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阶段,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收是一个必然趋势。现行土地征收制度在调整国家、集体、用地单位、农民四者之间的利益矛盾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这种制度在具体实践中存在缺陷。在发达国家中,土地征收制度已经形成了规范的体系和传统。本文通过阐述我国目前的土地征收制度,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征地制度,进而探讨我国的征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以期对完善我国土地征收制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失去土地农民将失去生活的基本保障。目前,集体土地被大规模征收,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是保障被征地农民失地后生活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制度存在诸多问题,使得被征地农民未能得到充分的补偿。通过分析我国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现状与缺陷,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土地征收补偿制度,提出完善土地征收补偿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改革现行征地制度,还利于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建设、经济发展、都要用地,而从集体手中取得土地用于建设的唯一途径就是征用。保护农民利益,改革现行征地制度,已经成为关系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大课题,本分析了我国现行征地制度的弊端,最后提出了改革现行征地制度,还利于民的改革措施,规范征地范围;合理制定征地补偿费用标准,统一征地,先征后供;阳光征地。  相似文献   

4.
目前,农村土地征收问题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对我国土地征收法律制度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阐明当前法律在规范土地征收和保护被征地农民权益上的缺陷,以寻求适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要求的土地征收法律制度,最终达到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伴随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必将导致大量被征地农民产生。尽管国家和各地都制定了保障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的保障措施,但征地过程和补偿安置制度上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征地制度上的缺陷,被征地农民权益遭受的损失,现行安置办法的不足,医疗保障方面的问题等,从而无法有效地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本文由此提出五点政策措施用以有效保障其基本生活。如,完善基本生活保障体系构建,在区分土地公益性使用与非公益性使用的基础上改革非公益性使用土地的程序,强化政府功能引导被征地农民就业和自主创业,引入资产信托机构用以保值增值其基本生活保障资金。  相似文献   

6.
现行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特征,其确立的是一种纯粹的补偿关系,而缺乏对被征地农民生产和生活需求的考虑,从而导致补偿标准过低。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这些矛盾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通过确立市场导向、更新立法理念、变革制度以及明晰产权以及确立农民利益本位观的价值取向,构建一套完整、行之有效法律规范,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7.
征地制度改革是中国当前的热点问题。引入交易成本、公正补偿等理论对征地制度进行了经济分析。中国现行的征地制度为经济做出过积极贡献,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存在的公共利益界定不明确,征地程序不健全,征地补偿取决于土地用途,土地价值增值归属不清晰等缺陷日益突出,为此,必须加快立法,建立土地的市场交易体系来保障农民的权益,实现稀缺的土地资源效率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强制性的征收为城市用地.在征地热潮中形成的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就是失地农民.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农民的切身利益、国家的长治久安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大课题.目前,失地农民面临着就业安置难、就业渠道少、就业质量低、就业竞争力弱等诸多就业困境.为此,从制度、心理、能力、市场四个方面分析失地农民就业困难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一困境的对策: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就业能力;完善就业服务,加强就业引导;改革征地机制,创新安置方式;出台优惠政策,建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9.
吴岭 《商品与质量》2012,(S7):58-59
土地征收是政府引导土地利用的重要措施,而公共利益是土地征收权存在的前提。纵观我国土地征收的国情,土地利益的巨大诱惑产生了大量非因公共利益而肆意征地的现象。乱征地侵害群众利益,影响党政形象、造成地方政府依赖土地政策等消极后果,只有地方政府坚持正确的公共利益取向,厘清公共利益的边界,重新审视现有的征收制度,才能真正走出土地征收的公共利益困境。  相似文献   

10.
土地征收批复行为实质为土地征收的决定行为,其可诉性因其行为自身的特殊性和法律规范的不明确性而一直存有争议。土地征收行政权属性与司法权审查原则、征地批复具体行政行为的本质、权利救济与人权保障原则为征地批复行为的可诉性提供了正当依据。构建和完善我国征地批复行为可诉性制度的出路在于将国务院的征地批复行为纳入国务院裁决的范围,实现征地批复复议决定与行政诉讼的全面衔接,规定复议期间土地征收程序停止执行,规范国务院土地裁决程序性机制。  相似文献   

11.
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迅猛发展,被征地农民这一特殊人群不断增多,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逐渐成为全社会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国家目前已实施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并不能完全满足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现实需求.针对我国农村失地农民的生存现状、权益保护现状,探究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模式,以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之借鉴.  相似文献   

12.
征收农地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行使行政权力的程序规范频频被违反,导致被征地农民权益被侵犯。“张召良的葡萄地被征个案”昭示了这两类主体在土地征收中的权利博弈,并表明:这种博弈的正常化、充分化,有赖于被征地农民土地权利的彰显和征收农地行政权力行使的程序规范化。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土地征收过程中存在公共利益界定不清、征地程序不规范、补偿标准不合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土地资源使用浪费等问题。应当建立和完善征地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合理的征地监督制约机制,科学规划征地活动,在征地过程中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征地补偿存在的问题、征地补偿费的标准、征地补偿的方式以及征地补偿的相关制度等四方面进行综述,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的欠缺之处。  相似文献   

15.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社会保障的必然趋势,被征地农民的养老问题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重要议题,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针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我国目前针对失地农民实行三种养老保险模式——居保模式、城保模式和创新模式。结合武汉市江夏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具体调查研究和分析,提出各级财政应该加大投入,合理提高参保标准和退休待遇,保障被征地农民选择的权利,促进续保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征地过程譬如国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户之间的博弈过程.中央政府(国务院)是征地的"裁判",地方政府的征地利润总是大于零,农户不是政府权力的对手,始终居于弱势地位.地方政府征用土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出让,因此征地属于市场行为.建议取消中央政府按比例对土地增值收益进行分配,而只收取一定的征地"判决"费;增加地方政府的征地成本;将征地的价格提升为农用地价格与土地转用后增值的区段平均值的分割值之和,从而提高农户的征地收益.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建设用地的增多,对建设项目尤其是大型建设项目征地过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日显急迫。对番禺小谷围岛项目所在地的政府部门、农户、村委会及用人单位等进行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切实了解征地后农民的生活状况、就业状况、社会保障状况以及其真实的心理感受状况。以此调查为基础,试图从农村社会保障、征地补偿和失地农民安置等方面提供相关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做好建设项目征地过程中的社会评价,切实防范项目社会风险;提倡利益相关群体的有效参与,引入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协调,加强和征地村民全过程的交流和沟通;加快土地立法进程,完善征地补偿的制度,使征地过程有序、合法地进行;利用建设项目的相关资源对失地村民进行"非经济性补偿"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已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运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中国现行土地征用制度中存在的公共利益界定不清、监督缺失、对失地农民补偿标准过低、安置方法单一等问题。结合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从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建立公平高效的征地程序、完善法律体系、尝试多种安置途径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对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镇化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征地补偿标准偏低、进城就业缺乏竞争能力、社会保障不足,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失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在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的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在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过程中政府要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征地过程譬如国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户之间的博弈过程。中央政府(国务院)是征地的“裁判”,地方政府的征地利润总是大于零,农户不是政府权力的对手,始终居于弱势地位。地方政府征用土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出让,因此征地属于市场行为。建议取消中央政府按比例对土地增值收益进行分配,而只收取一定的征地“判决”费;增加地方政府的征地成本;将征地的价格提升为农用地价格与土地转用后增值的区段平均值的分割值之和,从而提高农户的征地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