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浊度水预处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流域汛期水的浊度高,预处理难度大,采用回收部分生产废水,利用其浊度低的特点,稀释高浊度水,同时利用高浊度水中泥沙颗粒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的特点,降低废水中有害物质,使水质水量满足生产工艺需要,同时提高了预处理设施的产水效率。  相似文献   

2.
陶瓷膜在高浊度给水处理中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应对给水厂可能存在的高浊度水源风险,研究了陶瓷膜通量的变化规律,以及陶瓷膜过滤对原水浊度、颗粒数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膜通量基本随膜孔径增大呈上升趋势,过滤初期膜通量下降很快,运行10 min后逐渐稳定。当水源浊度为12 NTU时,4种孔径的膜通量较大,约为500~600L.m-.2h-1;当水源浊度升高为50~500NTU时,4种孔径的膜通量会变小,约为300~400 L.m-.2h-1。陶瓷膜的出水浊度随膜孔径的增大变化不明显,当水源浊度为12~500 NTU时,4种孔径陶瓷膜的出水浊度相近,约为0.1 NTU。>2μm的膜出水颗粒以2~5μm为主,约占总颗粒数的80%。当水源浊度为500 NTU时,5、10 nm孔径膜出水颗粒数变化不大,>2μm颗粒数约为30~80 CNT.mL-1,50、100 nm孔径膜出水>2μm颗粒数分别为215、346 CNT.mL-1。  相似文献   

3.
夏季西北地区暴雨过后附近高浊度山洪水流入黄河,导致黄河水受到轻微污染呈现微污染水质特性。为了进一步提高水中有机物、氨氮、浊度、UV_(254)的去除率,采用响应面软件中的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方法,考察了混凝剂投加量、搅拌时间、pH等各因素交互作用对混凝沉淀法去除水中浊度、高锰酸盐指数、氨氮、UV_(254)污染物的影响。研究建立了相关的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以浊度、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及UV_(254)去除率作为响应值,确定出最佳的混凝沉降反应参数。  相似文献   

4.
班云霄  杨庆  丁昀 《净水技术》2007,26(2):10-12
水旋澄清池中低温低浊及高浊度黄河水难以处理,主要是出水浊度难以满足要求。文章从动力学角度,通过对池中絮凝颗粒的受力分析,得出和浊度处理相关的公式,从而得出其难以处理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粉末活性炭处理微污染水库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玉华  李妍  傅金祥 《辽宁化工》2011,40(1):39-41,45
采用投加粉末活性碳方法处理白石水库微污染水。静态试验采用接触混凝、静沉,现场动态试验采用接触混凝、沉淀、过滤工艺。试验结果表明,投加粉末活性碳、聚合氯化铝和聚丙烯酰胺,可有效降低CODMn浊度和色度。粉末活性炭投量、接触时间及粒度,对净水效果均有显著影响。相关最佳工艺条件为:活性炭投量20mg/L,接触时间30min,粒度0.074~0.147mm。  相似文献   

6.
通过在哈尔滨绍和水厂的现场模型试验及该厂运行监测数据的研究,证明在出水CODMn的质量浓度不超过3mg/L的条件下,常规给水工艺能去除原水中约60%~70%的CODMn,认为强化常规工艺是不容忽视的除污染途径之一。通过烧杯试验就除污染的最佳混凝剂和混凝条件做了进一步探讨,提出应兼顾除浊与除污染的需要,合理选择混凝剂和混凝条件。在生产实践中,应充分利用常规工艺的除污染效能,从而以最经济、简捷的方式解决饮用水除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7.
混凝浑液面沉速与混凝剂投加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黄河高浊度水混凝沉淀浑液面沉速与自然沉速之间的相关性,经过对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提出了混凝过程中浑液面沉速与自然沉速、含沙量、PAM投加量之间的经验公式。运用该经验公式得出的浑液面沉速计算值与实测相对误差在0.43%~12.27%之间。  相似文献   

8.
微污染水处理新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涛 《贵州化工》2005,30(5):25-29
主要介绍对微污染水处理的几种新方法,如:纳米二氧化钛(TiO2)光催化技术、二氧化氯氧化消毒处理技术、臭氧氧化消毒处理技术以及反渗透水处理技术,并将这几种深度水处理方法进行比较,客观地提出其优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9.
臭氧活性炭联合工艺去除微污染水中有机物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采用臭氧活性炭联合工艺(O3+BAC)对以长江为水源的某水厂砂滤水进行深度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对水中有机物有稳定的去除效果,在臭氧投加量为1mg/L,活性炭空床接触时间为8.6min时,对CODMn,UV254,DOC,THMEP(三氯甲烷生成势)和AOC(可同化有机碳)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2%,40%,22%,19%,7%。在DOC较低的情况下,三氯甲烷生成势与UV254有较好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聚合氯化铝铁混凝处理兰州夏季超高浊度黄河水,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混凝剂投加量、沉淀比表面负荷及沉淀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并以响应面法对这些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浊度去除率、CODMn去除率的影响次序:混凝剂投加量>沉淀比表面负荷>沉淀时间;最佳混凝条件:混凝剂投加量640 mg/L,沉淀比表面负荷0.08 m^3/m^2,沉淀时间32 min。在最佳条件下,浊度和CODM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8.62%、98.14%,与模型预测值相对偏差分别为0.5%、0.86%。  相似文献   

11.
黄河高藻污染原水的强化混凝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聚合铁 聚合氯化铝FL45C除藻剂粉末活性炭组合强化混凝工艺,处理黄河高藻高有机污染源水,在保证了原有主体构筑物设施不变的基础上,通过强化混凝工艺的改进.达到了较好的除藻、除有机物的效果。最高曾处理过色度为45度、藻类高达1700万个/L的严重污染水体,实现了生产性试验的成功。  相似文献   

12.
大梯度磁滤法处理微污染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受污染的湖水作为原水,采用大梯度磁滤取代传统的砂滤,对水中浊度、色度、藻类、有机物以及细菌、大肠杆菌等的去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梯度磁滤法对水中细菌、藻类和有机物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在磁通密度为0.13T情况下藻类的去除率为96%,有机物去除率近60%,细菌去除率可达98%,大肠杆菌去除率可达96%,其它指标满足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13.
受微污染湘江原水强化水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强化混凝工艺、强化混凝与活性炭联用工艺对湘江微污染原水及低温低浊原水进行中试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处理受微污染湘江原水,聚合氯化铝混凝效果最佳;处理湘江低温低浊原水时,聚合硫酸铁效果最佳:高产酸钾与粉末活性炭联用助凝,能有效地去除有机物;强化混凝与活性炭联用处理工艺能有效地去除湘江原水;有机物以及消毒副产物前体,还能增加活性炭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生物过滤在微污染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生物过滤作为微污染水处理的末级处理工艺 ,使有机污染物和浊度的去除在同一滤层内实现 ,是一种经济、有效的生物处理方法。本文分析讨论了生物过滤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形式和影响因素并展望了今后主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王强  王燕  刘慧  蒋文强 《辽宁化工》2011,40(7):671-673,676
阐述了2种活性炭处理微污染水技术,通过高锰酸钾预氧化过程,活性炭过滤过程和次氯酸钠氯化消毒这一连续过程,测定这3个阶段的水样的浊度,UV254,COD,观测这些指标在不同阶段随高锰酸钾浓度的变化情况,并通过最终的处理效果对照情况,寻求最适高锰酸钾浓度;同时通过对比上述2种处理技术的处理效果,确定出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6.
矿井水混凝处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前矿井水综合处理利用率低、处理成本高,主要是由于所用混凝剂以及投加量不合理。针对这一现实以及阜新矿区严重缺水状况,进行了矿井水资源化的混凝试验研究,认为聚合氯化铝(PAC)和聚丙烯酰胺(PAM)配合投加时混凝效果最佳,最佳投药量分别为5mg/L、0.2mg/L。最佳混凝pH值为7。  相似文献   

17.
某工厂在螳螂川江边原设计的给水处理站产水能力不能达到设计要求。为满足工厂的二期用水需求,决定对一次给水站进行改造。通过现场踏勘及数据分析,考虑水体中藻类对水质的影响,水站处理的主体工艺由原来的斜管沉淀改为气浮工艺。气浮工艺针对藻类密度小、比重轻的特性,能有效的去除藻类,从而保证后期无阀滤池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8.
预氯化与强化混凝相结合用于给水处理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氯化时间、有效氯投加量等因素对次氯酸钠氯化效果的影响,以及氯化与混凝的先后顺序对CODMn及UV254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本试验原水,有效氯投加量为4mg/L,经过30min氯化后,CODMn去除率达20%左右,再经过强化混凝后,CODMn去除率可达50%左右。先氯化后混凝对于CODMn的去除效果总体要优于先混凝后氯化。在低投氯量时,先混凝后氯化对于UV254的去除效果优于先氯化后混凝,但随着投氯量的增加二者的处理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9.
微污染水处理技术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当今饮用水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分析了国内外微污染水处理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论述了微污染源水处理的两类主要方法—源水深度处理和源水生物化学预处理技术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