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张海帆 《建筑知识》2014,(5):181-182
文章结合笔者多年来在城市道路综合管沟的设计经验,主要针对城市道路综合管沟设计要点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综合管沟设计中注意问题,以供设计者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综合管沟的方案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中国海洋大学在崂山新校区进行的综合管沟设计,介绍了综合管沟的设计原则、入沟管线选择、管沟设置、管沟结构及其附属设施等。经实际运行,达到了预期效果。该工程经验可供综合管沟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3.
综合管沟的规划设计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斌 《市政技术》2011,29(5):81-85
介绍了国内综合管沟的组成、分类情况,对综合管沟的规划与设计过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和论述,提出了综合管沟规划、设计及建设时机等方面的建议,分析了综合管沟在国内的发展前景,为在国内全面地、义快又好地推广综合管沟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综合管沟的作用及其规划和设计的基本原则,并结合实例,着重探讨了在厂区综合管沟设计的问题,并就综合管沟施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在天津滨海新区中央大道工程新港四号路地道综合管沟的设计中,尝试以大直径(DN 3 000)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道(PCCP)作为综合管沟的管材,同时依托中央大道地道修建,利用津滨轻轨托换的工艺箱体对管沟进行连接.介绍了管沟断面形式、管线布置、基础做法、防水措施、接口处理、节点处理及配套设施等设计内容,为综合管沟的建设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6.
结合国内外综合管沟的现状,分析了综合管沟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条件,并结合青岛高新区的现状和规划建设条件对高新区综合管沟的设计以及综合规划与布局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在工厂的整体设计中,综合管沟布置对改进厂区总平面布置、节约用地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综合管沟的优缺点,针对矿井所涉及的管线逐一对进入综合管沟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简述了管沟断面确定所要考虑的因素,并从经济技术层面对设置综合管沟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8.
简要介绍了综合管沟总平面布置的设计方法及步骤、管沟横、纵断面设计要点;阐述了管道支架、热补偿、管道交叉问题的处理方法,研究了管沟检修通风散热的新措施。解决了综合管沟断面空间大造价高、管道跑冒滴漏,管道热膨胀受力不均衡,支架未统筹设置偏多且不合理等问题,进而减少了工程造价、缩短工期、保证工程安全,提高了工业场区综合管沟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9.
张齐云  欧阳玉宝 《安徽建筑》2011,18(3):30-31,43
通过分析和探讨综合管沟设计,提出了几点综合管沟在规划和设计中易忽视的问题,以期对后期的规划和设计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广州大学城综合管沟的施工及质量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综合管沟被规划在小谷围岛中环路的中央隔离带下,沿中环路呈环状结构布局,全长约10km,宽为7m,高为2.8m,主要布置供电、供水、供冷、电讯、有线电视5种管线,该综合管沟是广东省规划建设的第一条共同管沟,也是目前国内距离最长、规模最大、体系最完善的综合管沟。由于在施工过程中采用了深基坑优选支护方案并实施了严格的质量控制,使综合管沟的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1.
地下综合管廊包括干线型综合管廊、支线型综合管廊和缆线型综合管廊(简称缆线管廊),其中缆线管廊主要负责将市区架空的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等缆线容纳至埋地的管廊中。近几年,地下综合管廊迅速发展,而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干、支线型综合管廊,对于缆线管廊的研究很少。本文结合国内形势,提出了缆线管廊的优势和建设时机的选择,探讨了缆线管廊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并结合国内、外工程经验,介绍了缆线管廊的一般设计原则以及缆线管廊主通道、工作井的几种设计方案,并提出了每种设计方案的适用情况,可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是城市重要的民生工程,而综合管廊基坑工程是保障综合管廊地下结构及周边环境在明挖施工期间安全稳定的前提,尤其是在周边建构筑物众多、环境较复杂的情况下,基坑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成都地区某新建综合管廊的深基坑工程为例,通过三种可靠基坑支护方案的计算分析,提出了成都地区管廊深基坑工程可靠的支护形式,为此类深...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大型隧道与综合管廊一体化设计,根据系统工程理念提出相应设计原则,并详细分析了各种市政管线纳入大型隧道的可行性、注意事项及保护措施等,得出电力、供水和通信管线可纳入隧道内敷设的结论。通过珠海市横琴新区马骝洲交通隧道新建工程和武汉王家墩商务区核心区地下环廊工程两个工程的示范应用,表明大型隧道与综合管廊一体化设计技术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大型隧道与综合管廊一体化设计整合了大型隧道与综合管廊各自的优势,可高效集约化利用地下空间,是一种绿色的创新作法,极具推广价值与应用前景。相关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技术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北方某城市综合管廊工程为背景,介绍非蒸汽大直径热力管入廊需要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在管廊的断面设计中,应结合规划部门要求、管廊周边环境以及入廊管线种类综合考虑热力管线的布置形式。在管廊的平纵设计中,应尽量避免在管廊内出现竖向和水平向转角,如果管廊主体结构需要在同一处的水平和竖向上设置转角,管廊主体在水平方向上的转角应和竖向上转角错开。在管廊节点设计中,管廊接出口位置应结合规划和地块管线需求进行布置,且接出口的分支长度和预留的洞口间距应考虑管道和管道节点的安装要求;综合管廊内还可通过设置热力管专属接出口方便大直径主干热力管的接入和接出;管廊节点处局部外凸的位置应设置在热力管的另一侧。在管廊的土建设计中,当管廊内需设置分段阀门时,应在管廊内预留出分段阀门的安装空间;由于大直径热力管线支架的预埋件结构形式复杂,截面尺寸较大,建议在浇筑管廊主体结构时,同步进行支架预埋件施工。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study, fire tests of four single-section scaled-down utility tunnels were conducted. By analyzing temperature and structural responses of the utility tunnel throughout the fire exposure, the effects on the fire behavior of two different construction methods, cast-in-situ and prefabricated, and of two different materials, ordinary concrete and full lightweight concrete, were explored.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shear failure of the cast-in-situ utility tunnel occurred at the end of the top or bottom plate, and the failure of the prefabricated utility tunnel occurred at the junction of the prefabricated member and post-cast concrete. As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d, the temperature gradient along the thickness direction of the tunnel became apparent.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ner and outer wall surfaces was 531.7 °C. The highest temperature occurred in the cooling stage after stopping the heating, which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the fire protection design and rescue of the utility tunnel.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top plate of the prefabricated utility tunnel was 16.8 mm, which was 41.8%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cast-in-situ utility tunnel. The bearing capacities of the ordinary concrete utility tunnel and full lightweight concrete utility tunnel after the fire loss were 27% and 16.8%, respectively. The full lightweight concrete utility tunnel exhibited good ductility and fire resistance and high collapse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16.
综合管廊作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要研究内容,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我国已在全国各城市广泛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规划与设计。笔者在总结国内外综合管廊布置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每种市政管线自身的特点和属性,初步分析了综合管廊内各管线间安全距离的四大影响因素,即管径、管压、管材和管内输送介质危害程度等,以及这四大影响因素与安全距离的逻辑关系。结合空间作用模型,运用负幂律距离衰减曲线,建立了管廊内各管线间的安全距离模型。并将此模型应用到某市华贯路管廊工程实例中,验证了该模型的实用性。其结果可以作为综合管廊是否分舱室布置的参考依据,以达到优化综合管廊截面形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刘文峰  尹力文 《山西建筑》2014,(36):132-134
以南京河西新区江东南路综合管廊为例,从纳入管线、横断面设计、布置位置设计、结构设计以及附属设施设计等几个方面重点介绍了综合管廊的设计内容,同时提出了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依托南京雨花台区软件谷杆线迁移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在管廊的底板、侧板及顶板内埋设换热管形成能源管廊,并通过恒定输入功率加热循环液体,对明挖施工能源管廊的换热规律进行现场试验; 实测能源管廊的换热系统进/出口水温、底板温度及热致应力等变化规律,初步探讨并联和串联的能源管廊段连接形式下,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相对热效率及热致应力响应性能,以及能源管廊段运行过程中对周围管廊段结构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并联和串联运行下能源管廊的相对线热效率分别为39.68、31.27 kW?m-1,并联较串联运行模式提高了约26.9%,即并联运行的换热性能相对较好; 并联和串联运行过程中底板产生的最大轴向热致应力分别为1.30、1.24 MPa(两者相差小于10%),由于叠加效应,邻近管廊段产生0.33 MPa的最大压应力,对地下综合管廊结构安全性的影响较小; 相关结论可为依托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开展能源管廊或隧道的设计和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