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永区位于苏北盆地东台坳陷中部,其油藏类型复杂,具有多样性。以岩石物理研究为基础,利用叠前地震反演技术对研究区的储层及烃类进行预测。通过测井曲线校正与标准化,进行有效的地层对比,最大程度反映地层岩石的真实物理特征,确保地质认识的准确性。通过对不同岩石物理弹性参数进行岩性及流体的敏感性分析,确定密度为叠前地震反演的最佳参数。采用近似Zeoppritz方程求解地震参数的方法进行叠前密度反演,结合井震对比表明,叠前密度反演结果的横向及纵向分辨率较高,能较好地预测研究区的储层展布; 受储层复杂性的制约,叠前密度反演难以完全揭示油气在储层中的分布特征,仅能预测部分烃类储层的分布。 相似文献
3.
叠前弹性反演在Y研究区盐下碳酸盐岩气藏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常规叠后反演和传统的AVO技术很难有效预测Y研究区盐下碳酸盐岩气藏,因此,提出了利用叠前弹性参数反演预测该区气藏的思路。通过不同流体弹性参数的交会分析(该区岩性单一),筛选出对碳酸盐岩气层敏感的弹性参数——密度。利用叠前时间偏移的CRP道集数据、速度数据和井数据,通过叠前弹性反演得到了密度数据体。密度能够有效区分气层和水层,利用密度数据预测了气藏分布范围,共划分出5个气藏分布区。两口检验井和一口后钻井证实了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叠前弹性反演是该区碳酸盐岩气藏预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5.
页岩储层地应力地震预测法通常运用弹性参数计算水平应力差异比(DHSR),但是存在不足:一是预测方程中含有各向异性参数(裂缝柔度),不容易求取,造成地应力预测难度较大;二是预测方程中的杨氏模量、泊松比等参数是由间接反演求取的,精度较低,难以满足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的要求。为此,提出了基于裂缝密度反演的页岩储层地应力地震预测方法。建立了基于杨氏模量、泊松比和裂缝密度的纵波方位各向异性AVO方程直接反演弹性参数,推导了由泊松比和裂缝密度表示的DHSR公式。根据井数据进行页岩储层各向异性岩石物理建模,并开展叠前方位各向异性反演,利用反演的泊松比和裂缝密度估算DHSR,运用DHSR评价页岩储层的地应力特征。应用实例表明:DHSR越小,水力压裂会产生不同方向的正交复杂裂缝网,可以更好地改造储层的物性和渗流通道,储层改造体积越大,越利于储层压裂;DHSR越大,水力压裂会产生平行于水平最大主应力的非正交平面裂缝,形成孤立裂缝,不利于体积改造。同时,DHSR预测结果与现有的测井地应力计算、压裂监测及产量测试等结果的一致性很高,并且符合地质认识,说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叠前同时反演方法在流体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基于多角度道集和多尺度信息约束的叠前同时反演方法是利用多个角度的叠加数据体,将叠后波阻抗和叠前AVO属性整合到反演流程中,并将地震、测井、地质(包括构造倾角)等多尺度信息作为软约束条件参与反演的方法。应用迭代算法,同时反演出与岩性和含油气性相关的纵波阻抗、横波阻抗和密度等多种弹性参数,综合判别储层物性和含油气性,降低单纯利用纵波弹性阻抗反演的非唯一性,增强反演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综合利用颜色编码交会分析和三维可视化技术对众多叠前同时反演属性三维数据体在剖面和空间上进行解释,提高了对弹性反演属性的解释能力。将该反演方法和技术思路应用于新疆某油田M地区,优选Xu-White模型估算S波时差曲线,对4个不同角度的叠加数据体进行了叠前同时反演,使用AVO颜色编码交会分析技术预测了工区中砂岩和含油气性分布。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能有效识别储层和流体。 相似文献
7.
8.
9.
10.
储层速度和密度与孔隙度、泥质含量以及含水饱和度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油气储层速度和密度与储层参数的关系对地震资料解释以及储层参数预测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WX地区实际测井解释数据,就声波时差、密度与孔隙度、泥质含量以及含水饱和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用密度参数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线性回归方程,而用声波时差参数难以获得合理的回归方程。这说明密度与各储层参数之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而声波时差或速度与储层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要复杂得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