异的影响,层间动用严重不均,造成部分高渗透层水淹严重,对应油井含水上升产能下降,而部分差层注不进水,对应油井低水平稳定,与高含水开发后期精细挖潜的要求不相适应。对此引进抗高温高盐凝胶型颗粒调驱调剖技术的应用,有效缓解了层间矛盾,提高了油藏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12.
安塞油田长2油藏底水发育,具有高水饱特征,开发矛盾主要表现为含水上升速度快,单井产能下降,采出程度低。针对目前开发现状,找出底水油藏油井见水原因及规律规律,在此基础上开展底水油藏油井堵水工艺试验,通过有针对性合理的工艺现场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高含水油井封窜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高凝油油藏沈84-安12块目前开采现状进行分析,对区块内高产液、高含水油井的井史分析、动态分析,产液剖面测试资料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找出高产液、高含水油井的主要出水层段,根据出水层段的性质不同,采取"堵-控-提"一体化技术,即采取堵水提液、控水提液的的技术,减缓层间矛盾,扩大生产压差,充分挖掘中、低含水油层的剩余油潜力,提高油井各个油层的动用程度,达到"控水增油"目的,实现油井高效生产,为高含水油井的高效开发指明了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4.
随着油田注水开发时间的延长,地层能量不断下降,主力油层水淹严重,部分油水井间形成水窜导致低压高含水油井逐年增多,剩余油分布零散,油井原油采收率无法提高,为此对低压高含水油井产生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并在室内用岩芯进行实验研究,2010年开发了适合文中-文东油田的低压高含水油井增产技术,并进行了先导试验。2011年通过对该技术配方和施工工艺不断完善,现场实施了9口井,平均单井日增油1.7t/d,年累增油1528.9t。该增产技术的实施,不仅降低了油井无效产液量,而且减缓了油层压力递减速度,提高单井产油量,还促进油田综合经济效益提升。  相似文献   

15.
针对延长油田高含水油井井筒腐蚀比较严重的问题,采用挂片失重法,以目标区块油井井筒钢材和采出液为研究对象,系统评价了油井采出液含水率、试验时间、试验温度、溶解氧(ρ)以及采出液pH值对井筒钢材腐蚀速率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适合延长油田高含水油井的缓蚀剂防腐蚀措施。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油井采出液含水率、试验温度以及溶解氧质量浓度的升高,延长油田高含水油井井筒钢材的腐蚀速率逐渐升高;而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和采出液pH值的升高,井筒钢材的腐蚀速率则逐渐降低。缓蚀剂HSR-2能够有效降低延长油田高含水油井井筒钢材的腐蚀速率,当其加量为800 mg/L时,缓蚀效率可以达到95%以上,缓蚀效果较好,能够显著降低油井井筒钢材的腐蚀速率,延长作业周期,提高油田的整体开发效率。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油气田开发经历了初期和中期,目前已经进入后期,油井的综合含水大幅提高,油气产能逐步下降。老油田已经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开发后期。为了保持油气田的高产稳产,预测油气田发展的未来,探讨油气田开发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当油井达到高含水期(60%<含水率<90%),油层中尚存在大量剩余油,油田开发工作还需要在高含水期进行,为了弥补产量递减,必须分析出含水上升的原因。本文以探讨区块含水上升原因为主题,针对这些原因提出应对的方法,为油田可持续开发和企业发展寻找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随着某油田的不断开发,采出液含水越来越高,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出现杆管偏磨加剧、油井检泵作业逐年增加的问题。文章对抽油机井杆管偏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偏磨井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沈84-安12块目前油井高产液、高含水,区块采收率相对较低,油井开采井段长,层多且层薄,大多数油井处于多油层合采状态,油层动用程度差,层间矛盾大,致使油井中的"高渗透、高流压、高产液、高含水"("四高")油层占了主导作用,相对低渗透低含水潜力油层由于长期受其干扰,未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区块内油井的生产状况进行分析,选择注采动态关系明显,层间矛盾大、高产液、高含水的油井,根据油井动态分析和产液剖面测试资料等,对油井各个出油层的生产状况进行分析,确定高压、高产液、高含水的目标控水层段,进行控水生产,减少层间干扰,充分发挥中低含水油层的出油潜力。  相似文献   

20.
元城油田H区延10油藏边部油层薄,底水发育,经过3年自然能量开发,油井含水上升呈边部向中心推进趋势,部分采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快。目前油藏平均含水54.8%,开发形势变差。根据该区开发生产特征,从储层发育状况、构造特征、固井质量、改造强度及开发技术政策等方面分析高含水现状。并结合目的层见水井含水变化特征,总结高含水成因及主控因素,为下步合理技术对策的提出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