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预防实际实仓储藏时因季节交替引起粮堆结露而造成储粮损失。试验通过模拟仓内对偏高水分玉米(14.8%±0.5%)在温差40℃(冷热源为0℃, 40℃)和高水分玉米(15.5%±0.5%)在温差25℃(冷热源为5℃, 30℃)两种方式下进行密闭储藏,实时监测粮堆水分迁移情况及温度变化规律,确定玉米结露时的时间和位置。结果表明:偏高水分玉米在40℃温差下在48 h内冷壁面附近粮食的上层发生结露,露点温度为6.3℃;高水分玉米在25℃温差下在第5天冷壁面附近粮食的上层发生结露,露点温度为4.6℃。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粮堆结露过程中水分迁移特点及温湿度场变化规律,将含水量12%的东北大豆放入温差15℃(冷热源分别为15、30 ℃)的模拟仓中储藏24d,分析大豆粮堆不同部位水分变化、粮堆温湿度场分布及结露部位温湿度变化,揭示了大豆粮堆结露过程中温湿度变化规律、水分迁移特点。结果表明,大豆粮堆在模拟仓冷热壁温度作用下产生了温差,由此形成的微气流带动水分子迁移,聚集于低温部位,致使大豆在近冷壁面上层结露;结露部位的粮食温度下降,最后趋于稳定,平衡温度在20.6℃左右,相对湿度先降低后升高,存在一个相对湿度最小值点;储藏过程中近热壁面大豆粮食水分下降,近冷壁面上层粮食水分升高,高湿区域不断扩大,粮堆由结露逐步发展为发霉。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分析早籼稻在收获后,以糙米形式过夏及其储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将初始水分含量分别为15%、17%、19%和21%的糙米,分别在低温15 ℃左右(L组)、中温25 ℃左右(M组)、高温35 ℃左右(H组)3种不同温湿度动态条件下模拟储藏240 d,观测糙米表面颜色、脂肪酸值、质构特性、糊化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温湿度动态变化过程中,储藏温度和糙米水分对糙米储藏特性和储藏后品质影响显著(p<0.05);初始水分含量则与糙米主要质构特性、糊化特性指标极显著相关,但高水分糙米储藏后主要质构特性、糊化特性指标均未见改善,脂肪酸值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糙米品质发生劣变。正常(15%)或偏高水分(17%、19%)的糙米在正常(低温和中温)储藏条件下安全储藏期为120 d,如若控温(低温)条件下可以延长正常水分糙米储藏期至180 d。糙米在入夏高温储藏时初始水分须控制在15%的安全水分以内,偏高水分(17%、19%)的糙米在高温条件下极易发生品质劣变。  相似文献   

4.
以京农科728玉米籽粒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储藏温度(15、20、25、35、45℃)、湿度(40%~55%、75%、80%~90%)模拟储藏条件下小尺度高水分玉米籽粒的湿基水分、黄度、色差、粗淀粉含量及α-淀粉酶变化规律及其淀粉颗粒显微结构。结果表明,低温、高温低湿对玉米籽粒的霉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储藏过程中高水分玉米的水分、色差和黄度三者之间高度相关,且储藏环境湿度越高,三者之间的线性相关性越显著;此外,高水分玉米籽粒的品质变化受到储藏湿度的影响明显大于储藏温度对其的影响,譬如35℃-RH=80%~90%条件下的玉米籽粒在储藏第4天后即发生霉变,而35℃-RH=40%~55%、20℃-RH=75%、15℃-RH=75%等条件下的玉米籽粒可完好储藏至180 d,其中15℃和20℃条件下的玉米籽粒水分可达15%。  相似文献   

5.
偏高水分玉米储藏难度大,品质劣变速度快,严格控制适当的储藏温度有利于延缓其品质劣变,提高其储藏品质。该试验选择水分含量为14.5% 的玉米作为偏高水分玉米样品,将其在不同温度下储藏6 个月,探究低温(15 ℃)、准低温(20 ℃)、常温(25 ℃)和高温(30 ℃)等不同温度对偏高水分玉米储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偏高水分玉米在15、20 ℃下储藏6 个月之后,品质保持良好;25 ℃下储藏6 个月时,其色泽、生活力、发芽势、发芽率均发生了不同程度地下降,玉米粉轻微老化,脂肪酸值为51.88 mg/100 g,呈宜存状态;30 ℃下储藏6 个月时,其色泽、生活力、发芽势、发芽率均剧烈下降,电导率迅速增加,玉米粉老化程度严重,脂肪酸值增至84.05 mg/100 g,呈重度不宜存状态。根据上述品质指标综合评价,建议粮库选择20 ℃储藏偏高水分(14.5%)玉米,可在保证玉米储藏品质的同时有效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对玉米储藏水分和温度的变化与真菌生长关系进行了研究,建立了1种玉米储藏真菌危害早期预测的方法。将水分为12.2%、12.9%、13.5%、13.9%、14.7%、15.7%的玉米样品分别置于10、15、20、25、30、35℃6个温度下储存180 d,每10 d取样检测真菌生长情况。结果表明,12.2%水分玉米在6个实验温度下未检出真菌生长。12.9%水分玉米在30℃和35℃高温条件下储藏半年,储藏后期有少量真菌检出,但对储藏品质影响较小,基本可保证储藏安全。13.5%水分的玉米在25℃及以下和13.9%水分玉米在20℃条件下储藏半年是安全的。14.7%和15.7%水分玉米在20℃及以上储藏均有真菌生长检出,水分越升高,真菌生长逐渐加快。15℃以下低温储藏对真菌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对不同水分玉米的储藏温度与真菌生长起始时间进行了幂函数拟合,得到了玉米储藏水分、温度与真菌起始生长时间的预测关系曲线,通过此曲线可对高水分玉米短期安全储藏期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7.
将水分为0.1%、0.5%、1.0%的小桐子毛油,以棕色塑料瓶、白色塑料瓶和透明玻璃瓶密封包装后在20、30、40℃的条件下储藏160 d,每20 d测定1次酸值和过氧化值,研究小桐子毛油在不同储藏条件下品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温度的升高、小桐子毛油水分的增加以及储藏时间的延长,小桐子毛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均增加。采用正交实验得到小桐子毛油适宜的储藏条件为:棕色塑料瓶密封包装,水分0.1%,储藏温度15℃;在此条件下,小桐子毛油储藏180 d后,其过氧化值上升,酸值未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偏高水分粳稻谷低温储藏中的安全性和品质变化规律,在模拟低温环境(温度15℃)下对偏高水分粳稻谷(15.3%)储藏2.5年,监测了储藏期间稻谷霉菌数量、质量指标和储存指标的变化,并以常规水分(14.3%)的粳稻谷作对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偏高水分粳稻谷在整个储藏期霉菌数量均低于105 cfu/g,未出现霉变现象。储藏期间,偏高水分和常规水分粳稻谷在质量指标和储存指标上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变化幅度略有差异。储藏结束时,偏高水分粳稻谷仍保持良好的品质,水分含量为14.2%,出糙率为80.2%,整精米率为66.8%,黄粒米含量为0.6%,脂肪酸值为23.2 mg/100 g,品尝评分值为77.2。  相似文献   

9.
采用常规储藏,整仓环流结合压盖储粮技术对东北地区偏高水分稻谷度夏储藏期间(180 d)的粮温、水分、储藏品质、种用品质和糊化品质进行对比分析。在检测期间,整仓环流结合压盖技术比常规储藏表层粮温低25.8%。整仓环流结合压盖储藏下储粮水分为14.77%,比常规储藏高0.41%。整仓环流结合压盖方式下脂肪酸值为18.66 mgKOH/100g,比常规储藏低4.86 mgKOH/100g。整仓环流结合压盖方式下发芽率为94%。糊化品质分析结果表明整仓环流结合压盖方式储藏的稻谷具有良好的加工稳定性。在东北地区采用整仓环流结合压盖储粮技术储藏偏高水分稻谷能够有效控制粮温,提高粮食的保水率,滞后脂肪酸的上升速率,保证稻谷品质。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高油大豆在储藏过程中的营养成分的变化,以国产普通大豆为对照,选取阿根廷高油大豆为研究对象,调节至不同水分((13.00±0.20)%和(15.00±0.20)%)后分别在25℃和35℃条件下储藏180 d,每隔30d取样,并对其营养品质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 表明: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高油大豆和普通大豆中的粗脂肪...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地下粮食筒仓中,高水分玉米粮堆在谷冷通风后温湿度变化。方法 采用TOPRIE-TP700 多路数据记录仪和 TOPRIE-TP2305 温湿度传感器对谷冷通风后,试验仓内高水分玉米粮堆的温湿度进行监测;同时利用数值模拟软件COMSOL,对相同尺寸的模型仓进行了同工况下数值模拟分析。结果 试验仓内上层粮堆易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谷冷通风后的静态储藏期间,第四层粮温由初始的6.8 ℃降至3.5 ℃,下降3.3 ℃;第三层粮堆先由初始6.5 ℃升至8.1 ℃后,又下降至6.2 ℃;第一层和第二层粮温表现出一致的变化性,由初始的3.6 ℃和4.8 ℃最终升至8.7 ℃和9.6 ℃,温升分别为5.1 ℃和4.8 ℃;第一层和第二层相对湿度由初始88.5%和88.3%经小幅上升至89.8%和89.3%之后,最终相对湿度稳定在89.6%附近;第三层和第四层相对湿度从初始90.5%和91.7%上升至93.9%和95%后,最终降低至93.7%和92.7%。靠近仓壁处粮堆温度增幅较大,最大增幅为11 ℃;第四层近壁处出现结露现象。结论 高水分粮在短时间谷冷通风后,依然具有较大的结露风险。  相似文献   

12.
通过比较分析自然低温仓房(16±1)℃、空调控温仓房(20、25℃)及不作控温处理的对照仓房储藏优质籼米皖稻207时主要质量指标变化规律和害虫发生情况,研究大米储藏周期和大米储藏安全水分,探讨储备大米品质判定关键指标。试验结果表明,从抑制害虫和抑制霉变的角度来看,(14.5±0.5)%水分的供试大米在低温储藏条件下可安全储藏,其他储藏条件下仍需配合磷化氢熏蒸密闭处理方可安全度夏;由于垩白粒率值超标(30%),4种储藏条件下的供试大米安全储藏期均仅为4~5个月;同时,推荐垩白粒率、品尝评分值和色泽气味3个指标共同作为优质籼米储藏品质判定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13.
水分是影响粮食品质的重要因素,应用空调控温储粮技术,以辽宁盘锦地区粳稻为研究对象,选取正常水分(14.4%)和偏高水分(15.5%)粳稻,定期扦取样品检测各项品质指标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两种水分粳稻的储藏品质变化相近,但偏高水分粳稻的加工品质及食用品质优于正常水分粳稻,能够较好的保持粳稻的营养成分,提高粮食仓储、加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将水分含量为12%、14%、16%的苦荞麦,分别进行常规包装、真空包装后在10℃、常温(25~30℃)、40℃的条件下储藏80 d,每20 d测定一次苦荞麦的色度,研究苦荞麦在不同储藏条件下色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储藏温度和荞麦水分含量对荞麦色度的变化影响较大,而储藏时间和包装条件对色度变化的影响不明显.在储藏温度为40℃、苦荞麦水分含量为16%时.储存20 d后苦荞麦的颜色变化最明显,△L*值降低达14%,△a*值增大达19%,荞麦米失去原有的淡绿色,向红褐色变化.苦养麦在干燥(水分为12%)、低温环境条件下储藏,有利于苦荞麦原色度的保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长粒型优质籼稻低温储藏解除后的品质变化,为稻谷的品质变化及科学储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本研究以广西桂林新收获的长粒型优质籼稻为对象,对低温储藏解除后的稻谷进行低温(15℃)、常温(25℃)和高温(35℃)储存180 d,每20 d取样进行品质指标检测,并进行动力学分析。结果 在3个温度条件下,稻谷的出糙率、整精米率、水分含量、发芽率、过氧化物酶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和品尝评分值呈下降趋势,黄粒米率、直链淀粉含量、丙二醛含量、脂肪酸值呈上升趋势,15℃条件下继续储存可以有效地延缓稻谷品质的劣变,低温解除前后的温差对稻谷储存前期品质变化影响较大。相关性分析表明,储藏时间和温度与稻谷各品质指标均呈显著相关性;温差与稻谷各品质指标的相关性不强。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水分含量、丙二醛含量和脂肪酸值的变化均符合零级动力学模型,在相同储藏温度条件下,丙二醛含量的活化能均小于水分含量和脂肪酸值的活化能。结论 稻谷低温解除后,短时间储存稻谷应避免温差较大,长时间储存应在较低温度下储存,既能延缓稻谷品质劣变,又能节约储存成本。丙二醛含量可作为低温解除后稻谷品质变化的早期预测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当粮面温差在7℃~8℃容易结露,通过改变粮仓内热量传导方式(即对流传热变为传导传热)使粮食表层梯度温差在5℃以内,从而预防粮食表面结露.200亿斤国投砖圆仓气密性和隔热性好,利用冬季低温,结合机械通风,在春季采用袋积稻壳与塑料薄膜结合,对全仓粮面进行密闭保温隔热,达到了低温储藏的目的,克服了砖圆仓仓顶隔热性能差,上层粮温上升快的缺点,起到了减少温差,稳定粮情,延缓品质劣变,降低保管费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新型PE仓为储具,结合植物源杀虫剂为储粮防护剂,稻谷储藏240 d后,水分变化≤0.4%,与储藏前水分无显著差异。分别在0.5%香茅草、0.5%花椒处理条件下,储粮虫口密度为2头/kg,达到基本无虫水平,虫蚀粒率≤2.8%,霉变粒率≤0.3%,粮食损失率≤0.73%,干物质损失率≤1.11%。粮食品尝评分值变化≤4分,与储藏前评分值无显著差异。因此,采用PE仓与植物源杀虫剂配合使用不仅能减小海南地区因高温、高湿带来的农户储粮质量损失,也能有效的保证粮食在储藏过程中的品质。  相似文献   

18.
大豆储藏真菌危害早期预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大豆储藏中水分和温度的变化,与真菌生长关系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种大豆真菌危害早期预测方法。将样品含水量分别调至11.4%、12.1%、13.0%、13.9%、14.3%和14.7%,经低温平衡后,于10、15、20、25、30、35℃温箱中储藏,每隔10 d取样1次,检测样品中真菌生长变化情况,试验周期为180 d。结果表明,11.4%水分大豆在6个试验温度下储藏均是安全的,12.1%水分样品在20℃以上储藏,检出有真菌生长,随着水分增加,真菌生长逐渐加快,大豆储藏水分与真菌生长速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大豆在15℃以下储藏,低温对真菌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超过20℃时这种影响会随着温度上升逐步变小。本试验对不同水分大豆储藏温度与真菌生长起始时间进行了幂函数拟合,得到了大豆储藏水分、温度,及真菌起始生长时间预测关系曲线,通过本曲线,可对高水分大豆短期储藏安全性进行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19.
钱佳成  宋伟 《食品工业科技》2020,41(16):252-258,265
为通过挥发性物质变化来探究玉米储藏期间品质变化,并找出相关性特征挥发物,为玉米安全储藏提供参考。本实验模拟不同仓储条件,通过电子鼻(E-NOS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GC-MS)对玉米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样品得分图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储藏周期变化,不同水分、温度条件下玉米样品,雷达图有明显区别,对应传感器显示15%高水分样品比低水分样品更易出现霉味。高温高水分样品在储藏3个月后在主成分分析图上与其余样品有明显区分,表明气味变化较大。气质检测中共检出醇类物质15种,芳香烃25种,醛类23种,酸酯类59种,酮类18种,烷烃53种,烯烃22种,杂环类27种。贡献率较大的是酸酯类、芳香烃和醇类物质。氧气浓度较低时,酸酯类物质挥发量减少,氧气浓度对醇类、芳香烃等影响较小,且只在浓度极低(2%~5%)时,2,6-二叔丁基对甲酚和1-氯二氟甲氧基-4-硝基-苯挥发量会增加。在低水分条件下苯甲醇挥发量较大;alpha-戊基-gama-丁内酯、壬酸和烯醛类物质在低温低水分条件下挥发量较大;酰胺类物质则在高温高水分条件下产生较多;香兰素在高温高水分下挥发量较小;不饱和烯烃与烯醇类物质都随着储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电子鼻和GC-MS能有效对不同储藏条件下的玉米样品进行区分,亦可通过特定挥发物质的多少来判别玉米品质的好坏,水分与温度两个条件对挥发物质影响较大,氧气浓度影响较小,当水分含量低于13%,温度低于20℃时在常压下储藏就能有效防止玉米品质劣变。  相似文献   

20.
玉米因富含营养物质、自身胚部大,易受到虫霉等侵染,造成其品质劣变,因此玉米保质保鲜储存具有一定的挑战,为此需要明晰玉米的储存品质规律与变化。以初始含水量分别为13.04%、14.03%、14.99%玉米为研究对象,以常温储藏环境(25℃)为对照研究在温度20℃准低温储存期间玉米的容重、脂肪酸值、发芽率、霉菌活动等品质与安全指标变化规律及玉米籽粒微观结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20℃下,三个不同初始含水量的玉米的发芽率、脂肪酸值、容重较25℃储存环境下变化均较慢,均处于宜存范围。真菌孢子数随储存时间延长而急剧上升,且与玉米初始水分含量具有显著性相关,即14.99%的玉米储存至120d,真菌孢子数量级别已达到严重危害程度,13.04%、14.03%、14.99%玉米的安全储存期分别为180d、180d和100d。储存期间的玉米微观结构发生了渐变,即表面由平滑整齐变为凹凸褶皱,淀粉颗粒排列由结构紧密逐渐变为稀疏无序。由此可知,玉米在(准)低温储存条件下,储存时间和初始含水量是影响玉米储存品质和微观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为实现玉米产后保质减损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