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用乳液聚合合成的较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高相对分子质量支化聚苯乙烯(BPS)改性聚碳酸酯(PC),与线型聚苯乙烯(LPS)改性PC进行对比。研究了共混物的流变性能、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结果表明,BPS的加入可显著降低基体PC的熔体黏度,改善PC加工流动性,且在保持PC优良热性能的同时,明显提高PC的断裂伸长率、拉伸强度、弯曲强度等力学性能;而在相同质量分数的情况下,PC/LPS共混体系的黏度远大于PC/BPS共混体系的黏度,部分力学性能和热性能较PC基本保持不变,断裂伸长率则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
采用烯烃配位共聚合的方法制备了支链末端带羟基的功能化聚乙烯大分子引发剂,然后采用缩水甘油开环聚合的方法合成了线性-超支化接枝共聚物(LHGCs),并对聚合物末端进行功能化,获得末端为苯酯基的线性-超支化接枝共聚物(LHGCs-Bz)。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分析表征了所合成聚合物的结构。采用TGA、DSC对聚合物热性能进行研究,表明接枝聚合物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XRD测试表明端基和超支化支链对线性聚乙烯链的结晶性能有一定影响。通过将LHGCs-Bz作为增容剂加入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聚己内酯(LLDPE/PCL)共混体系,证明了LHGCs-Bz这种同时拥有非极性聚乙烯主链和极性超支化聚醚支链的聚合物有一定的增容性,共混体系的相尺寸随增容剂的加入而减小,并且与极性/非极性的嵌段比例有关。  相似文献   

3.
以α-溴代异丁酸叔丁酯(t-BBiB)为引发剂,二乙烯苯(DVB)为支化单体,经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合成支化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用核磁共振(~1H-NMR)、凝胶渗透色谱-多角激光散射(GPC-MALLS)和黏度测试方法对聚合反应过程和聚合物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反应初期生成带有悬垂双键的初级链,在单体转化率达到40%后悬垂双键参加反应生成支化聚合物;随着单体转化率的提高,支化结构更为完善,聚合产物Zimm支化因子变小;同一聚合物样品中,分子质量较高的组分具有相对较高的支化程度,表现出相对更小的Zimm支化因子。  相似文献   

4.
通过乳液聚合,以链转移剂单体为支化单体,合成支化聚苯乙烯(BPS),并以其作为流变改性剂;作为参比,同时合成了相近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的线型聚苯乙烯(LPS)与ABS共混,研究不同结构聚苯乙烯对ABS的改性效果。考察了ABS/PS共混体系的流变性能、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结果表明,在ABS中加入质量分数为1%的相对较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高相对分子质量BPS,即可有效降低基体的剪切黏度,改善其流动性,同时可以保持基体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而在加入相同质量分数LPS的情况下,基材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虽然也可以得到保持,但共混物的流动性不但没有得到改善,黏度反而有小幅度上升。  相似文献   

5.
利用马来酸酐和丁基缩水甘油醚对超支化聚合物端基改性,得到以羧基和羟基为末端的超支化聚合物,其中和成盐后即得水性超支化聚合物(WHPs),通过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1H-NMR)对初始聚合物和改性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然后将WHPs应用于水性环氧涂料中,以差示扫描量热法对体系的固化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其固化动力学,并且研究了不同含量WHPs对体系固化涂层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固化体系的表观活化能较低,固化反应容易进行,该WHPs的加入促进了体系固化反应,能够较好地改善涂膜的力学性能。当WHPs的加入量为10%时,涂层的综合力学性能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6.
采用改良的热诱导聚合技术,在聚偏氟乙烯(PVDF)微滤分离膜表面接枝具有离子交换性能的羧酸基团.采用热重(TG)、差示扫描量热(DSC)、X衍射(XRD)、红外光谱(IR)、环境扫描电镜(ESEM)和X衍射光电子能谱(XPS)对改性PVDF微滤分离膜(PAA-PVDF分离膜)进行表征,研究了改性PVDF分离膜对Cu2 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热诱导聚合技术在PVDF分离膜表面成功接枝了羧酸基团,PAA-PVDF分离膜对Cu2 的去除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7.
介绍一种由线性聚乙烯(PE)嵌段和超支化聚缩水甘油醚(hbPG)嵌段组成的"线性-超支化"两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和性能表征。通过烯烃配位聚合方法制备出仅在主链末端带有一个羟基的线性聚乙烯(PE-OH),以此作为大分子引发剂引发缩水甘油开环多支化聚合,得到羟基末端嵌段共聚物(PE-b-hbPG-OH)。为便于表征,将共聚物超支化部分末端羟基酰化改性(PE-b-hbPG-Bz),改善嵌段共聚物的溶解性。凝胶渗透色谱GPC测试结果显示单峰且无拖尾,表明所得聚合物的结构均一;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NMR测试结果共同证实嵌段共聚物的结构;热重分析TGA结果可确定2个嵌段的质量比;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试结果则表明超支化部分对线性聚乙烯部分的熔融、结晶性质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8.
碳微球(CMSs)是非常重要的碳功能材料之一,具有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物化性能,是材料科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用正硅酸乙酯作为前驱体对碳微球进行表面改性,利用改性后CMSs表面的羟基官能团与硅烷偶联剂KH-570进行反应,制备硅烷化修饰的CMSs,以期进一步合成温敏性聚合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和热重分析仪对样品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硅烷化后的CMSs表面已接枝上双键,为CMSs的进一步功能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改性凹凸棒石的掺入对不饱和聚酯热性能的影响,采用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OTAC)对凹凸棒石进行有机改性,然后制备改性凹凸棒石-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并用红外光谱(IR)和X射线衍射(XRD)等分析手段对改性效果进行表征,利用差热(DTA)、热重(TG)同步热分析仪研究复合材料的热性能,探究改性前后凹凸棒石的掺量对复合材料热起始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凹凸棒石-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明显优于凹凸棒石-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和纯不饱和聚酯,掺入改性凹凸棒石的最佳质量分数8.4%左右。  相似文献   

10.
以马来酸酐/苯乙烯混合物为接枝单体,采用反应挤出制备长链支化聚丙烯,研究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聚丙烯在自由基反应中的活性,通过红外光谱表征改性聚丙烯的相对接枝率,表明大分子聚丙烯接枝率高于小分子.通过流变性质表征接枝物支化结构,并且通过对改性聚丙烯凝胶渗透色谱结果进行高斯分解,分析聚合物中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组分,表征改性前后...  相似文献   

11.
用硬脂酸对羟基磷灰石进行了表面改性处理,采用XRD、TEM、FTIR以及XPS等方法研究了表面改性的机理及硬脂酸含量对羟基磷灰石活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羟基磷灰石的晶体结构及微观形貌没有发生变化。硬脂酸通过硬脂酸根离子(CH_3(CH_2)_(16)COO~-)与羟基磷灰石表面的钙离子结合形成离子键而接枝在羟基磷灰石表面。当硬脂酸含量为3%时,羟基磷灰石的活化率超过99%,继续增加硬脂酸含量,活化率基本保持不变。通过硬脂酸的表面改性处理,使羟基磷灰石表面的亲水性成功地转变为疏水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PVA分别与硝酸钴(Co(NO3)2)、氯化钴(CoCl2)和醋酸钴(Co(CH3COO)2)共混制成均相膜.X-射线衍射研究表明:Co(NO3)2,CoCl2和Co(CH3COO)2能很好地溶于PVA中,且PVA膜中引入钴盐后,结晶度明显下降.通过对环己烯、环己烷溶胀实验发现,3种膜均对环己烯优先吸附,其中PVA/Co(CH3COO)2膜对环己烯优先吸附性能最好,而且环己烯在膜中的扩散也最快达到平衡.  相似文献   

13.
在添加乙酸铜、乙酸镁的磷酸-氟锆酸钾电解液中对纯钛TA2基体进行微弧氧化处理,制备出颜色均匀的浅棕色陶瓷膜层。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子显微分析(SEM)及附带的能谱(EDS),研究了陶瓷膜的表面和截面形貌、元素分布、相组成;用分光光度计测量了膜层的颜色,根据热震试验和三点弯曲法评价了膜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结果表明:随着微弧氧化时间的延长,膜层中铜镁元素的含量增加,膜层的颜色随之发生变化,膜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降低。热震实验结果表明,膜层与基体有较高的结合强度。  相似文献   

14.
采用ECR等离子体辅助技术,融合化学气相沉积法,在450℃的相对低温条下于Si(100)衬底上生长出GaN薄膜.对样品进行了XRD、FT-IR和AFM表征,并在制备过程中采集到反应室中N_2-(CH_3)_3Ga等离子体的发射光谱.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多晶体GaN薄膜是由N_2-(CH_3)_3Ga等离子体中的活性成分通过复杂的反应生成的,其生长过程符合岛状生长机制.  相似文献   

15.
用落重法对玻璃纤维/环氧树脂[02/902/+452/-452]s叠层板作低速冲击试验。检测复合材料内部损伤特性时,探索出一种价廉易得的元素造影液──乙酸锰/丙酮溶液代替昂贵的氯化金/乙醚溶液,可获得满意的效果。用热解剥层技术揭示了复合材料冲击损伤区的形貌特征,并研究了冲击能量与分层损伤实际面积之间的关系,发现起始层间开裂有一冲击能量门槛值,层间分层损伤面积与冲击能量呈线性关系。用扫描电镜观察冲击损伤区的微观形态,发现平行于纤维方向的开裂是基体受拉开裂、层间分层是剪切开裂。   相似文献   

16.
二氧化钛是一种无毒、廉价、稳定的半导体材料,被广泛用作光电化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材料,适当掺杂可以增强其光电性能.以钛酸丁酯和四正丁氧基锗烷为主要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提拉涂膜法制备了Ge掺杂的TiO_2薄膜.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电流-电压曲线等测试手段研究了薄膜的结晶性能、微观结构和光电性能随Ge掺杂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Ge掺杂量x=0.10时,形成Ti_(1-x)Ge_xO_2固溶体,x=0.15时,形成非晶态.掺锗后薄膜表面颗粒密度增大,薄膜比较致密.随着Ge掺杂量的增加,吸收光谱吸收边蓝移,光电化学性能也得到一定提高.在Ge掺杂量为0.05时,光电流达到最大值17A/m~2.同时,研究了锗掺杂对光电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Cu(CH3COO)2.H2O和多壁碳纳米管(CNTs)作为前驱体,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硼氢化钠(NaBH4)为还原剂,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援助下得到CNTs珠串纳米Cu2O球。采用XRD、SEM和TEM等手段对CNTs珠串纳米Cu2O球进行了表征。此外,同时也对CNTs珠串纳米Cu2O球复合材料的光学性质进行了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相似文献   

18.
李支文  冯蕴道 《功能材料》1993,24(2):123-128
以金属有机化合物(MO)四甲基锡[sn(CH_3)_4]为源物质,利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分别在单晶硅片、三氧化二铝陶瓷基片上淀积了纯净的SnO_(2-x)薄膜,对淀积的一些工艺条件,膜的结构、成分和薄膜元件的气敏性能进行了研究,并与普通PECVDSnO_(2-x)薄膜元件的气敏性能作了比较,对SnO_(2-x)膜的气敏机理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强碱弱酸盐溶液对单晶硅太阳能电池表面织构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晶向为(100)的p型单晶硅片进行表面刻蚀,制作减反射绒面。本实验是在传统氢氧化钠-异丙醇混合液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醋酸钠溶液、硅酸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对单晶硅片进行刻蚀。实验发现:分别加入醋酸钠溶液、碳酸钠溶液并没有在降低表面反射率方面起到很大作用,而只有加入硅酸钠溶液降低了表面反射率,有利于形成较好的腐蚀绒面。因此...  相似文献   

20.
低温等离子体改性铝片降低细菌粘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隽  汪建华  童身毅 《功能材料》2004,35(5):646-648
铝片在二(乙二醇)甲醚/微波电子回旋共振(ECR Plasma)低温等离子体条件下进行处理.表面得到一层均匀、致密的涂层。经过电子光谱化学分析(XPS)、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原子力显微镜(AFM)和生物活性的分析和表征,发现沉积的涂层为类PEG结构,表面主要聚集大量-CH2-CH2-O键;与改性前相比,等离子体处理的铝片表面能极大地降低细菌粘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