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哈密瓜籽油的超临界CO2萃取及抗氧化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提高哈密瓜籽资源的综合利用价值,推动哈密瓜产业的发展,探索了超临界CO2技术萃取哈密瓜籽油的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出口温度、萃取时间和物料粒径对萃取率的影响,确定了超临界CO2萃取哈密瓜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萃取压力35MPa,萃取温度40℃,出口温度50℃,萃取时间2.5 h,物料粒径20目。在此条件下,哈密瓜籽油的萃取率为(22.75±0.27)%。通过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实验,证实了哈密瓜籽油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2.
以西兰花籽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西兰花籽油。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_2流量、萃取时间和粉碎粒度对西兰花籽油出油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优化并确定了超临界CO_2萃取西兰花籽油的最佳工艺,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西兰花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西兰花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粉碎粒度40目、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4 h、CO_2流量7 BV/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西兰花籽出油率为24.03%。西兰花籽油脂肪酸组成主要为芥酸(58.26%)、油酸(23.76%)、亚油酸(8.99%)、棕榈酸(3.56%),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92.36%。  相似文献   

3.
以怀远石榴籽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法制得石榴籽油。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及粉碎度为自变量,石榴籽油得率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萃取工艺,并对石榴籽油的理化指标与体外抗氧化性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石榴籽油的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2.0 MPa、萃取温度50.0℃、萃取时间103.0 min、粉碎度60.0目,在此条件下怀远石榴籽油得率为19.4%;超临界CO_2萃取法得到的石榴籽油酸值低,过氧化值与皂化值小,对DPPH·、ABTS~+·以及O_2~-·等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4.
为保证超临界CO_2萃取三叶木通籽油的品质,运用微波技术对原料进行预处理。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微波预处理工艺条件及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微波预处理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处理时间90 s、原料粉碎粒度80目、原料水分含量7. 0%,超临界CO_2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时间2. 5 h,在此条件下三叶木通籽油提取率高达95. 3%。该工艺条件下所得三叶木通籽油品质较高,总黄酮含量高达137. 3 mg/kg。  相似文献   

5.
牡丹籽油超临界CO2萃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以牡丹籽为原料,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牡丹籽油。采用单因素试验对影响牡丹籽油萃取率的3个因素(温度、压力和时间)进行了考察;以萃取率为响应值,以温度、压力和时间3个主要影响因素设计正交实验(L9 33),对提取条件较为温和、对油脂抗氧化性成分破坏较小的超临界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采用DPPH法和亚铁离子(Fe2 )诱导的过氧化体系法,以油酸和亚油酸为对照,研究了压榨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两种工艺提取的牡丹籽油清除DPPH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萃取时间对萃取率影响最大,其次为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对萃取率影响最小;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牡丹籽油的优化工艺条件为:温度35℃、压力30 MPa、时间60 min,牡丹籽油的萃取率为28.86%;牡丹籽油的抗氧化性质与脂溶性抗氧化剂类似;超临界油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明显高于压榨油,而经Fe2 诱导的脂质过氧化程度则低于压榨油,说明超临界CO2提取的牡丹籽油品质优于压榨油,建议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高附加值牡丹籽油。  相似文献   

6.
以百香果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百香果籽油的工艺,并对百香果籽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百香果籽油的最佳工艺为萃取温度53.1℃,萃取压力33.9 MPa,萃取时间3.6h,百香果籽出油率值为26.95%,所得百香果籽油具有较好的还原力,且呈量效关系,对DPPH·的清除能力达80%。超临界CO_2萃取百香果籽油工艺稳定可行,提取的百香果籽油具有抗氧化活性,是一种潜在可用的天然抗氧化资源。  相似文献   

7.
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萃取黄刺玫籽油。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了黄刺玫籽粉碎粒度、水分含量、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CO_2流量、分离压力及分离温度对黄刺玫籽油萃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得到超临界CO_2萃取黄刺玫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粉碎粒度40目,水分含量5.0%,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温度40℃,CO_2流量15 L/h,萃取时间2 h,分离压力8.5 MPa,分离温度45℃。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黄刺玫籽油萃取率可达94.38%。对黄刺玫籽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VE、VA及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检测。结果表明:黄刺玫籽油酸值(KOH)为0.73 mg/g、过氧化值为0.026 g/100 g;脂肪酸组成主要为棕榈酸(3.57%)、硬脂酸(1.45%)、油酸(16.95%)、亚油酸(53.88%)及亚麻酸(24.06%),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94.89%;黄刺玫籽油中含有VE193.5μg/g、VA36.8μg/g及多种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8.
以榅桲籽为原料,以榅桲籽油得率为评价指标,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对其进行萃取。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运用正交实验优化榅桲籽油的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榅桲籽油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榅桲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投料量50 g,粉碎粒度30目,萃取压力35 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3 h,CO_2流量6 L/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榅桲籽油得率为19.85%。榅桲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91.40%,其中亚油酸52.13%、油酸37.52%和亚麻酸1.75%。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超临界CO2萃取苦瓜籽油的工艺.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物料粒度、CO2流量和萃取时间对苦瓜籽油萃取得率的影响,得到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42℃、物料粒度60 目、CO2流量12 kg/h、萃取时间130 min,在此条件下,苦瓜籽油萃取得率达到36.28 %.  相似文献   

10.
以莴苣籽为原料,利用超临界CO2对其进行萃取。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CO2流量、一次性投料量、粉碎粒度对莴苣籽油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优化了超临界CO2萃取莴苣籽油的最佳工艺,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其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莴苣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一次性投料量50 g,粉碎粒度24目,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45℃,CO2流量6 L/min和萃取时间4 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莴苣籽油得率为17.92%。莴苣籽油脂肪酸组成主要为亚油酸(56.420%)、油酸(22.562%)、棕榈酸(7.795%),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6.682%。  相似文献   

11.
超临界CO2萃取猕猴桃籽油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兰萍  许晖  张斌  赵大庆 《食品科学》2009,30(2):102-106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 设计法对影响猕猴桃籽油超临界CO2 萃取的关键因素CO2 流量、萃取压力和萃取温度进行了优化探讨及其萃取数学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CO2 流量、压力和温度等因素对猕猴桃籽油萃取率的影响较显著,并且压力和温度对猕猴桃籽油萃取率的交互效应影响显著;超临界CO2 萃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物料粒度40目、萃取压力31MPa、萃取温度40℃、CO2 流量27kg/h、萃取时间150min,该工艺条件下猕猴桃籽油萃取率达31.86%;建立了以猕猴桃籽油萃取率为目标值,以各提取工艺参数为因素的二次多项式模型,经验证,计算值和试验值拟合良好;超临界CO2 萃取的猕猴桃籽油与用己烷提取的油脂在脂肪酸组成上没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2.
对超临界CO2流体萃取香椿籽油的工艺条件及品质进行了研究。分别考察了物料粒度、静态萃取时间、CO2流量、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对香椿籽油提取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所得油品的主要理化特性和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流体萃取香椿籽油的最佳的工艺条件是:物料粒度60目,静态萃取时间20min,CO2流量30mL,萃取温度50℃,萃取压力5000PSI,在此条件下香椿籽油萃取率达91.7%。香椿籽油品质优良,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1.6%,其中亚油酸含量占56.8%,香气浓郁,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有效提取金花葵籽油,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金花葵籽油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择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为影响因素,以金花葵籽油得率为响应值,采用中心组合Box-Behnken试验设计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响应面分析,并对金花葵籽油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金花茶籽油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2 MPa、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120 min,金花葵籽油得率为(22.9±0.2)%;金花葵籽油中脂肪酸组成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占76.12%,其中棕榈油酸0.58%、亚油酸35.65%和油酸39.89%。超临界CO_2萃取可作为萃取金花葵籽油的有效方法,金花葵籽油可作为食用保健油开发。  相似文献   

14.
利用超临界萃取技术提取紫苏籽油,研究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CO_2流量对主要脂肪酸组分含量的影响,并以亚麻酸萃取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进行工艺优化。结果表明,棕榈酸、硬脂酸含量与萃取压力和萃取时间负相关,因萃取温度与CO_2流量的变化趋势是先降后升;油酸、亚油酸含量因CO_2流量的变化趋势是先降后升;亚麻酸含量与萃取压力和萃取时间正相关,因萃取温度与CO_2流量的变化趋势是先升后降。超临界CO_2萃取紫苏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2.0 h、CO_2流量20 L/h。在该工艺条件下亚麻酸萃取率为88.09%。所得紫苏籽油符合食用植物油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5.
以鲜生姜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姜油树脂超临界萃取工艺中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物料颗粒的大小和夹带剂五个影响萃取效果的因素进行探讨,确定姜油树脂的最佳萃取工艺:鲜生姜50℃远红外干燥,粉碎过120 目筛,35MPa,35℃条件下萃取2.5h,质量提取率6.08%,姜辣素提取率2.78%。抗氧化活性实验表明,超临界CO2 萃取的姜油树脂具有一定的清除DPPH 自由基的能力,清除能力与浓度呈较明显的量效关系。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GC-MS)分析鉴定出76 种化合物,其中16 种属于姜辣素,相对含量达33.95%,表明超临界CO2 萃取的姜油树脂中富含姜辣素等抗氧化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6.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7):251-255
以碱皂化后的花椒籽为原料,以出油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化超临界CO2萃取花椒籽仁油的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物料粒度40目、物料含水率10%、CO2流量80 L/h、萃取压力35 MPa、萃取温度35℃、萃取时间2.5 h的条件下,花椒籽仁油的出油率达到19.98%,所得花椒籽仁油(毛油)各项质量指标达到花椒籽油GB 22479-2008的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17.
利用石榴果酒加工废料石榴籽为原料,运用响应面法对石榴籽油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根据BOX(Box-Benhnken)试验设计原理,确定原料粉碎粒度、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对石榴籽油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石榴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粉碎粒度为50目,萃取温度53.19℃,萃取时间83.59 min,萃取压力29.32 MPa,在此萃取条件下,石榴籽油的萃取出油率为21.09%。  相似文献   

18.
以石榴籽为原料,对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石榴籽油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对石榴籽油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石榴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石榴籽油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40 MPa,萃取温度55℃,萃取时间80 min,分离釜Ⅰ温度60℃,压力10 MPa,分离釜Ⅱ温度35℃,压力6 MPa。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石榴籽油得率为18.6%。  相似文献   

19.
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苹果籽油,最佳萃取条件为超临界压力30 MPa,温度35℃,CO_2流量20 kg/h,萃取时间90 min,得率为21.73%;进行了苹果籽油抗氧化研究,结果表明苹果籽油能够降低血清、肝脏组织中脂肪的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具有抗氧化作用;进行苹果籽油大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证明无毒。  相似文献   

20.
采用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技术分别探讨压力、温度对苏籽油溶解度及得率的影响,利用Chrastil方程对不同萃取条件下苏籽油溶解度进行模型拟合,并利用GC-MS技术对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和索氏提取得到的苏籽油进行脂肪酸成分分析,并利用DPP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测定苏籽油的自由基清除能力。结果表明,相同温度下,苏籽油溶解度与得率随压力增大而增大;相同压力下,苏籽油溶解度与得率随温度增大而减小;在313 K,35 MPa条件下,溶解度S最大为16.68 g/L,并得到以温度(T)和CO_2密度(ρ)为相关因素的苏籽油溶解度模型方程;苏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90%以上,且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苏籽油组分差异不大,超临界萃取与索氏提取得到的苏籽油的自由基清除能力的IC_(50)值分别为22.66、27.76 mg/m 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