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简要介绍兼具多智能体系统和面向服务架构两者优点的MAS-SOA技术,以微网群灵活多变的分布式信息管理需求为切入点,提出基于MAS-SOA的微网群广域跨平台信息协同方案,并详细分析微网多智能体平台设计、WS-Agent适配器设计细节,最后以市场环境下微网群的智能调度为例印证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智能微网与柔性配网相关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现代配电网的发展趋势分析,指出智能微电网技术与柔性配网技术是配网技术升级的有效手段。对智能微网的运行模式、主要应用技术、运行控制框架等关键技术进行概述,分析该领域主要技术发展情况。对柔性配网概念进行介绍,讨论了柔性配网中的关键电力电子设备构成、技术路线及其应用领域。着重分析了柔性配网技术对既有配网运行模式的改善,探讨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含微网智能配网自愈过程过电压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含微网的智能配网自愈过程过电压受不同因素影响的变化规律,针对短路故障下的这种过电压问题,搭建了含微网的智能配网仿真模型,选取一个故障位置与一种故障类型及对应的自愈过程作为研究内容,分别探讨了微网规模、配网规模和配网电缆长度等因素对过电压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仿真系统的最大过电压随微网规模的扩大在整体上呈增大的变化趋势,随配网规模的扩大在整体上呈现减小的变化趋势,随配网电缆长度的增大则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仿真结果可作为实际系统针对性的过电压保护设计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智能电网模式是提高电网运行管理水平,实现电力系统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智能电网试点项目——配网调控一体化,阐述了配网调控一体化的规划思路及原则,深入分析了目前配网调度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探讨了智能电网模式下基于GIS的配网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基于非线性多智能体系统的微网分布式功率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下垂控制方法存在难以使微网负荷功率按照分布式电源容量合理分配的问题,为此在分析功率分配机理基础上,针对含多个分布式电源的微网,提出一种基于非线性多智能体系统的分布式功率控制方法。该方法在不影响有功功率分配精度前提下,通过引入有功扰动项使负荷无功功率可按照分布式电源容量实现精确分配。同时,为保证系统输出频率和电压均稳定在额定值或偏移很小,基于一致性和输入/输出线性化理论,在分布式电源多智能体网络拓扑结构下设计分布式非线性协同下垂控制器,弥补有功扰动引起的系统频率和电压的波动。仿真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控制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安婷 《智能电网》2013,1(2):7-10
随着灵活交流输电系统(flexible AC transmission system,FACTS)(即电力电子)设备的开发以及在高压及超高压输电系统的应用,电力电子元件和其他高新技术材料成本的下降以及近年来对智能电网的开发,已研发出大量如电力电子智能变压器、故障电流限制器、带储能功能的静态同步补偿器、动态电压恢复器及有源电力滤波器等智能配网设备。部分设备如静态同步补偿器、动态电压恢复器和有源电力滤波器已应用于配网系统,部分设备如电力电子智能变压器和故障电流限制器正处于研发的后期和试运行阶段。智能配网设备的广泛应用将为配电系统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实现、建设和快速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该文将主要探讨电力电子智能变压器的基本原理、最新的研发、应用及展望。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智能电网的起源及主流定义、智能配电网的特点以及微网的来源及现在的发展。通过综合分析,理清了智能电网、智能配电网与智能微网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介绍某县城配电网络现状。分析常规微机保护和配网自动化系统在完整配电网络中应用的不足,根据IEC61850标准体系实现针对整个配电网络的智能化功能,在防越级跳闸的智能网络保护、智能化的“看门狗”、带智能联切功能的快速网络重构、快速的智能保电控制、一体化的输配供运维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从智能微网到智能配电网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智能电网研究的目标,分析了智能微网向智能电网发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智能配网线路故障指示器装置的安全和稳定,研究其故障指示器的检测方法,并设计相关模块组合为测试系统,可对故障指示器进行简单高效的检测。本文详细论述了配网线路中故障指示器检测系统的实现方法,并给出了部分测试项的逻辑图。该检测系统可应用于入网检测、到货抽检、到货全检等检测工作。  相似文献   

11.
随着能源危机、环境危机的出现,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智能电网。微网技术作为智能电网的有力补充,是解决新能源并网发电的有效途径,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微网控制系统的研究作为微网研究的难点和重点,更是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着重介绍了微网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微网控制中心的基本功能,提出了一种微网控制中心的设计方案.并对该方案中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2.
智能电网很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大规模接入清洁能源分布式发电,因此,加快发展这项技术很有必要。首先通过介绍智能电网,引出了其关键技术之一的微网技术,然后简要分析了系统结构及其控制策略,并对各种控制方法进行了比较,着重对主流控制方法进行了讨论,包括主从控制、电流/功率均分控制以及频率/电压下垂控制。最后,总结对比了各种方案的优劣并提出展望,逆变器控制技术的研究对智能电网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智能电网发展迅速,作为其核心技术,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是实现坚强智能电网的基础。概述ICT在智能电网的运用现状。详述该研究中需要用到的理论知识,深入分析其理论来源,综合中间件、网络本体语言(web ontology language,OWL)模型及统一的电网标准,最后运用计算机网络和Java概念提出电网分布式智能节点的理论,并且在实验平台上模拟其演示结果。  相似文献   

14.
基于多智能体一致性算法的微电网分布式分层控制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含有分布式电源的微电网中,下垂控制会导致系统频率、电压偏离额定值,需要上层控制环节来消除偏差。然而分层控制中大多数控制策略都需要集中式的控制中心,对通信依赖度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文中结合微电网分层控制的基本框架,以实现每一层的分布式控制为目标,提出了基于多智能体一致性算法的分布式分层控制策略,以维持微电网系统频率和电压的稳定,以及实现有功、无功负荷在分布式电源间的灵活分配。文中提出的控制策略采用完全分布式的控制方法,在每一层控制中均不需要集中式的控制中心,适用于拓扑结构多变的微电网。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分布式发电技术与智能电网技术的协同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分布式发电有灵活性高、成本和损耗低、节能环保等优点,然而,分布式发电的并入给配电网系统的监控和管理带来了一系列技术难题,研究如何合理应用智能电网技术以保证分布式电源的无缝并网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概述了分布式发电技术和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概况,在此基础上将分布式发电的控制思想引入智能电网中,重点分析了二者结合应用的情况,并探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分绍了智能电网的特点及发展概况,针对智能电网内接入的各种分布式电源,分析其并网后对电网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充分说明了智能电网发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微电网在传统集中化交易模式下面临的决策耗时长、信任成本高和隐私安全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多智能体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multi-agent deep deterministic policy gradient, MADDPG)算法与智能合约的微电网去中心化市场交易体系。首先,对微电网市场中多智能体进行划分后设计了适用于各主体参与分布式交易的微电网去中心化交易机制,以保障市场主体利益。其次,为实现交易确认阶段微电网市场主体的交易策略优化,采用MADDPG算法对各主体追求利益最大的竞价模型进行求解。最后,通过算例仿真验证了MADDPG算法在智能合约下微电网市场主体交易策略优化过程中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18.
美国智能电网和分布式发电重点方向的调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美国能源部向国会提交的《智能电网系统报告》及其近年所有与智能电网相关的资助声明及投资,对美国智能电网发展的真正重点及近期目标,尤其是分布式发电在美国智能电网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较为全面细致的分析调研。基于所提出的领域分类和影响指标,对智能电网发展趋势及投资比重的研究结果显示美国智能电网在保证电力系统稳定和安全的前提下,主要投资用于解决与配电相关的一系列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9.
智能微网——未来智能配电网新的组织形式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智能电网和微网是本世纪新兴的2个概念.文中从智能电网与微网的关系出发,通过阐述中国式智能电网和微网的内涵,提出未来智能配电网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智能微网,并着重分析了智能微网在建设智能电网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