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 《中国生漆》2012,31(4):52
<正>2012年12月15日~25日"漆奏———首届聚仁堂当代漆艺邀请展"在福州隆重展出。本次展览由聚仁堂艺术机构发起,陈剑兵、胡杰彬、李受廷(韩国)、沈金山、沈德林、吴春宝、吴观真、郑琦玮、张跃鑫等漆艺新锐参加了展出。每件作品均为各人代  相似文献   

2.
刘帅 《中国生漆》2019,(3):53-54
<正>2019年8月16日,大漆世界: "器·象——2019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在湖北美术馆开幕。这距离2009年的首届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造物与空间——中国当代漆艺学术提名展"过去了十年。十年磨一剑,从2009年开始参与到历届展览之中的香港汉雅轩总监张颂仁认为"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到现在一直做的都是"如何定义漆艺的审美并让它形成独立的艺术品品类"。本次展览系2010年创办"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以来的第四届,展览以"器·象"为主题,展出来  相似文献   

3.
江文 《中国生漆》2011,30(1):41-43,53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漆的民族,中国古代漆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美术史、工艺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一种曾经是中国人观照自然、器以栽道的传统艺术,在20世纪文化主流化进程的迅猛变化和现代艺术观念影响下正面临着形式与内涵观念的缺失、异化,如何能使漆艺创作在当代语境之下寻求和建构当代价值的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生漆》2015,(1):30-35
大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纷纷走上艺术化的发展道路。就漆艺而言,传统漆艺并未如现代漆艺一样,依照学术分科思维来对平面漆艺、立体漆艺等加以区分。在古代中国,漆一直与器密切相连,并植根于礼乐文明,以此来延展自身的发展空间。所谓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漆艺髹饰了中华文明的律动,而器用为本更是道出了漆艺乃至整个工艺文化传承与沿革的密钥。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社会、文化、生产及至人们的思—行方式都将面临深刻转变。文化环境与礼仪空间的更化,匠人营国与艺术家创作间的身份耽溺,手艺之魂与工业化生产中的因缘和矛盾……这些久于中国工艺发展历程中徘徊的议题都将纷至沓来。籍此,本文提出品级化的理念,探讨当代漆艺文化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生漆》2016,(2):30-34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过程就是不断当代化的过程,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的弘扬,重要的是结合现实形成潜意识的当代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启迪产业化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担当。研究漆艺的发展历程,从中发现漆艺产生的成因,结合现实经过走心的思考立论。根据社会民众的需求,选用社会可提供的资源,巧用科技生产力,创造性地发展漆艺。让漆艺适用于产业化,服务于生活化。逐步形成新时代人文元素特色的漆艺文化业态。  相似文献   

6.
正2016年9月9日,大漆世界:时序——2016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在历经了一年多的筹备之后,于湖北美术馆正式开幕。本次展览不仅带来了中国、日本、韩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美国、越南8个国家100多位艺术家参展的强大阵容,也从多个角度对漆艺这项传统工艺的当代面貌进行了延伸。正如担任本次展览策展人之一的皮道坚所说.本届漆艺三年展最突出的特点即是当代语言在漆艺上焕  相似文献   

7.
林岩 《中国生漆》2020,(2):39-45
近年来政府相续出台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等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推动传统工艺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团体与学术机构持续重视关注,虽然受国际政治局势动荡与全球性经济疲软影响,但"手工艺热"升温不减。当代作为手工艺门类之一的漆艺,其发展总体上呈现提质优化、转型升级、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具有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双重属性的漆艺正处于转型时期,其作为一种生产方式,与工业化生产、人工智能共同竞争融合中呈现众多新型热点现象。这些热点现象凸显出漆艺在技艺传承的同时,更要注重文化生产力的质量,发挥越来越立体化的社会功能,才能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8.
<正>2019年5月12日上午,"弘扬传统振兴工艺——漆艺传承发展联盟筹备大会暨漆艺邀请展"在清华大学隆重举办。本次活动是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支持下,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驻荆州传统工艺工作站、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发起举办。活动以《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为指导,旨在通过筹建漆艺传承发展联盟、筹办全国漆艺技能大赛,共同推进全国大漆产业持续、健康、高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9.
长北 《中国生漆》2011,30(2):40-43
本文按艺术风格的不同,将我国现代漆器归为七大类,分类介绍其历史沿革、工艺特色、漆艺名人。  相似文献   

10.
长北 《中国生漆》2010,29(2):38-43
本文按艺术风格的不同,将我国现代漆器归为七大类,分类介绍其历史沿革、工艺特色、漆艺名人。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生漆》2017,(2):50-52
<正>中国人与漆的因缘迄今已逾8000年,荆楚大地更是孕育出过绚烂璀璨的漆艺文明。然而近代以来,历经战乱,西方现代思想乃至经济转轨的影响,漆艺等传统手工艺长期处在现代工业体系的冲击下黯然逡巡,其间虽然不乏时代精品,但往昔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的盛景终归还是湮没于历史烟云。如今,我们回望这样一项悠久的工艺,我们究竟应当如何来赏鉴?面向当代生活世界,我们的传统手工技艺又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打开方式?  相似文献   

12.
叶杰 《中国生漆》2012,(2):32-36
漆工艺在我国发展历史悠久,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漆艺逐渐衰微。笔者就以当代漆艺从2000年-2011年期间的研究现状,略论当代漆艺发展之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五点建议,以期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与复兴当代中国漆艺,促进漆艺走向健康全面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生漆》2017,(4):22-27
成都漆艺在中国漆艺史上有着重要位置和影响力。本文着重介绍成都漆艺的起源,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的主要工艺特征和发展脉络。特别是当代成都漆艺的现状、传承、发展以及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工艺技艺。  相似文献   

14.
长北 《中国生漆》2012,31(1):40-42,49
本文按艺术风格的不同,将我国现代漆器归为七大类,分类介绍其历史沿革、工艺特色、漆艺名人。  相似文献   

15.
鉴于当前全球化下的文化境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新旧交替,全球语境下中西文化的碰撞融合,以及各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跨界,种种现象构建了当代艺术的复杂多元,就是在这样杂糅的环境下艺术家在创作上也有了不同的选择策略。在中国当代陶艺创作中这种策略似乎变得更加显著,中国的当代陶艺家们在探索传统向现代转换的同时还要思考民族文化内涵与外来新兴艺术形式的融合。本文将分析当代陶艺家的策略是如何将文化冲突、对峙、融合体现在陶艺作品中,又是如何探讨全球化下中国当代陶艺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16.
长北 《中国生漆》2009,28(2):23-33
本文按艺术风格的不同,将我国现代漆器归为七大类,分类介绍其历史沿革、工艺特色、漆艺名人。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生漆》2016,(4):26-29
让·杜南作为法国装饰艺术运动时期杰出的漆艺家,立足本土西方艺术,积极吸取东方艺术的有效养分,精研传统大漆髹饰工艺,采用立体派的造型语汇,巧妙布局抽象的几何形态和精美的线型装饰,创作出了一大批具有现代时尚感的立体漆艺作品。反观他的漆艺创作之路与他独特的创作哲学具有深刻联系——凸显文化性、艺术性、本土性,这一高屋建瓴的创作方法使他的作品在装饰运动的诸多漆艺家中独领风骚,这对当代中国立体漆艺创作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长北 《中国生漆》2012,(2):18-19
本文按艺术风格的不同,将我国现代漆器归为七大类,分类介绍其历史沿革、工艺特色、漆艺名人。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生漆》2019,(4):13-16
随着"大漆"这一媒介在当代艺术中被越来越多的提及,漆画在绘画界中越来越重要的前提下,通过分析中国当代漆艺的发展历程,研究世界当代艺术家们如何利用"大漆"这一媒介进行艺术创作。并且在这一背景下结合笔者的漆艺创作,利用波普艺术的手法,试图探索一条漆艺创作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20.
高柴忱 《中国生漆》2012,31(1):43-47
自古以来,扬州漆器享有盛名,它起源于战国,兴旺于汉唐,鼎盛于明清,常年作为贡品供奉朝廷。点螺漆器和平磨螺钿漆器更是扬州漆器中的两朵奇葩,历史久远,工艺精湛,绚烂多姿。如何把这些工艺更好地传承下去更值得我们去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