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徐谷仓 《印染》1995,21(12):33-36
2.新合纤的染色加工 新合纤织物的染色比普通合纤织物的染色难度要大得多。由于纤维本身的特大表面积和织物常采用不同性质纤维络合丝,其纤维的热收缩性能、断面形态、表面粗糙度及纤度均不相同,因而其染色速度、上染性能、染色均匀性、染色牢度、染色重演性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具体有以下几点: (1)新合纤的构造不同、纤度不同,其染色速度差别很大。纤度越细,表面积越大,染色速度越快(比普通合纤要快4倍)见下图。  相似文献   

2.
新合纤是日本开发的新技术合成纤维及织物,原料主要为聚酯,多由细胞纤维制成。本文分细旦纤维及新合纤两大部分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3.
1991年末,日本化学纤维协会发表了题为“二十一世纪合纤产业的展望”一文,按贯例,合纤业界的骨干企业集团也写出了“创造性地发展企业”的展望文章.其副标题为“一根纱变幻出无穷世界”用来形容未来的合纤产业,展望在预示二十一世纪的日本合纤产业将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的同时,就实现整个产业界与地球环境,世界各国所在地区的共同生存,应建立怎样的一种技术、销售体系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4.
国外新合纤发展动态(续)梁锋(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所)2新合纤发展状况上面提到的细旦纤维的生产方法,它是新合纤生产基础之一。日本开发新合纤的公司很多,由于篇幅有限。难以全面加以介绍,现仅选出尤尼吉克公司和可乐丽公司开发的新台纤分别作一介绍,以供了解日本...  相似文献   

5.
聚酯纤维性能优良,如:强度高,耐久性好,洗可穿,耐折皱。后经日本等国不断向仿丝型纤维迈进,在进行了许多改性之后,现已处于新合纤时代。使用新合纤这个名词,特别是对于聚酯纤维,已经四年了。所说的“新”是指新的价值或新的地位,而基本材料大致上与以前相同。日本人已认识到,现在的聚酯产品已可与天然纤维(如:蚕丝)比较。新合纤是把许多不同基本技术结合在一起生产的,即:常规技术和现代高技术。本文是评述已开发和使用的聚酯纤维以及织物美感性改性历史和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6.
燕飞  王府梅 《丝绸》1999,(11):50-50
90年代中后期,新合纤技术又有了新的突破,新产品不断涌现,人们所熟悉的以新丝绸、新精梳毛织物、桃皮绒、干爽手感织物为代表的新合纤已成为传统意义上的新合纤,而新一代新合纤则追求“新风格”和“功能性”,产品兼具天然纤维的长处和合成纤维独有的功能性,它标志着新合纤开始从仿天然纤维跨越到超越天然纤维的阶段。1 新风格的新合纤1-1 自伸长丝传统新合纤采用异收缩纤维混纤,加热后两种纤维共同收缩,尽管两种纤维间的收缩率存在差异,但两种丝的长度差别仍不是很大。而新型纱线皮层采用细旦自伸长丝,芯层采用粗旦高收…  相似文献   

7.
《纺织导报》2002,(3):19-20,22
日本的合纤产品开发工作正转向基础领域,除了纤维阶段的开发以外,结合织造和染整技术的综合开发越来越显得不可或缺。尖端产品是生产和开发的主流,大路常规产品的生产已转向海外。文章介绍了2001年及2002年日本开发的部分合纤新产品。  相似文献   

8.
说明了日本新合纤(新聚酯)的发展阶段,介绍了国外(日本西欧和美国)新合纤的市场情况,指出了日本在新合纤领域目前处于世界最先进水平。概括了新合纤制造加工技术及1990~1992年间日本各合成纤维厂商推出的新合纤产品。最后指出了新合纤存在的某些缺点。  相似文献   

9.
<正>新合纤近来的发展 日本纺织机械会社于1995年3月底在shiqa省一个湖边宾馆举办了首期春季研讨会。在研讨会上,帝人公司的M.Hirota介绍,新合纤不仅迎合个性化服装潮流一直成为妇女纺织用品的首选,而且新合纤市场正在由妇女用向休闲型纺织品转变。 Hirota列出了1993年后日本新合纤的发展情况(表1)。 表1 日本1994年和1995年新合纤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0.
纤维材料     
1 引言日本进入 2 0 0 0年后 ,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知识集约型高附加值产品出口 ,日常用品进口 ,或者在人工费低的当地进行生产等 ,经济社会显著变化。至于纤维制品也不例外 ,日本的纤维产业必须与对手交战。从 40年前日本纤维产业兴盛的时代到现在 ,变化很大。世界纤维产量的发展如图 1所示。纤维的总产量 ,1 960年为 1 491万t,2 0 0 0年约 60 4 4万t,大大增加。具体来看 ,人造纤维、醋酯纤维及合纤合计的化纤约从 330万t增加到 9倍 ,约为 2 877万t,天然纤维约从 1 1 60万t增至 2 1 0 8万t,约增加 1倍。图 2所示为世界天然纤维的产量变图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