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腰英台特低渗裂缝性油藏注水开发实践与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腰英台青山口组油藏低孔特低渗弱边水驱油藏,储层微裂缝较发育,一般无常规产能,须压裂改造;地层能量不足,油井压后投产,弹性产率低,递减快,需立足注水开发。为此对储层微裂缝方向进行监测,确定线性注水井网;对油藏注入水质及配伍性分析研究,确定适合该油藏注水工艺,开展注水时机、压力保持水平研究,实施先期注水试验。经生产验证,先期注水有效地保持了地层压力水平,油田生产呈高产、稳产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2.
微地震水驱前缘监测技术是利用注水产的微地震来监测裂缝发育状况、注水波及区域以及优势区域。本文通过该技术在吴起油田王沟门区块26-31-1井组的应用,明确该井组水驱波及区域,为该区油水井措施提供方向,为区块开发方案制定及调整注水开发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曾岔油区长9油层含水较高,目前仍处于笼统注水开发过程,采油效率偏低,且注采关系不对应。本文通过动态分析法和微地震裂缝监测法,对曾岔油区裂缝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①通过动态裂缝综合分析、微地震裂缝监测,认为曾岔油区长9油层裂缝走向集中在北东东—南西西向。②监测HW9井共计9段压裂施工,裂缝网络长度为227~367 m之间,宽度为49~124 m之间,高度38~358 m之间。③对裂缝方向上的水淹井和裂缝发育的层段进行挤封,下步可进行转注可行性的论证。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敖南油田裂缝发育,注水开发过程中裂缝性见水矛盾突出实际,应用无源微地震监测技术研究了敖南油田储层裂缝的分布、走向及层位,通过裂缝发育状况对水驱前缘变化的影响,应用泊松比法结合注水井指示曲线,制定了裂缝性敖南油田合理注水参数,指导下步油田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5.
四五家子油田为中孔中渗构造岩性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油井见效时间及持续时间不同,针对不同油井见效特征,从微裂缝及沉积相方面分析,发现注水见效主控因素是微裂缝及沉积微相的影响。这一成果对油田下一步注水开发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详细阐述了微地震注水前缘监测的原理,应用微地震注水前缘监测系统,通过微地震信息的现场监测和解释,结合生产动态及其他监测资料综合分析,并以秦家屯地区的QK3-5井为例,描述了秦家屯地区注水开发状态下水井水驱前缘位置,研究了地下油水运动规律,证明了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结果表明,应用微地震监测技术分析与研究油田汽水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分析了敖南油田储层天然裂缝和人工裂缝的发育状况及对敖南油田注水开发的影响;根据注水井注水压力的动态变化,分析了周围油井受效及见水的过程,并初步确定了注水井裂缝的开启压力;分析了裂缝对敖南油田地层压力的影响。并提出利用天然能量、控制注水压力、堵调结合、水淹井转注等手段减轻裂缝对注水开发的影响,控制含水上升速度,减缓油田产量递减。  相似文献   

8.
微地震法水驱前缘监测技术时间推移监测试验通过监测选定区块内注水井不同注水阶段的水驱前缘,了解区块内各注水井的优势注水方向、推进距离等监测参数的变化情况,与地质资料相结合,最终给出随时间推移的水驱前缘展布图。本文重点介绍了微地震法水驱前缘监测原理以及时间推移监测试验测试实例,分析此项技术在大庆油田生产中的作用,及时掌握井组的水驱波及动用状况,加强注采井组调控,为区块开发方案制定及调整注水开发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张万军 《辽宁化工》2012,41(3):304-307
通过对超前注水、同步注水、滞后注水进行了对比分析,肯定了超前注水的效果.甘谷驿油田西部注水试验已4年多了,4年多来反九点法注采井网,由于井距小、微裂缝发育、主裂缝明显,东西向油井在部分水淹或含水较高,而南北向油井压裂引效措施后产量不理想,稳产期相对较短,因此优化裂缝主向、侧向井距组合,适当调整注采井网,是提高甘谷驿油田西部注水试验井区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微地震裂缝监测技术的简单介绍,以摩尔-库伦理论为基础,应用微地震监测与分析技术对车排子井区1#井二级压裂层进行微地震压裂裂缝监测;通过微地震裂缝实时监测,获得车排子井区1#井分段暂堵压裂裂缝的方位、长度、高度等产状信息;结合车排子油田地质构造等资料,分析车排子井区1#井分段暂堵压裂裂缝形成机理及裂缝性质,科学评价该井油层渗流阻力及压裂效果改善状况,以便为今后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超低渗透储层在鄂尔多斯盆地广泛发育,但注水开发效果差,要么不见效、单井产能低,要么快速水淹、水窜。本文通过对裂缝性超低渗透砂岩水淹主控因素及裂缝性超低渗透储层水窜控制与治理措施的分析,认为注水不见效是因为储层基质的超低渗透率、非达西渗流特征及微相边界障碍共同造成的;早期水淹水窜是因为天然裂缝的高渗透性、人工裂缝延伸方向的不确定性及缝长设计不尽合理造成的。对于超低渗透油藏,本文建议淘汰常规注水开发方式,采用大排量/暂堵缝网压裂或者水平井网/多段压裂,在衰竭式开发后期,进行润湿反转+注水吞吐等非常规手段来实现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2.
加密调整一直是油田开发到一定阶段后调整的一个重要手段,但随着排距的缩小,注水压力的上升,裂缝逐渐开启,如何控制油井含水上升速度成为一个迫切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针对头台油田扶余油层裂缝和应力场研究,应用注水指示曲线确定合理的注水压力上、下限,始终控制在非东西向裂缝开启压力下注水,保证非东西裂缝不开启,避免裂缝水淹.  相似文献   

13.
以安塞长6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为例,基于物质平衡原理及定态水侵模型,建立考虑无效注水的注采比、总压降与产液量差之间的关系,利用实际开发资料拟合,计算出无效注水比例及有效注采比,分析影响低效注水循环的因素,评价注水利用情况,结果表明中高含水期后注水低效循环主要受裂缝、大孔道影响,王窑、坪桥区无效注水比例分别达到35.9%、71.6%,水驱效率低,建立的评价方法与实际状况较为符合,为油藏综合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油田注水生产过程中,地下储层注水前缘空间三维形态的识别监测技术对注水评估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国外常用的方法是在压裂井周边的观察井中放置地震检波器串,接受得到注水期间信噪比高的微地震信号,通过每个地下破裂事件的产生震源点到检波器点的微地震波旅行初至时间,确定地下储层产生微地震震源点的空间位置。微破裂向量扫描注水前缘监测技术是在近地表布置多套微地震波三分量信号采集站形成仪器阵列系统,运用多道集(至少360个检波器)共同接受地下岩石破裂所产生的微地震纵波和横波,利用地下空间体地震波速度模型及地震波信号传播路径射线追踪,进行微地震波场的向量叠加和微地震波振幅反演计算,并通过分析微地震波振幅(即能量)属性在时间域和三维空间的相关性,可视化解释注水前缘的空间形态和演变发育过程。从而对注水生产进行科学、合理、客观的评估。  相似文献   

15.
双立娜 《辽宁化工》2012,41(9):945-947,950
XC油区的主力油层属于低渗-超低渗储层,通过压裂作业来提高储层的渗透能力,是生产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压裂效果的好坏能够直接影响到油田的后续产量.而对压裂裂缝进行监测,获取压裂裂缝的基本参数,是评价压裂效果的基础之一.本文采用最常用的人工裂缝监测技术-微地震法,对XC油区5口压裂井压裂缝进行了监测和分析研究,确定了地应力的方向,对该地区的后续压裂方案制定及井网部署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延长川口油田丛131井区主要注采矛盾为部分井水窜、水淹,多数井注水效果不明显。本文从细分层做起,进行测井相微相边界确定,储层基本特征及地应力情况分析、天然裂缝分布规律研究、注采动态分析及单井矛盾定位,措施的适应性分析,最后,结合具体井的重点解剖,提出了十大解决对策及分步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7.
子长油田肖家河区油藏属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组低渗、特低渗岩性油气藏,主要含油层系是长4+5、长6。该区油井完井后,几乎无自然产能,实施人工压裂对储层进行改造才能获得工业油流。通过压裂资料及微地震监测情况对研究区压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油藏埋深较浅,地层平均破裂压力较低(26.88~33.12 MPa);加砂强度与产液量及油层厚度之间存在一定规律,在一定的油层厚度条件下,加砂强度和产液量大致呈正相关性,而在产液量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油层厚度的增加,加砂强度逐渐变小;裂缝监测显示,本区人工裂缝方位以NE向为主,裂缝成因主要受天然裂缝和地层最大主应力共同控制。人工裂缝特征认识对油田后期注水开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特低渗透油藏裂缝发育规模小,具多向性,单一方法研究准确性差,通过野外露头观测、岩芯古地磁测量、岩芯应力试验、和微地震监测等研究方法,对樊川区块长6储层天然裂缝和人工裂缝发育特征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长6储层发育高角度裂缝,展布方向为近EW向、NW向与NE向;压裂反映的应力方向74度,静态、注水反映的应力方向66°,微地震监测得到的人工裂缝方位主要有NE、NW两个方位,与露头、岩芯等方法得到的天然裂缝方位基本一致,人工裂缝不仅受天然裂缝的控制,也受到现代应力场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濮城油田沙三上 5 - 1 0油藏是一套非均质性严重的低渗油藏 ,在开发过程中进行人工压裂是该储层进行油藏改造的主要方法之一。微震监测技术能有效检测出储层的裂缝方向、长度和裂缝高度 ,对压裂措施效果分析 ,避免处在注水井水线方向的油井暴行水淹、确定注入水推进方向及剩余油分布规律具有较强的理论依据 ,是油藏压裂改造中不可缺少的一项监测资料。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P7油田微幅度构造研究,总结油层微构造特征,其主要低幅度构造类型有微斜面、微低点和微高点三种构造类型,以微斜面为主。通过低幅度构造对开发影响的研究表明微构造对油井的产油能力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对注水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影响了注水开发效果,是剩余油的主要富集区,进而确定了剩余油挖潜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