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20)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民族题材油画创作领域逐步呈现出一些问题。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部分民族题材油画创作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商品化、模式化、媚俗化倾向;另一方面,艺术新观念和新形式的传入,使得从事民族题材油画创作的艺术家流失。市场的介入、新的艺术观念与艺术形式在对民族题材油画创作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1)
静物油画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色,其创作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静物油画的内容和艺术形式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通过油画艺术形式和油画内容的构建,可以发现油画的内容和形式是构成油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1)
中国西部独特的地域风貌、美丽的自然风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当代西部风景油画的独特风貌。在绘画艺术形式上,西部油画运用写实性的艺术表现手法,直接表现出西部山川河流的壮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文章最后论述了我国西部油画的艺术特色:浑厚雄壮的地域特征、浓烈朴实的民族气息和鲜明强烈的时代色彩。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15)
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民族特色,造型多样,源远流长,对中国油画创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文章拟从民间美术的艺术形式、造型特征和色彩资源三个方面论述其在中国油画创作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6)
作为西方的一种绘画形式,油画从初入中国到发展壮大,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由于中国本民族的审美心理,油画最初并未被国人全面接受。新文化运动之后,艺术改革被卷入时代的洪流,西方艺术得到重视。大批艺术家留学海外,归国后成为中国油画界的中坚力量,促使油画在中国普及。油画被我国民众逐渐接受的过程,也是油画中国化、民族化的过程。"意象油画"的诞生,即油画本土化语境下的结果之一。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2,(4):110-112
在当代油画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画家们开始注重民族气质、情调与意境,重新认识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将中国传统写意与西洋油画技法相结合,逐渐摸索出具有中国独特艺术形式和特点的写意油画。但写意油画在中国发展出现了许多问题: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画家在利益的诱惑下不能把精力全身心的投入到创作中,流于形式、粗制滥造的现象非常严重;画面一味地抄袭和模仿他人,没有自己的艺术个性;画面里缺乏民族精神的探索和人文情怀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张曼 《现代装饰》2013,(5):201-202
油画属于西洋绘画的一个画种,最初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当代中国的油画家们注重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去发掘更多的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王沂东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西方古典油画技法完美结合的中国油画。坚持将沂蒙地区作为自己绘画的主题,同时也很重视油画中具象因素和国画的抽象因素的结合,追求一种具象框架中的抽象表现。他还借鉴了国画中"计白当黑"的原则。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民族性不是表面形式题材上的浅层次的民族性,而是作者发自内心的从民族精神层面上对艺术理解的深层次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4)
油画是西方艺术审美的集中表现。油画逐渐融入我国文化艺术并表现出不同于一般西方油画的艺术特色,这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审美需求。随着当代中国油画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发展具有当代特色中国油画的重要性,而这需要我们从油画艺术的审美表达着手。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11)
油画是西方画种,传入我国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油画逐渐与传统民族文化相融合,吸收了其中的精髓,在民族文化的大观园中尽情绽放绚丽之花。油画自传入我国以后,其原本特有的语言形式逐渐呈现出多种面貌。文章主要从当代写意油画入手,阐述了写意油画的三种语言形式:中国式写意语言形式、写实型写意语言形式和浪漫型写意语言形式,并且对每一种写意油画的语言形式进行举例说明,让人们能够更深刻地了解写意油画的语言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24)
民间美术属于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多样。油画艺术源自西方,其创作难免受西方艺术思维的影响。若单纯延续油画的西方艺术思维,中国油画则很难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而没有民族传统文化支撑和积淀的油画艺术,其生命力也是十分有限的。油画艺术家若能借鉴我国民间美术的精华,无疑有助于中国油画艺术走出一条创新之路,对实现多元化、个性化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