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传统的风水文化,在潮汕民间的建筑选址及布局营造中应用十分普遍.文中从祖姑祠的创建背景入手,挖掘主人公金端洁的生活阅历和创业精神,逐步解读祖姑祠建筑的文化唯象.在充分体现人、建筑与自然三者依存关系的同时,对祠堂建筑的文化唯象在维系宗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作了客观的评述,进一步肯定了乡土建筑的历史意义与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
毛白滔 《山西建筑》2010,36(32):43-44
针对中国传统建筑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伦理功能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政治及制度,具体阐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生态伦理精神和社会伦理秩序,以期对当代建筑设计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刘兰 《华中建筑》2006,24(1):1-4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孕育出的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屹立于世界建筑文化之林建筑作为社会活动和社会文化的空间载体,压满足人的使用功能和精神追求两个方面的内容中国传统建筑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伦理功能,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4.
基于鄂东地区的田野调查,分析了"祠居合一"型大屋不同的祠祀空间与形式,通过家谱等文献研究其家族的规模、迁徙和发展状况,进而结合例证分析了明清时期的宗法与户籍等制度的内在联系,揭示了"祠居合一"型大屋或居祠并置的形制也广泛存在于其他地区,非移民家族所特有。最后探讨了祠祀空间的形制与仪礼、社会制度等的关联。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棠樾村落文化为出发点,研究其伦理内核对祠堂、牌坊的影响.通过对村落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历史介绍,逐步引出清懿堂的建造背景,从空间轴线、建筑立面、位置优势三个方面介绍清懿堂.最后与传统男祠敦本堂在建筑风格、空间布局、精神内涵等方面进行比较,突出女祠文化对棠樾村落文化发展的完善与补充,彰显棠樾文化的巅峰魅力.  相似文献   

6.
泰式民居历史悠久、特征鲜明,其中的建筑伦理文化最为独特,这与泰州历史中的社会环境和人文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建筑伦理为研究对象,以泰州唐代至清代的社会环境和人文历史为背景,从民间对生活伦理的基本理解、平民儒学学术思维的广泛浸润、"百姓日用"的建筑审美标准这三个角度出发,试图探索泰式民居建筑伦理思想产生的根源,阐明泰式民居文化的本质与内涵,这对传承优秀建筑文化,彰显城市文化特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秦红岭 《华中建筑》2012,(7):177-181
该文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所体现的礼乐精神、中和品格、比德理念三个方面,探讨了传统建筑审美的伦理向度,提出中国传统建筑占主流地位的建筑审美理想总是与伦理价值相依相伴,以建筑艺术的审美伦理化为旨归,具有浓厚的伦理品性,这是中国传统建筑审美的重要特质。  相似文献   

8.
喻梦哲 《华中建筑》2009,27(8):14-17
韩国素以“小中华”著称,建筑类型大多与我国相似,尤其反映孝、敬之道的祠堂,更是保留有大量传入伊始的原始特征。通过与我国南方大量存留的祠堂实例相互比较,正好彰显该类建筑的变迁过程,帮助我们深化对其发展脉络的认识。该文拟以祭祀场所的不同为切入点,分别从家祭、墓祭和祠祭的角度探讨两国相应建筑的内在文化关联性,并就韩国传统祠祀建筑的若干特性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建筑的伦理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着重从建筑布局的伦理秩序、建筑功能的伦理精神两方面对中国传统建筑功能的伦理性进行了梳理,进一步发掘和把握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建筑·文化·自然──从中国文化传统看中国建筑的“天人合一”性安阳市建筑设计院牛彦军我国的文化传统就象奔腾的黄河源源流长,而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仿佛就是镶嵌在这条长河中的一串闪光的珠链,它无论何时何地都赤裸裸地反映着中国人的道德、伦理及审美观念。“宇...  相似文献   

11.
赖德霖 《建筑师》2009,(6):55-64
“文法”和“词汇”是梁思成中国建筑历史研究和中国风格建筑创作思想表述中的一对概念。他不仅用它们来说明中国建筑法式与结构构件和造型要素之间的关系.还由此发展出其中国风格建筑创作的方法,即”建筑可译论”。因此这对概念可以说是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研究与中国风格建筑设计理论的原点.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将两个概念置于梁所受的学院派建筑教育背景中进行考察。作者认为这项研究不仅可以帮助理解梁的《营造法式》研究.他在1935年所编纂的《建筑设计参考图集》和在1950年代所提出的“建筑可译论”思想的理论基础.还可以进一步厘清学院派建筑教育对中国的影响.并在更大的范围内揭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许多“中国风格”建筑的设计方法论本质.从而贡献于中国的建筑学术史以及建筑设计思想史。这是因为.在作者看来.无论是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中国古典复兴式建筑.还是1950年代“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新创作.甚至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古都风貌式”以及所谓的“欧陆风格”设计都有着相同的方法论来源,这就是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的“构图”与“要素”设计理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建筑类专业人才"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培养模式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对我国高职建筑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理论探讨,并结合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近几年利用"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所取得的成效,尝试性地在"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下对建筑类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了初步探索,试图找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性的提出自己意见与建议,希望对深化我国高职建筑专业"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培养模式作出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13.
赵辰 《建筑师》2012,(4):17-22
中国的当今建筑文化已经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但自近代以来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认知之路,至今依然存在着大量的误解。这一自我认知的"辛苦之路",还在不断地困扰着我们。以民间建造体系为代表的"土木/营造",这种被西方学术定义为"民居"或是"无名氏建筑",应该作为中国文化中对建筑的本质被认知。国际建筑理论在二战后的发展,得以突破西方古典主义的桎梏,走向"宏大的建筑观":这反映为对以非古典的民间建造体系、聚落、市政建筑等的重视,同时也对非西方文明中的建造体系加以尊重。国际建筑学界的这一理论性突破与社会学、哲学领域对"欧洲中心论"的突破是殊途同归的,甚至是更领先的。但遗憾的是,曾经对国际现代建筑文化产生积极作用的东方"土木/营造"之中所具有的"现代性",却未被中国建筑界充分认知。以中、日之间对本文化的"土木/营造"认知过程的比较研究,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如何在建筑设计上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又不失为“现代性”,这是困扰中国建筑师及关心中国建筑设计的人的一个“沉重”的课题。本文从符号学角度出发,研究了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中国当代建筑设计上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论现代建筑“意境”之中国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意境”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蕴含和显著的中国特色,但在西方建筑中也有表现。因此,在体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中,“建筑意境”的表现一般还应结合中国文化其他元素的运用。不过,那些能够引发强烈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的建筑“意境”,达到了“境界”高度,一般便具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6.
李仁伟 《山西建筑》2007,33(26):87-88
分析了中国古建筑文化、近现代中国建筑文化的产生及发展情况,研究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基本轮廓和其面临的问题,指出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应大力发展本国特色的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7.
王贵祥 《建筑师》2013,(5):101-108
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是世界建筑理论的基石。30年前中国出版了《建筑十书》的一个版本,2013年一个新版的中文《建筑十书》译本的问世,使我们再一次回到建筑理论与建筑历史这一话题。本文从建筑是否有理论,中国人是否需要自己的建筑理论,如何为建筑理论定位,中国当今在建筑理论方面的现状如何等方面的问题,加以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此外,本文对于新版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与分析。  相似文献   

18.
段威 《新建筑》2013,(5):108-112
从建筑实践出发,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后意识形态和传媒文化的变迁及其与当代建筑实践的关联。发现政治景观和消费文化是影响中国当代建筑实践的两条主要线索,并分别以这两条线索结合实例展开分析,以批判的视角挖掘和探讨了近年建筑宏大叙事与媚俗之风形成的深层原因,即一种核心"价值"的缺失。对这个问题,当代中国建筑师应积极反恩.应倡导谦和而自信、批判而继承、积极而从容的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19.
贺晓燕 《华中建筑》2012,(12):156-158
门,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构件,在中国建筑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形态早在古代就伴随着空间理论而形成。传统民居空间深受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居住理念,传统民居的门也反映出中国文化千百年的延续与演进。追溯门的历史,从“门堂之制”中找到传统民居“门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关系。从门的类型、布局与朝向、形制、装饰、细部构件等方面研究,分析了中国传统思想模式对传统建筑“门文化”的影响,探讨了“门”作为一种入口形态被赋予的社会等级、传统文化、美学等方面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