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丁集井田地温变化规律及防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集矿井为上覆冲积层较厚的全隐蔽地区,由于矿井开采深度大,井下气温普遍超过<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随着矿井生产水平的延伸,热害问题越来越严重,成为制约生产的一种主要因素.在统计井田内钻孔的地温观测资料及井下气温的基础上,分析了地热形成的机理、地温的变化规律,预测深部地区地温的方法,并提出合理利用制冷设备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地温异常是影响矿井建设及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钻孔测温是获取地温资料的常用和主要手段。由于测温钻孔的工程量大,在某一区域通常难以达到足够的覆盖密度。以丁集矿地温研究为例,探讨了用ANSYS软件数值模拟进行地温模拟研究的问题。该方法充分考虑了所研究区域的地层热导率等热物特性及地质构造,通过对比实测的钻孔数据,实测数据与模拟结果的趋势和规律相一致。用ANSYS数值模拟地温可以为后续矿井地温异常区范围圈定、热害防治措施制定和矿井生产能力提高提供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3.
4.
该文章通过对孙村煤矿现有通风系统及地温热害状况分析,提出孙村煤矿通风降温和局部机械降温相结合的综合降温措施,并对各种综合降温措施进行效果分析。 相似文献
5.
6.
7.
8.
在深井开采过程中,地热是导致井下热害的主要原因。热量源源不断地从巷道围岩传递到井下工作面,使工作面气候环境恶化,危害矿山生产安全。本次研究采用合理的地温监测技术,研究深井矿山围岩地温场分布规律,为矿山进行热源分析、地温预测、通风降温等技术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深部开采活动的增多,越来越多的矿山面临着因地热导致的矿井热害难题。为探讨高温巷道围岩喷涂隔热材料后的降温效果,以大红山铜矿西矿段-20 m中段为研究对象,进行围岩热力学参数测试,并利用Ventsim软件开展-20 m中段全区域巷道喷涂隔热材料的降温效果仿真分析,进一步分析了不同进风条件下局部巷道区域喷涂隔热材料的降温效果。结果表明:在-20 m中段全区域喷涂隔热材料后,平均降温仅1.12℃,整体降温效果不佳;当局部巷道喷涂隔热材料且入口风流温度小于28℃时,喷涂隔热材料的降温效果能满足要求,喷涂隔热材料可作为一种辅助降温措施应用于局部区域的热害防治。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深矿井冲击地压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煤矿冲击地压显现具有多样性、突发性、危险性和普遍性等特征。冲击地压发生的自然条件是开采深度、地质构造以及煤层顶底板岩石的物理力学特征。防范冲击地压的根本措施能消除产生的条件,同时也要采取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15.
梁北煤矿深部热害比较严重,针对梁北矿工作面局部高温情况,通过工作面热源调查,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建立热交换的数学模型,对11061工作面热源状况进行理论分析和风流温度预测,并与实际测量结果对比验证。热源分析得出:此工作面围岩散热量和机械设备散热量所占比重较大,分别占28.3%和47.0%,是风温升高的主要原因。对比结果表明:风温预测结果与工作面实际测量结果能够很好地吻合,验证了热源分析和风温预测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浅埋深综采工作面区段煤柱宽度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减小盘区开采区段煤柱宽度,提高盘区采出率,采用现场观测的方法,分析了原留设20 m宽区段煤柱时,经上下工作面2次回采,动压作用下巷道顶板最大位移56 mm,两帮最大移近量45 mm,为进一步减小护巷煤柱宽,在原有支护方式不变的条件下,优化确定合理煤柱宽度,采用数值计算方法,模拟不同宽度煤柱巷道变形特征,计算显示留12 m宽度煤柱巷道能够保持稳定。工程实践表明,掘进与回采期间顶板下沉量累计112 mm,两帮移近量累计106 mm,巷道变形控制在许可范围之内,煤柱也始终处于稳定,满足了安全生产要求,多采出煤炭7万t。 相似文献
20.
针对永川煤矿-500 m水平开拓期间掘进工作面产生的高温热害现象,采用局部冷水降温系统,利用矿井涌水和回风综合排热,使掘进工作面附近100 m范围内干球温度平均降低5.6℃,湿球温度平均降低8.5℃,相对湿度平均降低20%。现场实测发现,降温后掘进工作面干球温度与风筒出口干球温度近似为线性关系,与空冷器后风筒内干球温度在一定范围内近似呈二次抛物线关系。此外,掘进工作面附近干湿球温度差值较大,最大可达5~7℃。风流在回头过程中湿交换较大,易形成放大的"回头热"现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