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9,(18)
为了更好的提高课堂实效,更加关注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我区进行了以"聚焦课堂实效,关注核心素养"为主题的教研活动,致力于让学生能够做到"一课一得"。基于课例,我们进行了课堂教学的反思。"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学习中最关键、最必要的基本素养和能力,从课程改革的整体目标上去理解"语文核心素养",课堂上"聚焦语用""聚焦问题""聚焦方法""聚焦延伸",真正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等核心素养,才能够真正做到让学生一课一得。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2)
当前,在教学中培育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在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因材施教"依然焕发新的活力,被赋予新的意义,其本质在于以人为本,其价值体现在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推动核心素养的实现,满足社会现实需求。但是,学校对个性化管理认识不到位和教师对因材施教的偏差理解阻碍了因材施教的实施。因此,需整合学校、教师、学生三种力量探寻因材施教的现代教育路径,最终培育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成学生的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33)
概念是数学的基本元素,只有深度地理解概念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学中,强化概念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分析、归纳、推理、总结的能力培养,这样既可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本文围绕如何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数学概念进行阐述,旨在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2)
<正>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审美能力"等,而"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通过大量阅读,运用整合、精读、拓展等手段帮助学生阅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在"语言理解与运用"维度下,小学第二学段的组文阅读教学有哪些着重点呢?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1)
阅读可以让学生学会从文本中寻找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并揣摩文本中使用到的表现手法,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态度,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此,重点针对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三读三问"阅读教学模式构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0,(24)
思想政治是高中教育中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增强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而通过"模拟政协"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感性体验之后学会理性表达,提升学生所学知识的感悟和理解,从而使思想政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有效提升。为此,基于"模拟政协"对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培养新路径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20)
伴随美术课改的深入推进,培育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显得越发重要。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讲授图像识读、审美判断、美术表现以及文化理解等相关内容,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不断提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美术教学,应更加体现"以生为本"的原则,教师应不断拓展美术学科的育人功能,彰显美术学科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1,(41)
<正>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我国当前的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全面提升。核心素养下初中创意写作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打破传统写作教学"模版"的限制,使学生的写作思路从"模版"中"走出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0):18-19
作文是小学语文课程中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与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有更为透彻的理解和认知,升华学生的情感,能够投入真实感情去开展写作,写出独具一格的文章。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等四方面,教师需要在作文教学中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2,(4)
<正>高中地理教育教学中,为了确保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往往会采用案例情境架构的方式。在新形势下,高中地理教师还需要融入核心素养培育理念,这样才能够使地理案例教学的综合效率得以提升。一、合理设定核心素养的侧重点,与案例融合起来"人口分布"板块的知识点有: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稠密区的形成原因、我国人口分布、我国东部人口稠密的原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