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利用电子计算机,设计计算聚焦离子束光学系统用的静电单透镜特性,寻求球差和色差系数较小的静电单透镜的电极结构。  相似文献   

2.
袁伟  樊荣伟  于欣  陈德应 《红外与激光工程》2016,45(6):618001-0618001(5)
静电四级透镜具有优越的电子光学聚焦成像性能,单一静电四极透镜可实现电子束线聚焦,组合静电四极透镜系统拥有点聚焦的能力。文中对实现点聚焦的双静电四极透镜系统相关参数进行了计算,利用电子光学软件SIMION仿真发现,静电四极透镜之间的畸变场与两端的边缘场引起的像差会严重影响系统聚焦成像质量。仿真分析了系统像差与发射电子初动能的关系。结果表明:系统在保证点聚焦的情况下,增加电子发射初动能可以有效减小系统像差;当电子初动能增加至1105 eV时,最大发散角为2的电子束在聚焦平面上的弥散斑减小至3.2m28m。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二级透镜亚微米聚焦离子束系统中的合轴技术和聚焦检测技术,包括合轴的调整及其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具体方法、离子束聚焦状态的跟踪检测技术,利用此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得微细离子束。  相似文献   

4.
1、前言本文述及的聚焦离子束是指从极小区域发射通过透镜系统实现聚焦的离子束。最近,聚焦离子束技术引起人们的关注大概是因为与半导体器件的高集成化直接相关。目前成批生产中的曝光技术是以缩小投影曝光为主,其加工极限为1~2μm左右下一步预计要用电子束曝光,其加工极限约为0.5μm,更进一步将用X射线曝光,或用离子束曝光,其加工极限可望达到0.1μm,但X射线曝光的束源和光学系统尚有问题,而离子束曝光由于液态金属离子源用于聚焦离子束技术,所以尽管光学系统用磁透镜还有困难,但是带电粒子光学是基本成熟的技术,所以与X射线曝光相比实现离子束曝光的可能性也许更大。  相似文献   

5.
丁N4 96060323亚微米聚焦离子束系统的合轴技术及聚焦检测技术/王学超,汪荣军,汪健如〔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刀微细加工技术一1996,(2)一19一25 文章介绍了二级透镜亚微米聚焦离子束系统中的合轴技术和聚焦检测技术,包括合轴的调整及其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具体方法、离子束聚焦状态的跟踪检测技术,利用此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得微细离子束。图8参3(许)(9)一7~9,28 文中在讨论规微电子技术发展限制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在今后30年内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复合功能电子学‘的概念、内容及其实例。图3表2参4(金)TN4 96060324集成电路有源探针的原理和…  相似文献   

6.
在扫描束微细加工工艺中,包括抗蚀剂曝光,直接无掩模离子注入和微蚀刻加工,离子和电子起着互补的作用。一台单一的扫描束机,其离子束和电子束如能准确聚焦、相互精确对准是较为有益的。离子束和电子束应有共轴和短距离高分辨率透镜聚焦,这种要求可通过单静电透镜、组合磁和静电透镜得到满足。本文考虑了这些透镜以及组成这些透镜的整个探针形成系统。  相似文献   

7.
聚焦离子束技术是一种集形貌观测、定位制样、成分分析、薄膜淀积和无掩膜刻蚀各过程于一身的新型微纳加工技术。对电子离子双束纳米工作站,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和Ar离子束构成的“三束”显微镜系统的原理和应用作了详细介绍,同时也对聚焦离子束-分子束外延组合装置、聚焦离子束与二次离子质谱仪(SIMS)的组合装置以及单轴聚焦离子/电子束(FIEB)装置作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8.
0463.2,TN107 98()4(]()89二级透镜粱焦离子束系统及其对中方法/俞学东,毕建华,陆家和(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夕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一1997.37(10)一49~53介绍了一台使用液态金属离了源的二级透镜业微米聚焦离子束系统。系统使用了可以微动的针尖以及电可调现场可变束径束流  相似文献   

9.
准直一聚焦双透镜系统是光纤激光器中常用的一种泵浦耦合技术,但是对于大功率LD泵浦源尾纤输出的多模类高斯光束,难以解析表达其中高阶模式的透镜变换规律,根据此设计透镜耦合系统过程也很复杂。本文用几何光学的方法保证数值孔径的匹配,以类高斯光束光斑尺寸作为基模高斯光束束腰,用基模高斯光束传播规律来简化大功率光纤激光器透镜耦合系统的优化设计.最后给出了一个利用MAT-LAB优化工具函数设计双透镜聚焦耦合系统的实例。  相似文献   

10.
电子束管是电真空器件的一种,它通常由抽成真空的玻壳及封入其中的电子枪构成。作为管芯的电子枪是电子束管的心脏,无论是那种类型的电子束管都缺少不了电子枪。电子枪是由阴极发射透镜、预聚焦透镜、主聚焦透镜、偏转棱镜等一系列电子透镜依次组合装配而成的电子光学系统。轴对称静电式电子透镜,均是由馈以不同直流电压的圆筒型电极零件按不同间隙装架而成。除掉阴极、调制极外,各个  相似文献   

11.
利用镓源二级透镜聚焦离子束装置在半导体基片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无掩模刻蚀实验研究,在不同材料上刻蚀了各种图形,总结分析了不同参数的聚焦离子束对刻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应用于亚微米微细加工的2级透镜聚焦离子束系统,从象差和散焦的角度利用理论分析和模拟计算,研究了决定光学系统性能的离子源、离子引出极、预聚焦极、聚焦极等高压电源的稳定度对离子束径的影响,得到了束径小于0.2μm时电源必须达到的稳定度(纹波系数小于10-5),最后提及了所研制的高稳定度高压电源。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静电聚焦静电偏转摄象管有以下优点:不需要笨重的线圈、电子透镜系统全在管内、耗电极低以及扫描频率可变。曾经报导过几种静电摄象管。但迄今还设有一种管子能得到广泛应用。图1表示可能使用的四种聚焦和偏转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曲轴宽电子束聚焦理论的基础上,本文研究了静电圆锥透镜聚焦性质,提出了静电场中考虑主轨迹为平面曲线情况下电子束的焦点、焦距等电子光学基本参量的定义。作为例子,给出了两种类型的静电圆锥透镜的电子光学在不同电参量下的关系曲线。  相似文献   

15.
Sharai  S 费农 《光电子技术》1989,9(1):67-71,61
引言众所周知,在一列式彩色CRT中使用了自会聚系统,其偏转线圈引起了很大的象散,这种象散大大减弱了屏边缘的分辨率。近来,做了一些尝试以校正这种象散,即在电子枪中使用一种具有双电位主透镜系统的聚焦电极的四极透镜。在四极透镜上加上一个与束偏转同步的动态电压,以补偿由于偏转系统引起的象散。这种动态电压也可以在整个屏上使电子束聚焦,即能够实现动态聚焦。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一种具有高速消隐和可变束流的二级透镜聚焦离子束(FIB)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在这种新的二级透镜FIB系统中,采用了束径束流的双工作模式和一种新的电可调无级可变束径束流方案,使二级系统既可用于需要大束流的TOF─SIMS和刻蚀粗加工,又可用于需要小束径的高分辨扫描离子显微镜和刻蚀精加工以及FIB暴光、变蚀等其它微细加工。设计中提出了逐级可测试性设计原则,解决了多级系统中对中调整和测试的困难。计算了透镜系统的离子光学性能和各种参数对束径束流的影响。最后对系统进行了初步的调试,束斑达到0.1μm,得到了预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杨青元  王维  田祥 《红外与激光工程》2022,51(5):20210602-1-20210602-8
基于超表面对光波的振幅、相位和偏振进行调控来实现聚焦与成像的超透镜受到广泛关注。设计了一种聚焦强度可调的高数值孔径的双焦点超透镜,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该超透镜能有效地将圆偏振入射光聚焦到半高宽为0.44λ的光斑上,对应的数值孔径高达0.95。此外,通过改变入射光的偏振态,可以灵活地调制两个焦点的相对强度,而不同于以往的双焦点超透镜需要对光强进行重新组合。更重要的是,当圆偏振光入射时,它的聚焦效率可达65%,可适用在0.8~1.2 THz的较宽频率范围和0°~20°的入射角内,同时该工作为多焦点超透镜的设计提供了重要思路,也将在多成像系统、光学层析成像技术等许多领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常浩  叶继飞  李南雷  周伟静 《红外与激光工程》2018,47(9):906007-0906007(7)
针对激光微推力器对光学聚焦系统结构紧凑、聚焦光斑尺寸小以及避免羽流污染的特殊要求,采用传统的光线追迹法研究单透镜直接聚焦、双透镜准直聚焦两种典型方案光学设计方法。针对低功耗半导体激光器光纤耦合输出的芯径和数值孔径条件,在50m级聚焦光斑约束下,研究单透镜聚焦系统设计方案,得到了透镜厚度、焦距、工作距等设计参数的关系;研究准直聚焦光学系统的双透镜系统设计方案,得到了透镜厚度、透镜中心距、工作距等设计参数特征关系。针对两种典型光学设计方案,给出了工程应用设计参数。文中提出的设计方法避免了复杂的光学设计过程,可为激光微推力器激光光束微尺度聚焦提供一种简单实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DVD机激光头系统主要由激光管、聚焦透镜、伺服系统构成。DVD机激光头系统有四类: 1.单光束、双聚焦系统该系统是DVD机中最简单的激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三种与普通全磁型氧化铅视象管完全不同的新型氧化铅视象管。XQ4087是一种超轻型高稳定二极管枪11mm视象管,它采用了具有加速聚焦透镜的新型电子光学系统。XQ4187则是一种配准很好、惰性低、重量轻且功耗低的18mm视象管。文中还把这些管子与磁聚焦—静电偏转18mmXQ 3457管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