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活性碳是一种重要的吸附剂,它比较普遍地用于糖浆脱色。目前,国内许多食品厂都利用活性碳吸附。在吸附操作中,将液相或气相中含有的杂质、色素、臭味等舍弃物,吸附于固态吸附剂的表面上,以达到同糖类物质分离的目的。 多年来,我们牡丹江市国营第一食品厂淀粉糖化车间,糖浆脱色都采用非极性固体吸附剂——303型粉状活性碳。此种吸附剂的脱色力在95%以上,适用于糖浆脱色。但只能使用一次  相似文献   

2.
枇杷叶提取物脱色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芳  安广杰 《广西轻工业》2007,23(9):19-19,25
本文讨论了活性碳对枇杷叶提取物的脱色效果,通过实验得出了脱色的最佳条件:即活性碳的用量3g/100mL、脱色时间30min,脱色pH3.0和脱色温度70℃。  相似文献   

3.
《丝绸》1976,(10)
以过氧化氢作污水脱色的试验,是由于应用活性碳、臭氧脱色有困难,而在现有凝聚法设备的基础上,提高其脱色效果的一种尝试。过氧化氢脱色是氧化处理的一种,也可以看作凝聚法的改良。试验的染色污水是以直接及活性染料为主,因为这两类染料中活性较难脱色,直接虽较容易脱色,但为了  相似文献   

4.
昝凤生 《食品科学》1985,6(3):11-12
活性碳是一种重要的吸附剂,它比较普遍地用于糖浆脱色。目前,国内许多食品厂都利用活性碳吸附脱色。在水质净化、脱色,溶剂回收,色层分离和糖液精制等化工工艺之中。也广泛应用 ...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聚丙烯酰胺澄清法、活性碳吸附法和吸附树脂吸附法三种处理方法对废糖液的澄清脱色效果,结果表明,活性碳的处理效果最好,吸附树脂次之,聚丙烯酰胺效果最差。探讨了活性碳澄清脱色的工艺条件为活性碳用量6%,处理温度50℃,处理时间2h。并从实验得知,0.3‰的偏重亚硫酸钠可以抑制处理后的糖液加热返黄。  相似文献   

6.
原来味精脱色工艺是采用硫化碱和粉状活性碳间歇式除铁和脱色。工艺及设备比较落后,由于硫化碱和粉状活性碳与味液接触机会少,因而除铁和脱色效率低,并且除铁和脱色不彻底,造成味精的洁白度差。 自从采用122^#树脂和C-11颗粒炭除铁脱色以后改善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和个人卫生条件。对生产现代化指标控制的好,生产味精色泽洁白。脱色液及母液透光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味精外观质量也达到了较好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以染色废水的脱色及其循环利用研究为主要目的,使用以负载改性纳米TiO2的活性炭颗粒为填充电极的三维光电催化反应装置,对活性染料染色废水进行原位光电脱色处理,重点研究了活性碳用量、电压、pH值和无机盐对脱色反应的影响.将脱色后的染色废水回用于棉织物染色中,对染色织物的颜色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随着活性炭用量适中时,活性染料染色废水的脱色率达最好;pH为中性时对活性染料染色废水的脱色几乎无影响;氯化钠的添加则有利于脱色效果的改善;脱色后废水可以回用于织物的活性染料染色中.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1999年进出口油脂、油料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油脂》2000,25(1):67-68
油厂废水通过过滤,调整酸度,活性碳脱色,达到无色排放的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9.
以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工艺制备的萃取茶油为原料,对其进行脱色。选择了活性碳作为脱色剂,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得出萃取茶油脱色的优化工艺条件:脱色剂用量4%、脱色温度85℃以及脱色时间30min。  相似文献   

10.
使用自制的阳离子交换纤维,对阳离子染料模拟废水进行了静态、动态的吸附脱色实验,以及纤维吸附染料后的解吸、再生实验,并用工厂实际废水对阳离子交换纤维的吸附性能进行了检验。实验结果表明:只要阳离子交换纤维制作得法,则其吸附、脱色性能远优于一般活性碳,且易于再生利用。  相似文献   

11.
业界讯息     
《广西轻工业》2004,(5):3-5,9
1.糖用脱色活性碳的低温再生  据 ISJ,2 0 0 4 ,(5)报道 ,在’2 0 0 4制糖业技术年会上一篇论文介绍了一种称为 Carb Ox LT的低温新技术已被用在糖用废脱色活性碳的再生。 Car-b Ox LT即 Carbon Oxidation at Low temperatu-res,也可表示为 Car- box- Lite。该新工艺具有比现有多室反应工艺更低的温度 ,可减少再生废活性碳时的耗能量至每磅 1 0 0 0英热单位以下。此外 ,每次循环的补充量预计也将低于目前活性碳的工艺 ,设备投资费用将显著低于多室技术 ,因其采用低温操作及无耐火材料。在高温工艺中 ,高温反应工艺将吸着的有机质分…  相似文献   

12.
采用次氯酸钠、过氧化氢、活性碳和大孔树脂D113-Ⅲ、D201和D303对麒麟菜κ-卡拉胶进行脱色研究。比较κ-卡拉胶脱色率、多糖保留率和凝胶强度。结果表明,次氯酸钠和过氧化氢脱色后,多糖保留率和凝胶强度较低;大孔树脂D201和D113-Ⅲ多糖脱色率很低;活性炭脱色效果较好,但脱色后多糖溶液中残留的活性炭难以清除,对多糖品质有一定影响;大孔树脂D303的脱色效果较好,脱色率达到90.73%,多糖保留率85.76%,凝胶强度1103.7g/cm2。  相似文献   

13.
何余堂  宫照杰 《食品科学》2009,30(18):50-53
以玉米花丝为原料分离活性多糖,并对多糖的脱色方法进行研究。分别采用活性碳、次氯酸钠、过氧化氢和大孔阴离子交换树脂D315 对玉米花丝多糖进行脱色,通过对多糖脱色率、保留率及抑菌性的比较发现,四种方法对花丝多糖均有脱色效果。次氯酸钠和双氧水脱色后多糖保留率较低,抑菌性较差。活性炭的脱色率为87.9%,多糖保留率为81.5%。树脂D315 的脱色率为83.4%,多糖保留率为76.6%。活性炭和树脂脱色法明显优于次氯酸钠和过氧化氢脱色法,但活性炭脱色后多糖溶液中残留的活性炭难以清除,对多糖品质有一定影响;树脂脱色是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玉米芯生产低聚木糖的脱色工艺。采用由木聚糖酶和纤维素酶组成的复合酶对玉米芯进行水解生产低聚木糖,通过活性炭对低聚木糖提取液脱色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低聚木糖活性炭脱色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为40℃,脱色时间30 min,活性碳添加量20%,可溶性总糖含量11 mg/m L。产品脱色率可达68.93%,还原糖损失率为34.75%,脱色后的低聚木糖溶液经乙醇沉淀后制备低聚木糖,得率为11.58%。  相似文献   

15.
为了获得高质量的目标产品,脱色是制糖过程中的重要工序。使用吸附剂去除有色物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吸附剂的选择是实现脱色的关键。文章旨在综述制糖脱色过程中使用吸附剂的研究进展,并对制糖脱色吸附剂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研究比色法测定菊粉含量的方法,并采用正交设计优选了从新鲜菊苣根中热水浸提菊粉的提取工艺条件和脱蛋白以及脱色的最佳条件。实验结果表明,菊粉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浸泡时间40 min,加热浸提温度为100℃,加热浸提时间40 min,菊粉的提取率达14.74%;脱蛋白时菊液与活性炭的最佳比例为1∶1.5;提取液最佳脱色工艺条件为:脱色温度70℃,脱色时间50 min,活性碳用量为30 g/L,脱色率为74.36%。  相似文献   

17.
卑圣金  徐园园  蔡再生 《印染》2008,34(6):27-30
采用以负载改性纳米TiO2的活性炭颗粒为填充电极的三维光电催化反应装置,对活性染料染色废水进行光电脱色处理.研究了活性碳用量、电压、pH值和无机盐对脱色反应的影响.将脱色后的染色废水回用于棉织物染色,对染色织物的颜色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脱色后废水可以回用于织物的活性染料染色;在活性炭用量适中时,染色废水的脱色率达最高;pH值为中性时,对染色废水的脱色几乎无影响;添加氯化钠有利于脱色效果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脱色操作在食用油精炼过程中目的在于去除色素、微量皂粒和其它的杂质,它通过脱色白土、有时加入活性碳进行吸附作用,这一工艺至今不能被其它的技术所代替。 虽然去除游离脂肪酸的工艺技术可选择物理精炼或化学中和,但脱色工艺是没有其他选择的。理论上的反向渗透法仍然处于研究阶段,对此的商业上的介绍是不可靠的。因此,现今的目的在于依据经济上和能量保存以及质量等项因素来改进脱色操作,使之达到第一流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根霉固体发酵产生的粗纤溶酶液中含有许多的色素物质,这些色素物质在酶的分离提纯中会污染色谱分离填料,严重影响填料的分离度和使用寿命,选择D301和D296离子交换树脂、活性碳和高岭土作为脱色介质,对粗纤溶酶液进行脱色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树脂的反离子采用Cl^-型时,D301和D296离子交换树脂可以用于粗纤溶酶液的脱色,脱色过程对目标纤溶酶还有一定的提纯作用。  相似文献   

20.
凹凸棒石在大豆油脱色过程中吸附行为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文在475nm下测定了不同吸附剂对油中色素类物质的吸附情况。通过分析所得的热力学参数,比较了活性碳C1和三种具有不同孔径分布的活性凹凸棒石(C2、C3、C4)四种吸附剂对油脂脱色过程中色素类物质的脱除效果。从理论上探索了凹凸棒石这种新型吸附剂在油脂脱色过程中对油中色素类物质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活化的凹凸棒石比活性碳具有更强的去除油中色素类物质的能力。同时通过对四种吸附剂的比表面积及孔隙分布数据的分析比较,说明了吸附剂的的比表面积不能决定吸附剂的吸附效果,吸附剂和吸附质的极性越相近,吸附剂的孔径分布和吸附质的截面大小越相似,越有利于吸附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