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分析泾河张家山站实测水文资料,得出泾河水、沙年内的分配关系,洪峰传播时间,最大流量、最大含沙量出现时间及洪水过程的水沙关系等.  相似文献   

2.
泾河流域水沙变化水文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1990 1996年泾河流域水沙变化特点为 :①年输沙量及洪水输沙量比 80年代明显增大 ,增幅分别达 47%和 49% ;②“96·7”洪水干流泾川和杨家坪水文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分别达 3 3 2 0和 5 0 60m3 /s ,均为建站以来的最大值 ;③单位毫米汛期降水产洪产沙量为 5 0年代以来最大。“水文法”计算结果表明 :1970~ 1996年 ,泾河流域年均总减水量 7.85 1亿m3 、总减沙量 0 .70 9亿t ,其中人类活动减水减沙居主导地位 ,年均减水 5 .487亿m3 、减沙 0 .5 5 9亿t ,分别占总减水、减沙量的 70 %和 79% ;降水影响年均减水 2 .3 64亿m3 、减沙 0 .15 0亿t。  相似文献   

3.
渭河水沙变化及特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由于受地形和大气环流的影响以及下垫面的不同,渭河流域水沙异源,西北多沙,东南多水。70年代以来,渭河水沙发生了较大变化,水沙量不断减少,但水量减少幅度大小沙量,而且较小流量级输沙百分比增加。1986-1996年,渭河发生大洪水较少,洪水量也较小,但高含沙洪水仍然存在,而且含沙量增加,输沙量也很大,特别是以泾河来水为主时,常出现高含沙水流。  相似文献   

4.
嘉陵江流域水沙变化特性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嘉陵江是长江三峡上游主要产沙区之一,近年来水沙特性发生了明显变化.1991-2003年与1990年前相比,嘉陵江流域年均径流量减少了23%,年均悬移质输沙量减少了1.053亿t,减幅达到74%.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降雨量的减少、水利工程拦沙、水土保持以及河道采砂与淤积等.本文采用典型调查与分析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对各影响因素对北碚站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进行了定量分割,分析结果表明,径流量减少引起减沙约3 450万t,占总减沙量的32.8%;水电工程拦沙引起减沙3 210万t,占总减沙量的30.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减沙1 720万t,占总减沙量的16.3%;河道泥沙淤积、采砂及其他因素减沙2 150万t,占北碚总减沙量的20.4%.这对预测今后三峡水库入库输沙量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柳河上、中、下游闹得海水库、彰武站以及新民站1960~2008年实测水沙资料,定量分析了柳河水沙时空变化特性,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黄河源区2002年前的来水来沙特性进行分析和研究,从流域水沙来源及输沙变化特性,到上下游各站及本站的水沙关系,进行了水沙变化及关系特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泾河径流量及来沙量大幅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了厘清水沙减少程度及变化特征,探寻其变化背后的驱动因素,采用联合滑动t检验、距平累积曲线法和Copula等方法,从不同层面对泾河长系列水沙规律进行了研究。同时,建立分布式水文模型,分情景对泾河流域径流泥沙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径流和泥沙减少的贡献率约为21. 20%和6. 08%;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泥沙减少的贡献率约为4. 04%和11. 08%;泾河流域径流泥沙变化除受气候变化影响外,还与土地利用(覆被)类型、面积比重等有关。研究结论表明:人为拦蓄和引水是河川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而泥沙减少的主因除了退耕还林还草之外,通过淤地坝等水保措施直接拦沙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黄河源区控制站唐乃亥站多年平均年径流量 2 0 0亿m3 ,占黄河流域年径流量 5 80亿m3 的 34 5 % ,占青海境内黄河干流年径流量的 91 0 %。唐乃亥以上不仅是黄河河源区 ,也是黄河水量的主要供给地和水源涵养区之一。利用黄河源区干流主要测站黄河沿、吉迈、玛曲、唐乃亥站自建站至 2 0 0 2年实测径流量和输沙量资料 ,初步分析了黄河源区水沙特征、组成及来源。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径河张家山站实测水文资料,得出径河水、沙年内间的分配关系,最大含沙量出现时间及洪水过程的水沙关系等。同时还分析了利用东庄水库如何消除渭河拦门沙、减轻渭河下游防洪负担的途径以及泾河高含沙水流对渭河下游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10.
邵佳 《山西水利》2022,(3):53-55
文章结合四种边缘分布密度函数,在对泾河流域水沙联合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拟合张家山水文站径流量与输沙量边缘分布,聚焦“或”重现期模型建构,梳理输沙联合模型变量设计方式,结合水文站监实测数据,判断泾河流域水沙联合模型最优解,找寻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内在关系。采用蒙特卡洛统计理论,分析分布特征计算的不确定性,判断不确定性对水沙联合设计的影响,结果表明泾河流域联合分布具有高度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在特殊环境下运用现代测验手段采集的水文资料,通过水文分析计算,定量评价灰岩河床水量渗漏,科学准确地计算河段水量平衡,为进一步评价泾河整个峡谷河段地下水补给量,合理开发利用泾河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不同方法并与其他实测成果进行对比分析,最后确定所选岩溶河段水量是平衡的,可以认定岩溶河段无渗漏。  相似文献   

12.
马川惠  黄强  郭爱军 《水利学报》2019,50(2):273-282
径流与泥沙是非独立的二维随机变量,若要对流域实现水沙并举的科学管理方案,开展水沙联合概率分析显得尤为必要。而在联合概率分析中,水沙样本系列容量一般较小,使得联合设计值估计具有不确定性。以泾河流域为例,本文提出基于蒙特卡洛法的两变量联合设计值不确定性量化方法。该方法基于Copula函数建立水沙联合分布模型,推求两变量联合设计值的最可能组合模式,利用蒙特卡洛抽样法分析样本不确定性对水沙联合设计值的影响,计算两变量设计值置信区间。结果表明,OR重现期为20年的情况下,联合设计值95%二元置信区间表现出较大的不确定性,对流域工程设计值的确定提出了巨大挑战,且随着重现期水平的增加,联合设计值的不确定性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3.
泾河干流水资源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介绍泾河流域的概况及其特性,分析泾河干流降水、径流及水质变化趋势,总结了现在水体污染情况,以及公民节水意识淡薄所造成的对水资源的严重浪费,提出了保护泾河水资源的管理方法和规划,并且倡导要加强宣传教育,加大执法力度,保证泾河流域的水资源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对泾河干流陕西段河道特性及洪灾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该段河道的防洪治理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平凉地区泾河地面水环境质量评价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污染指数法,对泾河平凉地区河段的地面水质量进行了评价,并做了具体分析,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总结有关卫片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拦门沙区沟汊的近期演变,同时,结合口门地区的水沙特征及边界特性,对沟汊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选取长江干流上游屏山、寸滩和宜昌及支流嘉陵江的北碚站、岷江的高场站等水文站为代表站,对比分析各站近期年径流量、年输沙量、年均含沙量等水沙特征值的变化特性。另外,依据宜昌站实测资料重点分析了川江沙卵石推移质的粒径组成情况及其输沙率年内变化过程。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川江河道含沙量较小,而输沙量较大,从金沙江下游屏山站至宜昌站,输沙量沿程增大,而含沙量则沿程有减有增,但主要是减小。川江沙质推移质输移集中在4-11月,其粒径在汛期的5(或6)月-8(或9)月,粒径先是变细,然后逐渐变粗。而卵石推移质集中在6-10月其粒径在汛期的5(或6)月-8(或9)月,粒径先是变粗,然后逐渐变细。  相似文献   

18.
利用流域内9个水文站实测的地表径流水文资料,运用楖率统计原理和水文统计学对泾河平凉段区域地表径流量进行统计、计算和分析,提出泾河平凉段地表径流量逐年明显减少的观点,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天然降水量近年减少、流域上游兴建水利工程截引部分水量、下垫面条件改善,土壤持水量及蒸发量增加等共同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9.
根据陕西省渭河、泾河防洪工程现状统计,对河流防洪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渭、泾河的防洪能力是健康的,但渭河干流宝鸡、咸阳城区段仍存在未达标堤段;泾河乡村防护区防洪标准偏低,上游彬县部分农防堤防未达标,西安泾河工业园段堤防工程面貌差、管护不力.河流防洪安全保障目标尚未实现,需要继续健全体系、提高标准、补齐短板、加强区域综...  相似文献   

20.
泾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作用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采用“水保法”对泾河流域自70年代以来水土保持保持的减水减沙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根据泾河流域各县1989年土地详查资料和1996年土地变更调查资料,核实了泾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保存面积。坡面措施减洪减沙作用计算方法自成体系,在小区坡面措施减洪指标推到流域的过程中,消除了小区与流域存在的时段、点面和地区三方面差异;流域坡面措施减少量的计算注重了坡面与沟道、洪水与泥沙的有机联系。计算结果表明:1970-1996年,泾河流域年均综合减水6.537亿m^3、减沙0.475亿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