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态对等原则是奈达翻译理论中的一个经典。虽然已臻于完美,但当将其运用于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时常常会陷入一种两难的局面,那就是在读者的反应与文化的传递中无法抉择。文章试从文化意象缺失和歪曲的角度对动态对等原则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进行尝试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翻译不仅是一个语言转换过程,更是一种文化传递过程,文化的普遍性和民族规约性决定了文化意象的共性和特性,文化意象在翻译中有不同的生成方式:归化、异化、描写翻译、减译法和功能翻译等.  相似文献   

3.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在诗歌创作中,意象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诗人往往通过生动的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赋予浓缩的意象深层的文化涵义,因此,意象的翻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门理论,本文运用接受美学探析诗歌翻译中的意象翻译,同时赏析了许渊冲先生英译的《满江红》以及他在处理意象时的技巧。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话语信息的结构模式、文学翻译中文化意向的失落和歪曲等,从文化意象、语言风格等角度阐述了文学翻译的艰辛,说明文学作品的可译性不是无限的。  相似文献   

5.
根据Fauconnier概念整合理论,揭示翻译主体如何在文学作品译文形成过程中发挥创造性叛逆。译者需整合原文空间信息和翻译主体空间信息,最大程度再现原文文本。文章以Howard Goldblatt(葛浩文)翻译的萧红《呼兰河传》为例,应用概念整合图示,从东北民谣、方言和文化意象三方面揭示英汉语言和文化在转化过程中出现的碰撞、融合等,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提供认知理据和阐释基础。  相似文献   

6.
翻译不仅是一个语言转换过程,更是一种文化传递过程,文化的普遍性和民族规约性决定了文化意象的共性和特性,文化意象在翻译中有不同的生成方式:归化、异化、描写翻译、减译法和功能翻译等。  相似文献   

7.
美国超验主义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自1949年被徐迟首先译介到我国以来,已有十几个译本。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由于时代背景、历史文化等原因,《瓦尔登湖》时而被密切关注,时而被排斥到时代文化的边缘。翻译文学在整个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决定了不同时代的译者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文学翻译是一种高级的翻译活动,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其效果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至少使译作与原作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才行。但是细观一些文学翻译作品,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其中原因之一便是缺乏明澈灵动的译笔,而随意翻阅总可以看出若干败笔。以此就文化意象的互文性翻译,进行一些初浅的分析与探讨,以期能够提高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汉语动物词语中动物意象的翻译,涉及到文化意象的传递问题。探讨动物意象的3种翻译方法:保留动物意象、改换动物意象、省略动物意象。指出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或误解的前提下,原文鲜活生动的动物意象应该照直翻译。但如照直移入译文中去后会产生文化阻断,引起译文读者的误解,甚至会歪曲原意时,只能根据具体情况或改变原文中的动物意象,或省掉原文中的动物意象,以保持原作思想内容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0.
梭罗的《瓦尔登湖》因其语言优美、思想深邃而著名,书中众多的文化意象承载了丰富的民族智慧和历史文化内涵。徐迟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考虑到源语文化意象的异质色彩,还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接受,适时择取"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将源语中的文化意象恰当地传递到目的语文本中,使读者能够从中获得一定的文化信息和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