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究泡菜直投菌对抗生素诱导的小鼠肠道菌群失调的修复效果。将36只四周龄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trl)、抗生素组(Abx)、泡菜直投菌组(PC)(n=12)。第 1周 Abx组、PC 组分别用头孢曲松(40 mg/d)和同剂量头孢曲松+泡菜直投菌(109CFU/d)灌胃;第2至4周PC组仅等量泡菜直投菌灌胃,Abx组改为等量生理盐水灌胃,Ctrl组全程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第4周处死小鼠,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和二代测序分析粪便菌群,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肠道病理。结果显示:PC组和Abx组体重从第3天开始显著低于Ctrl组(P<0.01),其后分别自第18天、第21天与Ctrl组无差异(P>0.05)。第1周PC组和Abx组粪便细菌数量和多样性指数均显著低于Ctrl组(P<0.01),Ctrl组粪便菌落组成中拟杆菌门较多,其余两组厚壁菌门占优势;第4周PC组和Abx组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较多,PC组更接近Ctrl组。3组肠道病理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抗生素会影响小鼠体重、肠道菌落总数及构成,泡菜直投菌有助于抗生素诱导的小鼠体重降低和肠道菌群失调的修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嗜酸乳杆菌对牛乳β-乳球蛋白(β-Lg)过敏小鼠血清抗体水平、肠道菌群结构及肠道短链脂肪酸代谢的影响,研究其缓解过敏的机制。方法:BALB/c小鼠被随机分成空白组、过敏组和不同浓度嗜酸乳杆菌组(n=6)。致敏组小鼠每周1次腹腔注射0.2 m L 1 mg/m L的β-Lg,共3次;嗜酸乳杆菌组小鼠在腹腔注射过敏原前1周灌胃小鼠低、中高浓度的菌悬液,3次/周;空白组同时灌胃生理盐水。造模结束后取小鼠血液和结肠粪便备用。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总Ig E抗体水平,气相色谱法分析各组小鼠结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代谢变化,选择性培养基计数结肠粪便中肠杆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结果:嗜酸乳杆菌干预可有效改善小鼠的β-Lg过敏症状,抑制血清的总Ig E水平。与致敏组比较,不同浓度嗜酸乳杆菌组小鼠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明显回升(P0.05),肠道短链脂肪酸如丙酸、丁酸、异丁酸和异戊酸水平显著提高(P0.05),特别是高剂量嗜酸乳杆菌的效果显著,与空白组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嗜酸乳杆菌可有效缓解β-Lg过敏,其预防效果可能与优化肠道微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小鼠的肠道菌群影响。方法:采用22.4 g/(kg·d)氨苄青霉素灌胃3天建立小鼠肠道菌群失衡模型,其中空白对照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造模成功后,分别使用益生菌及复合益生菌制剂组对模型小鼠进行灌胃治疗14天,收集小鼠粪便,采用平板计数法及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各组小鼠粪便菌群进行分析。结果:复合益生菌制剂可加快模型小鼠肠道乳酸菌及双歧杆菌数量恢复并抑制肠杆菌及肠球菌增殖;复合益生菌制剂组shannon指数值与自然恢复组相比明显上升(P0.05),simpson指数明显下降(P0.05),PCA、PCoA及NMDS分析结果显示复合益生菌制剂组肠道菌群与正常组肠道菌群更为相似。结论:复合益生菌菌剂对肠道菌群失衡小鼠肠道菌群恢复有的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泡菜直投菌对抗生素诱导的小鼠肠道菌群紊乱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36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模型组与空白组(n=12)。实验组小鼠灌胃头孢曲松(40mg/d/只)+泡菜直投菌(109CFU/d/只);模型组小鼠灌胃头孢曲松(40mg/d/只);空白组使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连续灌胃7d后停止干预,继续喂养21d。喂养过程中每3d测量体重,每7d收集粪便,提取DNA,采用qPCR和二代测序法分析小鼠粪便细菌浓度及粪便菌落构成。28d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收集相关样品,称量脏器质量,计算脏器系数。结果抗生素干预后3d开始,实验组和模型组小鼠体重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停止干预后,实验组和模型组小鼠体重分别第15d和第21d与空白组无差异,第28d实验组小鼠肝脏系数高于模型组(P0.01)。在抗生素诱导期间,实验组、模型组小鼠的粪便细菌总浓度下降,丰富度与多样性均与空白组有明显差异(P0.01);粪便菌落构成中以厚壁菌门占明显优势,而空白组则以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两种菌群占优势。经21d自然恢复后,实验组与模型组小鼠粪便细菌浓度,菌落丰富度与多样性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实验组小鼠肠道菌群丰富度低于模型组和空白组(P0.01),但其多样性指数更接近于空白组;粪便菌落组成中均以厚壁菌门占优势,拟杆菌门次之,且实验组的菌落构成优于模型组。结论抗生素的使用会造成小鼠肠道菌群紊乱,在抗生素投用期间联合使用泡菜直投菌有助于促进肠道菌群紊乱的恢复,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机体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早期使用合生元制剂对头孢曲松诱导的幼年期小鼠肠道菌群失调的改善效果,将45只4周龄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抗生素组、实验组(n=15/组)。实验组小鼠灌胃头孢曲松及合生元制剂菌悬液,抗生素组灌胃等量头孢曲松,对照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干预1周,后3周停止干预,实验共4周。研究发现,头孢曲松可显著破坏幼年期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和短链脂肪酸代谢功能,未发现其对受试小鼠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有显著影响;合生元制剂可恢复短链脂肪酸代谢水平并起到免疫调节的作用,而对抗生素诱导的菌群紊乱无显著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桑叶水提物对高脂饮食小鼠粪便中胆固醇代谢产物的影响,为桑叶饮料降血脂功能确定提供数据支持。将桑叶水提物按其DNJ含量设置成高(8.0 mg/kg·bw)、中(4.0 mg/kg·bw)、低(2.0 mg/kg·bw)3个剂量组,分别灌胃高脂饮食小鼠4、8、12、16周,测定各组小鼠粪便pH、粪固醇、胆汁酸、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s)含量,并对SCFAs和血清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水平、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therosclerosis Index,AI)进行相关性分析。与高脂对照组相比,每天灌胃8mg/kg·bwDNJ的桑叶水提物16周,小鼠粪固醇升高22.31%,胆汁酸升高22.31%,SCFAs升高36.76%,乙酸升高39.25%,丙酸升高96.52%,丁酸升高60.43%,异丁酸升高68.05%,戊酸升高74.21%,异戊酸升高23.78%,粪便pH降低2.05%,上述指标的变化均具有显著性(p0.05)。血清TC、AI分别与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和异戊酸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桑叶水提物可改善高脂饮食小鼠肠道环境,促进肠道微生物发酵产生SCFAs,促进粪固醇、胆汁酸排出,从而有助于降血脂作用。  相似文献   

7.
益生菌对苏尼特羊胃肠道菌群、代谢物及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选取3月龄的苏尼特羊12只(体质量(16.72±1.32)kg)随机分为对照组(基础饲粮,6只)和益生菌组(基础饲粮、1.50×109 CFU/g复合益生菌,6只)进行90 d的饲养实验,屠宰后测定肉羊胃肠道菌群、代谢物、血脂指标及肉品质。结果表明:益生菌组的胃肠道菌群结构发生变化,益生菌组瘤胃菌群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f-Bacteroidales-BS11-gut-group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益生菌组肠道菌群中毛螺菌(f-Lachnospiraceae)和Ruminococcaceae-UCG-002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益生菌组胃肠道代谢物的丁酸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益生菌组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益生菌组羊肉的pH24值和剪切力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a*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瘤胃菌群中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与乙酸、丙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肠道菌群的Ruminococcaceae-UCG-002相对丰度与异丁酸、异戊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瘤胃菌群的普雷沃菌属-1(Prevotella-1)相对丰度与HDL-C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瘤胃菌群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与熟肉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肠道菌群的厚壁菌门相对丰度与a*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整体上饲粮中添加益生菌能调整肉羊胃肠道菌群的结构,改变代谢物和血脂指标,进而改善羊肉品质。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益生菌干预对高脂血症大鼠粪便短链脂肪酸含量的作用规律。复制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利用实验室保藏的具有较好降胆固醇效应的Lactobacillus plantarum 67、Lactobacillus fermentum 83,以Lactobacillus rhamnosus LGG为阳性对照,结合“5:2轻断食法”,对模型大鼠进行一周五次的益生菌干预,干预6周后测定粪便中六种短链脂肪酸的含量。与模型组相比,Lactobacillus plantarum 67干预后,丁酸和戊酸含量分别增加了37.97%和41.22%(p<0.05),丙酸含量增加了1.25%(p>0.05),乙酸含量降低了3.19%(p<0.05),异丁酸和异戊酸的含量分别降低了2.11%和14.16%(p>0.05);混合菌株干预后,丙酸、丁酸、戊酸和异丁酸含量分别增加了31.25%、70.92%、103.98%和24.48%(p<0.05),乙酸含量降低了23.38%(p<0.05),异戊酸含量降低7.38%(p>0.05);与阳性对照组相比,Lactobacillus plantarum 67能显著提高乙酸、异丁酸和异戊酸含量,分别提高了31.69%、40.33%和82.83%(p<0.05),戊酸含量提高12.74%(p>0.05),丙酸含量降低了23.58%(p<0.05),丁酸含量降低2.38%(p>0.05);混合菌株能显著增加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和异戊酸含量,分别增加4.23%、20.37%、78.44%、62.84%和109.48%(p<0.05),丙酸含量降低0.94%(p>0.05)。结果表明单一益生菌及混合益生菌干预可通过改善肠道SCFAs的含量,有助于调节肠道环境稳定,且以混合菌株的作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探讨益生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 LC01对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将32 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4 组,分别作为对照组、灌胃LC01灭活菌组、灌胃LC01活菌组和活菌定殖组。干预2 周后,通过MiSeq高通量测序手段,分析不同处理条件下小鼠肠道菌群变化。结果表明:相对于对照组和灌胃灭活菌组,灌胃LC01活菌可以显著提高小鼠肠道内Lactobacillus属、Ruminococcaceae_UCG014属、Alistpes属的相对含量。进一步通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和群落聚类分析发现,灌胃LC01活菌不但可以显著提高小鼠肠道内乳酸菌LC01的相对含量,同时可以促进小鼠肠道中格氏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和唾液乳杆菌的增殖。在活菌定殖组中,停止灌胃2 周后,小鼠粪便中不能检测到菌株LC01,说明菌株LC01不能在小鼠肠道内长期定殖。以上结果表明菌株LC01对肠道小鼠菌群结构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具有潜在的益生作用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燕麦β-葡聚糖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研究了两个不同分子量的燕麦β-葡聚糖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用9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成五组(对照组和1~4四个实验组),每组18只;实验1、2组灌胃给予分子量2.6×106的燕麦β-葡聚糖0.25g/kg·d和0.5g/kg·d,实验3、4组给予分子量为3.7×105的燕麦β-葡聚糖的相应剂量,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期28d。分别于实验的第14d、第28d和停止灌胃后一周(35d)分析各组小鼠结肠、盲肠、直肠和粪便菌群变化,并在实验结束时观察各组小鼠体重。结果表明:和对照组相比,随着灌胃时间的延长,各实验组均可使小鼠肠道和粪便中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增值,使大肠杆菌数量减少(p<0.05),相同剂量不同分子量组间差异不大(p>0.05),同一分子量高低剂量组有差异(p<0.05),灌胃28d可使实验组动物体重有所下降。说明燕麦β-葡聚糖具有调节小鼠肠道菌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16S rRNA测序,探讨新型罗伊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发酵酸乳对健康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24只KM小鼠分为4组,空白组(Ctr组,灌胃无菌水),对照组(BS组,灌胃传统酸乳,即保加利亚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和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发酵酸乳),混合发酵酸乳组(LBS组,灌胃L. reuteri、L. bulgaricus和S. thermophilus 3菌混合发酵酸乳),以及L. reuteri单独发酵酸乳组(L组,灌胃L. reuteri发酵酸乳)。连续灌胃10 d后收集各组小鼠粪便,通过16S rRNA测序分析各组小鼠肠道中菌群丰度、多样性及菌落组成结构。结果:与BS组相比,LBS组和L组小鼠体重增加百分比显著降低(P<0.0001);PCA与门水平菌群聚类分析表明,L组与Ctr组PCA空间距离以及2组菌群比例最为接近;属水平菌群分析表明,LBS和L组中另枝菌属(Alistipes)和副拟杆菌属(Parabacteroides)两类潜在益生菌的丰...  相似文献   

12.
该文研究了甘露寡糖(mannan-oligosaccharide,MOS)对高脂饮食(high-fat diet,HFD)小鼠的益生作用。设置正常饮食(normal chow,NC)、正常饮食灌胃MOS (NC+MOS)、高脂饮食(HFD)及高脂饮食灌胃MOS(HFD+MOS)共4个实验组,MOS灌胃量为每天6 g/kg小鼠体重。经过11周实验处死小鼠,通过16 s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最后1周小鼠粪便中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变化,利用LEf Se找出标志微生物,利用PICRUSt对肠道微生物功能组成进行预测,并运用气相色谱检测小鼠盲肠内容物短链脂肪酸含量。结果显示,MOS能够有效减缓高脂饮食造成的小鼠体重增长;同时改变了高脂及正常饮食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选择性地调节了一些微生物,增加了Akkermansia,Lactobacillus和Bifidobacterium等益生菌的相对丰度; PICRUSt分析结果显示,MOS能够提高小鼠肠道菌群脂代谢的能力; MOS还提高了正常及高脂饮食小鼠盲肠中乙酸、丙酸、丁酸的含量,同时降低了戊酸的含量。MOS能够促进高脂饮食小鼠减轻体重,调节肠道菌群结构,促进益生菌的增殖,增强肠道菌群脂代谢能力,并增加一些短链脂肪酸含量,对高脂饮食造成的肥胖小鼠具有良好的益生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2株不同来源的短双歧杆菌对脑部微注射Aβ;蛋白导致的阿尔兹海默症小鼠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的影响,给小鼠海马区注射Aβ;蛋白建立阿尔兹海默症小鼠模型,连续灌胃6周2株不同来源的短双歧杆菌,收集小鼠粪便,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菌群的多样性及物种组成,并采用GC-MS技术检测小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菌群多样性分析发现,Aβ;蛋白注射改变了小鼠的菌群多样性及物种结构,灌胃短双歧杆菌可一定程度上改善菌群紊乱。进一步在属水平和种水平分析各组菌群差异,发现灌胃短双歧杆菌MY显著提高了大鼠肠道中产短链脂肪酸菌Coprococcus spp.、Lactobacillus reuteri和Akkermansia muciniphila的相对丰度,且有效调控了肠道内3种短链脂肪酸的水平。短双歧杆菌MY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短链脂肪酸的水平缓解小鼠的认知障碍。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探究微胶囊化的肉桂精油对小鼠机体抗氧化能力与肠道菌群的影响。将6 周龄雄性C57 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肉桂精油组、肉桂精油微胶囊组(肉桂精油剂量100 mg/(kg mb·d)),连续灌胃4 周后测定小鼠肝、十二指肠、结肠组织抗氧化水平。运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小鼠粪便16S rDNA基因,探究肠道菌群变化情况,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小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相较肉桂精油组,肉桂精油微胶囊的摄入能够使小鼠肝组织中总抗氧化能力显著上升,十二指肠中MDA含量显著下降(P<0.05)。在门水平上,肉桂精油微胶囊组的小鼠粪便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丰度的增加和厚壁菌门(Fimicutes)丰度的降低比肉桂精油组更为明显;而在属水平上,微胶囊组较肉桂精油组显著增加了拟杆菌属(Bacteroides)、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Family_XIII_AD3011_group、unclassified_f__Lachnospiraceae、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瘤胃梭菌属(Ruminiclostridium)等有益菌的丰度,显著抑制了norank_f__Muribaculacea、Ruminococcaceae_UCG-014、戈登氏杆菌属(Gordonibacter)等条件致病菌的生长(P<0.05);微胶囊组小鼠粪便丙酸、丁酸和总短链脂肪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肉桂精油微胶囊可能通过缓释作用持续释放活性成分,从而抑制条件致病菌群、促进有益菌群增殖与短链脂肪酸产生,具有更明显的调节肠道菌群结构与氧化还原状态平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研究羊肚菌多糖PMEP-1 对大鼠肠道内短链脂肪酸的影响。以SD 大鼠为实验模型,进行分组喂养,分别灌胃高剂量(400mg/(kg bw·d))、中等剂量(200mg/(kg bw·d))、低剂量(mg/(kg bw·d))的羊肚菌多糖PMEP-1,为期4 周,定期收集大鼠粪便样。粪便处理后通过气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肠道内的短链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羊肚菌多糖PMEP-1 对于大鼠肠道内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戊酸、己酸的产生有较大影响,而对于庚酸和异戊酸没有明显作用;不同的灌胃剂量对大鼠肠道短链脂肪酸的影响有较大差异,以中等剂量和低剂量多糖对短链脂肪酸的产生影响明显,各剂量组大鼠肠道内短链脂肪酸的含量在第7~14 天时最多。  相似文献   

16.
酪蛋白糖巨肽(CGMP)对小鼠肠道菌群消长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了不同剂量的CGMP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用60只BALB/c小鼠(25~30g),随机分成十组(对照组和4~10七个试验组),每组6只;对照1组(日食组)既不灌胃CGMP也不灌胃安慰剂,对照2组灌胃甜乳清粉溶液(0.2ml),对照3组灌胃生理盐水(0.2ml),试验4~10组灌胃等体积(0.2ml)不同浓度的CGMP溶液,灌胃期为15d。分别于灌胃前以及试验的第3、5、7、10、15d和停止灌胃后一周(第22d)用逼迫法采集小鼠新鲜粪便进行菌群测定,观察肠道内菌群的消长规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随着灌胃时间的延长,各试验组均可促进小鼠肠道和粪便中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增殖(p<0.01),使致病菌数量明显减少(p<0.05),对肠杆菌、肠球菌数量的影响不明显。CGMP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作用存在最适剂量(100μg/d),最适剂量组使肠杆菌、肠球菌、致病菌数量明显减少。说明CGMP具有有效地促进和调控小鼠肠道生理性细菌、构筑膜菌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探讨泡菜中益生菌对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小鼠肠道菌群稳态和脂质水平的影响。采用蛋氨酸-胆碱缺乏饲料喂食C57BL/6J小鼠,构建NAFLD疾病小鼠模型。以市售泡菜为原料,对其中的益生菌进行分离并鉴定后,进一步增菌培养得到107 CFU/mL的菌液。将肝脂变模型小鼠分为自然恢复组和实验组,分别灌胃PBS和菌液,对照组灌胃PBS,每2周采集一次小鼠的粪便,检测菌群的多样性。结果表明:通过16S rDNA分子生物学特征鉴定从泡菜中分离得到的菌株为植物乳杆菌。肝脂变小鼠经灌胃菌液实验后,可显著提高(P<0.05)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含量,降低肠球菌、肠杆菌和脆弱拟杆菌的数量;HE染色发现实验组中脂肪粒径和肝脂含量较自然恢复组降低;血液检测表明实验组中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的含量显著低于(P<0.05)自然恢复组;血清中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高于自然恢复组。结论:泡菜中分离的益生菌可显著改善NAFLD小鼠肠道菌群紊乱及异常肝脂水平状态。  相似文献   

18.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益生菌对冷食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喂等量的普通冰淇淋、107 cfu/m L益生菌液和107、108、109 cfu/m L的益生菌冰淇淋。连续灌喂15d,记录并计算小鼠的稀便率和腹泻指数,15 d后,收集各组小鼠粪便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发现食用冷食会导致部分小鼠腹泻,在剂量范围内,益生菌可以缓解冷凉性敏感小鼠的腹泻症状,高剂量组小鼠的稀便率降低了3.11%,腹泻指数(10-1)降低了0.33,抑制效果较其它各组最为明显。服用了益生菌的小鼠粪便菌群多样性较高(高剂量组ACE值为69987.29,Chao1值为27098.77),乳酸菌属、艾克曼氏菌属、Blautia等菌属占比增大,菌群结构发生改变。因此益生菌可以提高冷凉性腹泻敏感小鼠对冷食的接受度,冷冻载体下的益生菌可以在小鼠肠道中定植并对小鼠肠道起到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复合膳食纤维对便秘小鼠的通便作用,探讨其对小鼠肠道菌群及短链脂肪酸的影响。方法? 选取BALB/c小鼠,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小鼠通过灌胃盐酸洛哌丁胺建立便秘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聚乙二醇4000散组、复合膳食纤维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维持饲料、聚乙二醇4000散加维持饲料、含2.5%、5%、7.5%复合膳食纤维的纯化饲料进行干预。干预14天后,通过排便实验、小肠推进实验,验证复合膳食纤维的润肠通便效果,并采集粪便检测短链脂肪酸的含量以及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组成。结果? 复合膳食纤维能降低便秘小鼠的首粒排黑便时间,增加5 h内排便数量及重量,提高粪便含水量和小肠推进率,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异丁酸、异戊酸的分泌;在门水平上,显著上调Verrucomicrobiota的相对丰度、下调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无明显变化;在属水平上,上调有益菌Akkermansia、Faecalibaculum和Bifidobaculum的相对丰度。结论? 复合膳食纤维可以有效改善小鼠便秘,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组成以及促进短链脂肪酸分泌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蔓菁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不同剂量蔓菁对小鼠粪样中肠道菌群和短链脂肪酸的影响。方法:选取BalB/C雄性小鼠(18~22 g)48只按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4组,三个剂量组分别饲喂不同剂量(1、2、4 g/kg·BW·d)的蔓菁粉,对照组正常喂养,连续干预14 d,分别在干预第0 d、第7 d、第14 d称重并无菌收集新鲜粪样。采用平板计数法检测肠道菌群数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短链脂肪酸的含量,并用SPSS 21.0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蔓菁可增加肠道益生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中性菌肠杆菌的数量(p<0.05),减少中性菌肠球菌和致病菌产气荚膜梭菌的数量(p<0.05),中剂量(2 g/kg·BW·d)作用最为明显,且肠杆菌数量增加幅度低于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增加幅度。蔓菁还可增加肠道乙酸、丙酸、正丁酸、异丁酸的含量(p<0.05),提高短链脂肪酸总含量,高剂量(4 g/kg·BW·d)作用最为明显。结论:蔓菁可促进小鼠肠道有益菌的增殖,抑制致病菌的增殖;蔓菁可促进小鼠肠道短链脂肪酸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