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查玉强 《海洋石油》2019,39(2):29-34
涠洲A油田为陆相复杂断块油田,开发层位流二段为薄互层油藏,砂体连通性复杂。为落实井间连通性,开展干扰试井研究,对干扰试井压力响应速度和砂体宽厚比分析,建立了流二段干扰试井压力响应经验公式,提出薄互层油藏小层连通性定量表征方法,认为油藏纵向上不连通,小层占比与干扰信号接收时间和井间压力系数差异的乘积呈幂函数关系。对该油田中块2井区5口生产井间连通性分析,明确了平面井点和纵向小层连通关系,指导了下步4口调整井部署和注采关系优化措施,能够提高区块采收率9.2%,为该类复杂断块油田薄互层油藏连通性分析提供了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2.
复杂断块油藏沉积环境变化快,储层的非均质强,砂体连通性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基于实际油藏砂体连通方式,归纳出表征砂体连通状况的3种概念模型,依据砂体垂向连通和侧向连通程度建立相应的地质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多个水驱单元理论模型,以累计产油量、注入量、地层压力和含油饱和度流线形态特征作为评价指标,分析得出对于砂体连通形式A和B,连通系数越大,日产油量和累计产油量越高,压力传播越快;对于砂体连通形式C,垂向渗透率大小对水驱开发效果影响较大,垂向渗透性较小时,不同连通系数下水驱开发效果差别越明显。因此,在不同连通程度下,油藏的水驱开发效果存在较大差异,该研究对复杂断块油藏后期剩余油挖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岔39断块剩余油分布及开采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岔河集油田是非常典型的复杂断块油田,岔39断块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力断块,经过二十余年的开发后,地下情况更加复杂、开发难度更大,为了提高油田开发效果,需对断块进行重新认识,查明剩余油分布规律,探讨调整挖潜方向。根据现阶段对油藏的认识,利用硼中子测井、动态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岔河集油田岔39断块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综合研究,指出剩余油分布主要集中在断层附近、井网不完善区以及河道砂体变差部位等,提出了调整注采井网、提高排液量等改善开发效果的措施。该研究对开发同类油藏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冀东油田属于典型的复杂断块油藏,整体采用注水开发方式。综合运用理论分析、矿场统计等方法,以油砂体钻遇连通方向概率法计算技术合理井距为基础,以复杂断块油藏加密井平均单井增加可采储量与井网密度关系计算经济极限井距为界限,确定了复杂断块注水开发油藏合理开发井距研究的新方法。实例应用表明,该方法可以确定高深南区注水开发的合理井距,提高了水驱储量控制程度和受效井比例,有效指导了注水开发井位的部署与实施。  相似文献   

5.
西非尼日尔三角洲的储层主要为浊积砂,圈闭类型主要为构造和地层复合圈闭,构造内断层发育,将地层分割成多个断块,在油田投入开发前对油藏评价最大的挑战是弄清储层的连通性、储层物性及油井产能。对西非深海某油田A井的DST测试资料和试井解释分析结果表明,该井油藏模型主要为线性复合模型,东部为水道边界,A井纵向储层连通的可能性很大。  相似文献   

6.
陈狄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2,26(2):52-53,57
以典型区块河100断块为例,建立了分流河道砂体断块油藏概念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对其井网、井距、开发技术政策等进行系统研究,总结得出分流河道砂体断块油藏注水高效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7.
刘丽 《岩性油气藏》2019,31(1):40-48
埕岛油田馆上段发育了多套河流相沉积砂体,砂体间的连通关系具有差异性,造成研究区注采不均衡。针对埕岛油田馆上段具有大斜度井多、井距大、砂体变化快、地震资料识别单砂体能力局限等特征,在井点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波动方程正演和地质统计学反演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判别,建立了埕岛油田5种河流相砂体配置模式,分别为纵向上的分离式、复合叠置式以及侧向上的分隔式、河岸接触式和切叠式。纵向上分离式河道内砂体连通性好,复合叠置式上下层砂体之间切叠,砂体不连通,注水不受效,产量递减快。侧向上分隔式砂体基本不连通,河岸接触式砂体连通性差,受效慢;切叠式的两期河道砂体部分叠加,切叠厚度大的砂体连通性好,注水受效快,切叠厚度小的2条单河道之间砂体连通性差。该成果为实现油田均衡注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海上油田开发成本高,探井、评价井及生产井数少,导致油田资料及油藏认识有限,而对于注水开发的油田,井间连通性的认识对于改善注水效果及提高采收率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针对这一难题及需求,以海上某油田注采井组为例,提出了井间连通性综合评价技术。利用砂体展布、储层物性、沉积相等地质研究分析静态连通性,根据油井泵吸入口压力及产液量随注水量波动的响应情况分析动态连通性,再结合示踪剂的测试结果,以及自主研发的油水井间连通性评价软件定量计算油水井间的连通系数,综合评价了油田注采井间连通性,为海上油田剩余油分布认识、注水效果改善及采收率的提高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经对苏德尔特油田试井资料的分析,证实了B16断块布达特群储层裂缝发育带的存在;且对B10断块布达特群储层的油藏特征、砂体规模及边界以及压裂效果做出了合理判断。实例分析表明试井资料在苏德尔特油田动态评价中的重要性,评价结果和地质、地震、测井技术相结合,能够提高油藏评价水平。改变了以往只依靠静态资料对油藏进行前期评价的局面,为探明储量提交、开发方案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渤海A油田开发中,对河道砂体连通性的可靠描述关乎注采井网的合理部署及采收率的提高。为此,针对A油田储层主要为点砂坝、天然堤和决口扇,砂体数量多,厚度小的特点,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技术和措施,包括测井资料信息统计、地层切片技术、多地震属性聚类分析技术等,对砂体的连通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技术很好地解释了油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即原先描述的独立砂体,在注采开发中却发现并不连通,其实是2个甚至是多个砂体叠置。根据重新描述的砂体连通性,调整了注水井,优化了注采井网。注采实例表明,上述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河流相沉积类型油田的砂体连通性描述问题,提高油田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11.
柳泉油田泉2 断块储层岩性为粉细砂岩,油层薄、产量低、出砂严重,油井无法正常投产。针对断块低温、强水敏、水平井防砂井段长等难点,开展了长水平段高压砾石充填先期防砂工艺研究,设计了连续充填工艺管柱,并配套完善了完井液体系、射孔方案及携砂液体系,将防砂、治砂、改造储层相结合,开展了4 口井的现场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该项技术在泉2 断块的成功应用,扭转了该薄层强水敏粉细砂岩油藏长期未能有效动用的被动局面,同时也为其他同类型油藏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12.
针对新场气田上沙溪庙组气藏气井压裂施工导致邻井连通逐渐增多的现象,综合分析地应力、压裂缝监测、井区压降变化、井间连通时间及气井间的方位关系等资料,得出压裂缝发育是压裂导致并间连通的主要原因.总结了气井压裂导致邻井出砂堵塞气井的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止井间压裂连通的3个措施:部署加密调整井时要充分考虑气藏的地应力方向和裂...  相似文献   

13.
W2断块属于低渗-特低渗油藏,储层物性差、孔隙结构复杂及较强的非均质性特征,同时受微裂缝的影响,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流体的渗流规律愈来愈复杂。为了更好地认识该油藏的水驱状况,进一步了解平面、纵向上储层非均质特征及剩余油分布情况,在该断块优选一口井开展微量物质井间示踪,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井组动静态参数的分布规律及特征,为改善注水开发效果提供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14.
八面台油田单井产能控制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计分析表明,八面台油田油井产能主要受断层、沉积微相和储层物性控制。对于构造油藏,位于断层上升盘的油井在投产初期要比位于下降盘上的油井产油量高、含水低、开发效果好。同时,高产井主要分布在距离断层50~100m的范围内,油井距离断层越远。获得高产井的概率越小,获得低产井、特低产井的概率就越大。岩性油藏的单井油气产能主要受沉积砂体控制,八面台油田部署在分流河道砂体上的油井开发效果最好,而位于三角洲前缘席状砂上的油井开发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5.
应用干扰试井资料确定文79北块合理注采井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南油田文79北块是一个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小断块油田,开采难度大。开发以来,对其井间连通性和平面上的非均质性不甚清楚,给注水开发带来一定困难,应用干扰试井技术成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验证了油水井的连通状况,认识了油层平面上的非均质性,为文79北块的油水井调整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储层三维电阻率成像监测技术在濮城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在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上亚段4-7砂层组开展的6口井的井地电位测量资料研究,就储层三维电阻率反演理论和方法、数据预处理、储层三维电阻率反演、剩余油饱和度计算等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认为,利用井地电位测量技术可以实现对区块某一区域的井间剩余油分布状况进行测量。通过用电阻率反演成像处理技术对野外实测井地电位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定量给出主要储层的反演电阻率分布和剩余油饱和度分布。该技术为评价区块井间剩余油分布状况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监测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郑411块超稠油试油试采工艺技术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411块沙三段地层疏松出砂、原油粘度高,属中深层超稠油,常规试油试采方法难以突破出油关,采用APR全通径氮气垫测试、地层与井筒复合防砂、水平井配合直井蒸汽吞吐、氮气泡沫封堵调剖和井筒加热举升稠油等配套工艺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中深层超稠油油藏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18.
在气田开发早期,如何准确有效地判断井间储层连通性一直是困扰开发工作者的技术难题,同时也是开发井有效部署的关键。本文在评价地质层位对比和地震横向预测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在靖边气田将压力系统分析用于井间储层连通性判断。在确保原始地层压力可靠的前提下,提出的“就近、局部、外延”压力系统分析判断井间储层连通性方法.经井间干扰试井和气井实际钻探结果检验是有效可靠的;同时也是非常简捷经济的。该方法在靖边气田开发井井部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实现靖边气田的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9.
CO2驱油是3次采油提高采收率的一项重要手段,其驱油前后油藏动态监测评价工作十分重要,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CO2驱油动态监测评价技术系列。苏北盆地溱潼凹陷CS油田Et组油藏开展了CO2混相驱先导试验工作,通过运用井间示踪、试井、吸水吸气剖面、产液剖面、剩余油饱和度及油气水性质等动态监测技术及相应监测技术的组合,满足了复杂断块低渗透油藏开展CO2混相驱试验方案的编制、试验参数的优化调整及效果评价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井间储层连通性认识是注水开发油田最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工作,而目前常用的油藏工程法、数值模拟法和地球化学法,对认识结论可靠性的影响因素较多,尤其对地质资料依赖性较大,且周期长成本高。由注水井、采油井和油水井井间储层组成了一个复杂的非线性注采系统,反映该系统某一侧面的油水井生产动态数据中,隐含着油水井井间储层连通性信息。利用油水井多变量生产动态数据,基于多变量相空间重构方法,可重构这一注采系统动力学特征,通过求取重构注采系统吸引子的关联维,就有可能提取出井间储层连通性信息。使用该方法工作量小,在WR油田应用效果好,得出结论与实际生产相符,且理论清晰算法简单,不需要复杂的数学模型和地质静态模型参数,并可以实现定量解释,为井间储层连通性认识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