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站智能天线多波束合成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数字波束形成的技术,给出了基站智能天线多波束合成的有效算法。对圆环阵分布的基站天线多波束方向图进行了综合,得到了空间隔离度很好的多个波束,并将副瓣控制在30dB以下,结果令人满意。该方法可用于任意单元构成的不均匀阵列天线,还可用于波束展宽及扇形波束的合成。  相似文献   

2.
针对5G大范围覆盖的应用场景进行了设计探讨,提出通过对基站天线垂直面进行余割平方成形、以保证大范围覆盖应用场景下信号的均匀性的方法。首先通过算法推导,证明余割平方成形的功率辐射波束可满足5G信号均匀覆盖的要求;其次,采用约束最优化方法,把天线的方向性系数作为目标函数,把指定区域的波束电平作为约束函数,求解基站天线辐射单元的权值,得到满足余割平方成形的辐射方向图。在MATLAB环境下开发了实现此算法的程序。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用实际的单元方向图和约束最优化方法,在保证天线增益最优的前提下,综合出需要线阵列天线方向图。引入仰角单元与其他正常单元一起综合方向图,解决顶盲问题,是这个方法的一个应用实例。最后,仿真验证该方法,并设置场景对应用余割平方成形的天线与常规天线的信号覆盖进行比较,证明该方法对信号均匀性有极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美化移动通信基站天线,将其融入到其所在的环境中,既美化了城市的视觉环境,减少了居民对无线电磁辐射的恐惧和抵触,也延长了天线的使用寿命,保证了通信网络的质量。文章介绍了美化移动通信基站天线的一些主要措施,并通过实例体现天线美化的效果,对主要技术指标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天线美化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4.
设计了一种适用于2G/3G/4G/5G移动通信的小型宽带±45°双极化基站天线。该天线由2对偶极子辐射片、2条微带馈线和1块反射板组成,辐射臂和微带馈线采用双面印刷工艺印刷在0.8 mm厚的FR4板,并固定放置于开有圆形槽的反射板上。对天线实物进行加工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端口1工作频段为1.82~3.60 GHz,端口2工作频段为1.64~3.41 GHz;工作频段内,反射系数小于-10 dB,端口隔离度优于18 dB;交叉极化比在视轴方向大于17 dB,±60°方向大于15 dB;半功率波束65°左右,前后比优于18 dB,测试和仿真结果较吻合。所设计天线带宽宽,尺寸小,且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廉,适合批量生产,应用于5G移动通信基站中。  相似文献   

5.
郑轶 《通讯世界》2009,(9):76-76
随着移动通信的不断发展,为了提供更高质量的网络服务,国内3大运营商都提出了全覆盖、无缝覆盖的概念,不断加大网络建设的投入,以此来吸引用户。但随着无线基站、天线的不断增多,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其中最凸显的问题就是市区建筑物顶部天线林立,天线裸露在建筑物顶部,给附近的居民带来了一种不安全感,  相似文献   

6.
夏运强  唐涛 《微波学报》2013,29(4):53-56
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天线是MIMO技术的关键,现代无线通信领域的迅速发展对MIMO天线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该文利用微带天线的低剖面特性,采用双线馈电的方式实现了两款双端口的MIMO天线,其中一款基于正方形辐射贴片,两个端口都工作于2.4GHz并且具有相同的辐射特性;改变贴片的尺寸可以得到另一款双频MIMO天线,分别工作于2.4GHz和3.5GHz,可以同时覆盖LTE(Long Term Evolution)、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频段与WiFi(Wireless Fidelity)的部分频段,该天线的最大增益可达8dB,并且两个端口对应两个互相垂直的极化,满足室内基站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黄聪  薛锋章 《移动通信》2010,34(22):53-57
文章首先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基站天线的新型宽频带双极化偶极子天线单元,并利用HFSS对天线单元的电性能进行了仿真。随后,利用该天线单元组成了一个4单元的基站线阵,并对阵列的反射底板和侧板进行了适当的设计与优化,最后也进行了仿真。  相似文献   

8.
智能天线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是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的关键,能够很大程度上的提升系统的性能.本文阐述了智能天线的原理以及优势,并且以其为出发点探讨了智能天线在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通信业务也迅速崛起。随着移动通信用户的大幅度增长,智能天线更新换代也成为主要趋势。智能天线作为通信的主要方式,它的通信领域覆盖了大面积地区的社交网络。而智能天线主要通过信息消除干扰,接受信息并使天线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反射给用户,将频谱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起来。本文将通过阐述智能天线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对智能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作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0.
本文着重分析智能天线的原理及技术实现,以传统天线的局限性与智能天线进行比较。从提高通信容量和质量、优化网络等方面对智能天线进行分析,并展望其发展。  相似文献   

11.
对基站天线的基本原理、天线选型、天线参数设置、天线安装等方面进行了描述,对天线下倾角、分集距离等进行了重点讨论。  相似文献   

12.
移动通信中智能天线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吴宏瑞  惠晓威  姜仑 《通信技术》2009,42(5):265-268
对现代移动通信系统中采用的智能天线技术进行了研究。介绍了智能天线技术的概念及发展历史;阐述了智能天线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列举了智能天线技术采用的波束优化滤波算法和用来定位及波束形成的DOA算法,并重点说明了现今智能天线技术采用较多的几种自适应算法;同时,还叙述了智能天线在TD-SCDMA中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朱广信  陈彪  吴涛  金蓉 《通信技术》2002,10(10):23-25
介绍了智能天线的概念和基本结构,分析比较了几种不同类型智能天线的基本原理,最后从三方面讨论了将智能天线引入移动通信系统以改善、提高系统性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胡昕 《电信快报》1994,(11):16-17
关于移动通信工程中基站天线下倾的讨论胡昕DiscussionaboutBaseStationAntennaDepressionSysteminMobileCommunicationEngineering¥HuXin在广东省移动通信工程中,一些小区或微...  相似文献   

15.
由于智能天线具有良好的性能,它已成为TD-SCDMA系统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信息产业部通信电磁兼容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结合信息产业部科技司组织制定的《TD-SCDMA系统智能天线》标准,并配合TD-SCDMA网络规模试验,进行了大量相关试验,积累了测试经验和数据。  相似文献   

16.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智能天线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现有系统面临着提高系统容量和改善通信质量的双重压力,而智能天线技术引入空分多址的概念,能够有效地提高系统容量。分析了智能天线技术的原理;给出了两种时分多址系统中的智能天线系统结构和比较;介绍了智能天线技术中的自适应波束合成算法。  相似文献   

17.
智能天线是目前移动通信中的热点话题之一,也是提升网络容量和改善传输质量的关键技术。本文简要介绍了智能天线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在无线网络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智能天线采用空分复用技术,利用信号在传播方向上的差异,将同频率、同时隙的信号从空域区分开来。它可以成倍的扩展通信容量,并和其它复用技术相结合,最大限度的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可以有效地克服移动通信中由于复杂的地形、建筑物结构等对电波传播的影响,以及时延扩展、多径衰落、共信道干扰等产生的不利影响;能有效地扩大信号覆盖范围,降低系统建设成本;还能进行紧急呼叫定位,并提供更高的定位精度,可开发更多的增值业务。因此其在各种移动通信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一种具有高隔离度的双频双圆极化卫星通信天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建峰  孙保华  张军  刘其中 《电子学报》2009,37(12):2829-2832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用于卫星通信的双频双圆极化多层微带贴片天线.该天线采用兰格耦合器正交馈电,分别在420±1.5MHz和450MHz±1.5MH的收发频率实现右旋和左旋圆极化辐射,且满足单一天线收发双工的通信要求;采用耦合贴片馈电方式和附加集总电路滤波网络,有效地改善了两端口之间的收发隔离度.此外,该天线采用高介电常数的介质基板减小了天线尺寸.兰格耦合器采用曲折线技术减小了馈电网络的结构尺寸(约74.6%).仿真和实测结果吻合良好,在工作频带内收发隔离度大于40dB,VSWR小于2.0,增益大于3dBc,0dB增益宽度及3dB轴比宽度均达到80°.  相似文献   

20.
在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进程中,有一些技术将起到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智能天线技术即是其中之一。它将大大降低移动通信系统对功率的要求,提高移动终端的接收效率。同时,在向第三代的演进中,智能天线也将扮演重要的角色。本文将综合介绍智能天线的基本概念,在其后的两篇文章中,将重点就相关的技术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