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经历了数次大的变革,从最初的程序设计教学,到信息技术工具论,再到今天以信息素养为核心,大致每十年就会有一次大的变革。那么,当我们迈入2011年的时候,反思自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开创的信息技术课程,我们是否应该有一些变的思维呢?因为,只有“变”才能够保持信息技术课程的生机与活力。上期专题我们就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现状的反思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探讨。本期,我们将专门探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应变之道。  相似文献   

2.
齐春丽 《中外电器》2010,(13):27-28
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呢?人们很早就提出把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也明确地将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课程目标。但是,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实践的反思,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到底是信息素养还是信息技术素养存在着很大的争论。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3.
吴凝 《中外电器》2011,(11):36-38
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核心目标是提升信息素养,课程理念是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学习者。但放眼看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教学内容从软件操作进化到信息活动,理念趋向基于信息主题开展活动,为操作而操作,为主题而主题,在信息活动需求下技术弱化、重复的情况越演越烈。  相似文献   

4.
董方田 《中外电器》2010,(13):25-26
20世纪90年代信息素养理论引入我国,迅速成为指导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经典理论。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更是明确地把提高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但是,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逐渐发展,一些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对此有了一些自己的不同看法。有一些学者提出要将信息技术素养替代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那么,信息技术素养概念到底有何内涵呢?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到底应该采取哪种说法作为核心价值呢?本次解码特别约了两篇稿子,系统地介绍了信息技术素养的概念与内涵,并且对信息技术课程核心价值的界定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黄滨 《中外电器》2012,(9):45-47
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遇到问题时总是习惯于依赖教师或请教他人。为了改变学生这种被动学习的状态,笔者把"教会学生学习"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教学中采取"想学、  相似文献   

6.
徐海鹰 《中外电器》2011,(13):166-166
信息技术的引入,使语文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师生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式等都发生了改变。因此,我们有必要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使之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7.
信息时代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并能够在教学中恰当、熟练地应用信息技术。而且,信息技术已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 教师必须具备与自己专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结构,这个知识结构包括:一般的教育专业知识、与教材有关的专业性知识、教学推理能力和信息资源设计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8.
应香微 《中外电器》2012,(5):104-105
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只有被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的人所掌握,才能发挥积极的社会功能,因此,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必须与人文精神培养并驾齐驱。本文简述了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发展史以及科学家的介绶教师的言传身教、任务型教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等途径挖掘和宣传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当今社会已经迈入了信息化的进程,它实现了将生产生活和信息技术有机的结合,想要在社会中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在新课标的体系下是必修课并且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及重视,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获得较好的效果、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学校需要重视的问题,本文针对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有效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陈进 《中外电器》2014,(24):158-15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迈入了信息时代的世纪,信息化是这个时代发展的主流。在这种情况下就对人们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对于初中生来说,计算机也成为他们必须要学习的一门课程,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也将成为他们的一项信息技术与必备的技能,这是新时代教育对于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信息技术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将任务驱动法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以促进学生信息素养提高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1.
王静  钟柏昌 《中外电器》2010,(19):16-18
2000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是计算机教育转变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并由此奠定了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在这十年中,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这其中离不开广大信息技术教师的辛勤工作。十年,对于整个历史长河来说不过是白驹过隙,而对于年轻的信息技术学科和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重要十年。人们常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信息技术教师在专业发展道路上披荆斩棘积累的成功经验令人惊叹!  相似文献   

12.
王启君 《中外电器》2014,(17):140-140
信息素养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信息技术课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是培养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沿阵地。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培养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践。  相似文献   

13.
从计算机与教学联姻开始,广大教育工作者就一直在探索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最佳途径,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与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本质的区别,它是基本理念的飞跃,其最根本的出发点在于变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方向发展。在整合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让学生最大限度在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让学生从小树立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强大的认知工具的意识,同时也更加关注信息技术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凡 《家电科技》2005,(8):26-26
目前有制冷同行碰到我问起:“为什么一台中型全封闭的空调设备经拆修后,它的使用寿命比原来短得多。再把机器打开,其中的污染物也特多,且摸上去是粘乎乎的.越修越难弄了?”  相似文献   

15.
和谐是一种美,课堂教学需要和谐。和谐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营造的,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动力,这也是我们教育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对此感触颇深。  相似文献   

16.
华万锋 《中外电器》2010,(2):78-78,95
●背景分析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整体目标,是由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读写和口语交际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和其他学科的有机沟通、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这四方面紧密结合而成的。”为了更有效地达成这一目标,我在组织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时,往往以积极促成与信息技术“联姻”的方式来实现。但在实践一年半以来,却发现这条路越走越窄,甚至出现了信息技术和语文学习分离成“两张皮”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7.
新学期来临,您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域外采风也踏上了新的旅程。乘着春日的暖风,踩着轻快的节拍,我们开始周游世界的“观花”之旅。本期我们将先初步感受美国、英国、日本这几个国家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现状,而以后的目的地有国外教师的培训,有国外针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有国外的先进信息技术教育理念,有国外前沿的信息技术,有国外校园信息化建设。希望每一次您都能加入每一个目的地的探索,感受这趟奇妙且充实的旅程。有您的参与,我们会快乐且幸福;有您的思考,旅途将会变得更精彩。  相似文献   

18.
《家用电器》2005,(10):12-13
当今的数码领域,更新、变化的速度之快真能够用“日行千里,月变千种”来形容了!同时,各大厂商的竞争程度也是可想而知的,谁掌握了技术变化的最前沿,谁就拥有了市场,拥有了继续掌握变化的资本,其实,把其中的奥秘从更高的一个层次来说。“变”本身就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解决之道,因为这种始终的“变”,恒定的“变”,已经是“不变”的最好诠释了。  相似文献   

19.
李秀敏 《中外电器》2011,(21):96-97
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没有兴趣,学生的主动参与将很勉强。兴趣的提高离不开生动形象的经验素材。而信息技术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体,把静态、枯燥、难以理解的材料融于图像画面中,产生极富动感的动态画面,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极大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为其积极、主动学好化学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以前,我们曾经讨论过由于技术与素养的关系摇摆不定,而造成学生学习动机缺乏、动力不足的问题。近来,有不少教师又从其他角度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法。比如,从教学方法理论角度挖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就是其中之一。由此,也使我们有了更多的发现和更深的理解。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并且也是一门很前沿、很时髦的课程,它对学生原本很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