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炼铁》2014,(3)
对武钢1号高炉炉腹炉身破损调查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炉腹冷却壁破损的主要原因在于所采用的球墨铸铁冷却壁性能欠佳,冷却壁镶砖选材和炉腹冷却壁结构设计不够合理;炉腰、炉身采用的铜冷却壁,在高炉生产10年后依旧保存完好,未出现严重的烧损,表明采用的铜冷却壁完全能够满足高炉长寿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榆钢1#、2#高炉已服役六年,没有局部修复或中修过。目前双高炉炉身冷却壁存在一定程度的破损,炉缸水温差也呈上升趋势,护炉形势不容乐观。2009年10月份以来,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技术措施,双高炉炉缸水温差整体呈下降趋势,热流强度基本稳定实现受控,高炉护炉达到安全运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利用武钢6号高炉中修停炉的机会,对其炉衬和冷却器破损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高炉风口组合砖已侵蚀殆尽,炉缸炭砖顶部未发现环缝侵蚀,炉缸圆周方向部分区域陶瓷杯尚有残存;高炉炉缸第5段、炉腹第6段冷却壁破损严重,破损部位主要集中在炉缸炉腹衔接部位;高炉炉腰第7段、炉身第8段冷却壁服役状况良好,未发生严重破损。通过分析认为,6号高炉炉缸可以满足一代炉龄15年的使用要求;炉缸炉腹冷却壁破损原因主要在于冷却壁结构不合理。为此,在中修后的6号高炉上改进了冷却壁结构设计,新型冷却壁服役效果良好,预计可以满足大型高炉的长寿要求和目标。  相似文献   

4.
 在整个高炉结构中,炉身下部至炉腰炉腹位置是影响高炉寿命最薄弱环节之一,铜冷却壁应用该区域可形成“渣皮”作为永久性炉衬,有效延长高炉中部寿命,实现了高炉高效和长寿的统一。然而,在生产实践中渣皮频繁脱落,铜冷却壁热面裸露,导致铜冷却壁大面积破损,严重影响生产。针对鞍钢某高炉铜冷却壁破损情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采用金相分析、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和化学分析方法,对破损的高炉炉腰段铜冷却壁进行取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高炉内服役过程中,铜冷却壁中氧含量偏高,在受到高温煤气流冲蚀后,在其热面产生了“氢脆”现象,这是造成铜冷却壁破损的根本原因。提出了防止铜冷却壁破损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武钢第二代薄壁型高炉设计,在高热负荷区采用铜冷却壁,克服了第一代薄壁型高炉全球墨铸铁冷却壁的缺陷,提高了炉腹、炉腰、炉身中下部的冷却强度,但同时也给高炉操作炉型维护提出了新的挑战。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整套适合第二代薄壁型高炉操作炉型维护技术集成,主要包含4个模块,即原料管理技术、适应铜冷却壁的操作经验、操作炉型诊断技术、炉墙结厚处理技术。该技术实现了武钢大型高炉的高产稳定顺行,尤其是8号高炉投产10年冷却壁零破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6.
顾林娜  郭勇文  侯大华  张文 《炼铁》2005,24(2):31-33
广钢4号高炉炉役晚期先后在冷却壁集中破损、炉皮变形严重的冷却壁上安装了44支铜冷却棒,以代替破损冷却壁,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炼铁》2017,(3)
对马钢2号高炉炉役后期生产管理及炉内操作进行了总结。针对2号高炉炉体中部冷却壁大量破损、炉缸铁口区域水温差高、外购定制焦置换干熄焦等不利因素,通过加强对破损冷却壁、炉缸水温差、炉型、精料、炉前等方面的安全管理,同时配合炉内操作调剂措施,高炉长周期稳定顺行,获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但高炉仍然存在焦炭负荷较低、三个铁口区域水温差都有不同程度地上升、炉缸侵蚀模型采集点较少等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8.
简要分析了铜冷却壁的破损形式和破损机理,并结合首钢股份3座高炉操作实践,重点总结了铜冷却壁使用维护技术。铜冷却壁使用维护技术的关键是铜冷却壁热面必须要有一定厚度的渣皮,而要维持稳定且有一定厚度渣皮,一是炉外要强化冷却效果,二是炉内要维持良好的挂渣环境。首钢股份高炉通过控制合理的冷却水进水温度、冷却水流量和边沿煤气流分布等,投产多年以来实现了铜冷却壁零损坏的良好业绩。  相似文献   

9.
针对天铁2#高炉冷却壁破损的现状,对2#高炉4.5、6段冷却壁的损坏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不断摸索,找到了一种让破损冷却壁重新恢复冷却的方法,修复了破损冷却壁,为高炉进一步提高冶炼强度和延长高炉寿命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对沙钢5800m^3高炉铜冷却壁漏水原因及修复情况进行了总结。从2016年初开始,炉腹和炉腰部位陆续出现铜冷却壁漏水现象,认为长期过分发展边沿气流导致渣皮难以稳定,铜冷却壁反复受到液态渣、焦炭和煤气流的冲刷是漏水的原因。在采取了埋柱修复措施后,破损冷却壁附近温度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冷却壁的破损对周边冷却壁使用寿命的影响,以及局部温度过高的问题仍亟待解决,否则冷却壁的破损会不断蔓延。  相似文献   

11.
邹德余  何生平  伍成波  白晨光  徐刚  鲁德昌  张勇 《钢铁》2003,38(2):10-12,15
在对重钢4号高炉各冷却部位冷却水量和冷却水温差进行全面测试的基础上,分析讨论了重钢4号高炉冷却制度特征,提出了高炉炉腹中部以上冷却水温差波动过大是造成4号高炉炉墙结瘤,引起高炉炉况不顺的原因之一,加强冷却制度管理不仅有利于高炉顺行,也有利于高炉生产指标的改善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陈帅  李佳  罗石元  蔡田  张正东  国宏伟 《钢铁》2022,57(7):34-42
 在高炉炉役后期冷却壁完全损坏的情况下,一般采用冷却柱对其进行修复,而冷却柱的安装数量和安装位置几乎都是依靠现场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来确定。为了解决目前高炉冷却柱在一块炉壳上的安装数量和安装位置存在难以确定的问题,通过分析冷却柱安装数量和安装位置与冷却效果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充分利用冷却柱冷却性能的优化安装方法。首先以冷却柱的总热交换面积大于原冷却壁的总热交换面积为基本原理,通过计算冷却柱和原冷却壁的热交换面积,得到设定的一块炉壳上冷却柱安装数量为11个;其次以11个冷却柱安装位置的中心坐标为设计变量,利用格点法的基本原理建立计算最大冷却面积的优化数学模型,设置好约束条件后通过遗传算法在MATLAB软件中进行求解,得到了91.68%的冷却柱冷却覆盖面积以及11个冷却柱排列的中心坐标;最后通过11个冷却柱的中心坐标建立三维模型,导入Fluent软件进行模型分析,经过充分迭代得到高炉冷却柱的温度场,并将3种排列的炉壳表面温度场进行对比。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通过本方法得到优化排列的炉壳表面最高温度为73.34 ℃,平均温度为54.29 ℃,相比另外两种排列,最高温度分别降低了14.69%和30.21%,平均温度分别降低了13.33%和17.42%,有效提高了高炉冷却柱的冷却性能和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3.
李清斌  李怀远 《炼铁》2002,21(4):1-5
武钢1号高炉大修改造时,在炉腹以上部位采用了砖壁合一的薄炉衬技术,高炉操作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近1年的生产中,武钢对薄炉衬的操作技术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以下几点经验:严格控制冷却壁的进水温度和进水量,采用加长风口,维持合理的高炉操作炉型;加强高炉操作管理,维持高炉顺行;炉墙结厚时,可以采用减轻焦炭负荷、提高冷却壁进水温度、改变装料制度疏松边缘等方法处理。  相似文献   

14.
李传辉  张国营 《山东冶金》2002,24(Z1):79-81
济钢 4#高炉中修集中安装三段 (84块 )铸钢冷却壁后 ,因铸钢冷却壁冷却强度大 ,易造成炉墙结厚 ,通过采用控制合适的水流量及水温差、相应的装料制度、热制度、送风制度及上下调剂的操作制度 ,达到了高炉高效顺行又长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马钢2500m~3高炉生产6年7个月后,炉腹、炉身下部的冷却壁和炉腰冷却板损坏严重,计划休风16天进行更换。2000年12月6日高炉休风,到20日高炉复风,共用14天半时间,成功地更换了炉腹及其以上4段冷却壁和炉腰1段冷却板。为延长高炉寿命,采用了遥控喷补造衬技术,对风口以上部位进行了喷补造衬。  相似文献   

16.
韦政  聂红卫  卢永凯 《南方钢铁》2013,(6):43-45,48
对韶钢1号高炉(420 m3)冷却壁损坏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的漏水,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避免或减少了由于漏水造成的炉凉及炉缸冻结或炉墙结厚等事故,达到了安全稳定生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宝钢3座高炉持续高强度冶炼、高煤比生产,原设计炉体冷却水量已不能满足各高炉冷却需要,随着炉龄增加,冷却器破损数、炉皮发红现象增多,影响高炉的长寿。通过高炉大修和高炉冷却系统的在线改造,增加炉体冷却板、冷却壁的冷却水量,提高水压,改善循环水水质,强化对炉体的冷却,起到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对济钢第一炼铁厂6号高炉冷却壁破损原因进行分析,认为高炉操作制度不合理造成渣皮不稳定,冷却水质差等冷却系统运行不稳定等是影响冷却壁寿命的主要原因,为此,提出了优化高炉操作制度,加强炉体维护,改善高炉冷却水质,加强设备点检等多项措施,以保证高炉炉况的长期稳定顺行。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高炉寿命,高炉冷却壁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介绍了铸铁冷却壁、铸钢冷却壁、铜冷却壁和非金属冷却壁等几种冷却设备,并对其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对安钢3号高炉炉凉的原因及处理进行了总结分析,认为超计划时间休风、负荷调整不到位、炉墙渣皮脱落及塌滑料是炉凉的主要原因,采用集中加焦、降低焦炭负荷、调整装料制度及堵风口等措施,恢复正常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