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敬一杯     
寒来暑往,南北东西,披星戴月,从不言累。把甘苦和智慧注入混凝土,让动人的乐章在搅拌声中腾飞,将人生的舞台搭设在建筑工地,使理想的花蕾永吐芳菲。又一座大楼竣工,又一项工程奠基,激情飞扬斟满酒,向光荣的建筑工人敬一杯!敬一杯!陕西宝鸡@王英辉  相似文献   

2.
16年前,36岁的我从一个服装厂调到现在的建筑公司,从事小工工作,对一些基本的建筑常识茫然不知。偶然,我发现组长拿着一本小册子,借过来一看是《建筑工人》杂志,顿时我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丰富的建筑知识由浅入深,涉猎的建筑内容广泛,这不正是我需要的吗?后来我看完了一本又一本.写下了几本读书笔记,工作比以前会干了许多。年底,自己索性到邮局订上一份。组长看我这般痴迷,把当时至1980年创刊的《建筑工人》全给了我。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读者负责,建筑技术杂志社从1992年起在热心作者和读者中选聘义务评刊员,依靠读者办刊,不断提高刊物质量,初步建立了评刊员队伍。我作为受聘的一名评刊员,参加了《建筑技术》杂志的评刊工作。三年来,在编辑部的支持下,我坚持对每一期《建筑技术》认真评阅和填表。今年初,我又应邀参与了《建筑工人》的评刊工作,这是建筑技术杂志社对我评刊工作的肯定。在我开始担任评刊工作时,感到压力很大,至今仍感到  相似文献   

4.
1989年前,我在公司汪经理的启发下,曾订阅过《建筑工人》杂志。后因种种原因,脱订了好几年。每每想起《建筑工人》杂志的实用性,就好像在生活和工作中失落什么似的,总想重新把它找回来。由于脱订几年,难以联系,碰巧去年年底一位退休的老工程师给我一张《建筑工人》杂志征订表格,当时我如获至宝,就按他指点的方法,按表格要求填好《建筑工人》和《建筑技术》两刊的征订表格,按地址寄出。就在元月24日收到当年第1期《建筑工人》和《建筑技术》,终于又重新续订上了。老朋友见面,分外亲热,手捧着这本比前几年装帧质量更高、内容更丰富的杂志,真是…  相似文献   

5.
当我们站在新年的路口欢度了新千年的又一个春节当我们跨进马年的门坎迎来了新世纪的又一个春天我们沐浴新年和煦的春风 欢送建筑大军再次远行我们面对新世纪凝固的乐章 把建筑工人之歌再度吟唱建筑工人同志们 你们离亲人 别故乡闯荡建筑市场走四方年年岁岁 你们头顶烈日 脚踩寒霜用汗水搅拌每桶砂浆 用真情浇铸每根大梁岁岁年年 你们转战南北 敬业爱岗将抱负粘在每块砖瓦 将追求注入每幢楼房你们一次次跻身市十佳工程 省最佳企业 雄纠纠 气昂昂你们几回回喜捧白玉兰杯 扬子杯 响当当 明晃晃永不变化的是时间老人不紧不慢的…  相似文献   

6.
世人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符。我认为这是还没读懂建筑,真正的建筑应该是一件艺术品,是跃动的音乐,是情感与智慧的流露。它谱写着时代的乐章,展现着人文的气质,应和着城市的脉搏,流传着文明的讯息。  相似文献   

7.
张春福 《建筑安全》2008,23(4):28-28
“咱们工人有力量,嗨!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盖起了高楼大厦,修起了铁路煤矿,改变得世界变呀变了样……”。每当我听一这首歌的时候,作为一名建筑工人的后代,我不禁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一股激情涌上心头。它唱出了建筑工人的心声,颂扬了建筑工人的伟大、自豪和荣光。  相似文献   

8.
瓦工亦自豪     
徐海彦 《建筑》2013,(21):77-77
我于2001年7月毕业于巨野县第一职专,并到山东景芝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学习瓦工技术。建筑工地是最脏、最累、环境最差的地方,建筑工人是最苦最累、劳动强度最大的职工,青年人一般不愿意选择建筑为业。白天一身灰、晚上一炕土,说的就是建筑工人的脏和累、孤和苦。  相似文献   

9.
得知《建筑技术》和《建筑工人》两杂志分别荣获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和二等奖的消息后,我的心中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激动。屈指算来,我与《建筑技术》和《建筑工人》认识十几年,她帮助我,支持我,使我懂得很多宝贵的建筑方面的经验和技术,她是我工作前进的动力,是我随身的朋友,是我学  相似文献   

10.
陈涛 《建筑工人》2006,(6):35-35
1992年一个不经意的日子,我偶然看到了《建筑工人》杂志。无论是她措辞严谨、通俗易懂的专业语言,或是匠心独运、版面生动的办刊风格,还是技术实用、知识丰富的杂志内容,部吸引着刚入建筑施工领域的我。我原来是搞建筑设计工作的,为了更快地适应建筑施工的需要,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建筑工人》上的建筑知识、施工经验、操作技术。每到一期新的杂志,我都要认真地阅读,并融入自己的思考。自那时开始,我每年都自费订阅《建筑工人》,并且向公司的同事宣传和推荐。  相似文献   

11.
王春 《建筑工人》2010,31(7):7-7
<正>翻开我的"合订本",我在各杂志、报刊上发表的文章一一展现在眼前,虽然多数为"豆腐块""萝卜条",但我还是悉心加以珍藏,一有空就会津津有味地翻阅"品尝"。我知道我的这些"成绩"都要归功于我的启蒙老师——《建筑工人》。我是建筑工人的后代,对生我养我的建筑现场有着特殊的感情,父亲退休那年,我光荣地成为了我们家第二代建筑工人。工作后,我接触到了我们建筑工人的"娘家刊物"——《建筑工人》,看着一本本充满生机的《建筑工人》杂志,我突然萌生了给《建筑工人》投稿的念头。  相似文献   

12.
我最早认识《建筑工人》杂志是在一位朋友家,从此,我和《建筑工人》便结下了不解之缘。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回顾这十多年来我所走过的路程,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建筑工人》所给予我的帮助。记得我刚走上工作岗位,分配的工种是瓦工。我是一名老建筑工人的后代,父辈们的优良传统、忘我的工作精神,无时不在激励着我,也就在这个时候,我默默地下定决心,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八小时以外的空余时间里,我经常翻阅从朋友家借来的《建筑工人》杂志,而恰在这个阶段,《建筑工人》举办的讲座种类特别多,如傅钟鹏老师主讲的建筑工人实…  相似文献   

13.
敬爱的编辑同志:贵刊举办《建筑文萃》评选活动我是又高兴又犯了难高兴的是编辑部为了提高刊物质量又出了个好主意我这《建筑工人》的老读者有资格参加评选活动有机会与其他读者找找对文章欣赏水平和爱好的差距。  相似文献   

14.
《建筑工人》杂志创刊于1980年,国内外公开发行,每期发行量达10~20万册,在全国建筑、市政和建材类期刊中,多年来一直名列榜首。该杂志集科学性、知识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深受建筑工人和广大技术人员的欢迎。为了更好地为建筑事业做出贡献,做好《建筑工人》杂志的订阅工作,我们特意抽空走访了几个不同类型的建筑企业,调查了解建筑企业几年来订阅《建筑工人》杂志的情况和对它的要求及意见。  相似文献   

15.
刊首抒情     
成长山东烟台郭一林一本传授、普及建筑知识的刊物,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诞生。热爱建筑事业的职工,获得了力量的源泉。从此,无数高楼大厦,在《建筑工人》怀中茁壮成长;千万建设大军,谱写了闪耀光辉业绩的诗篇。大书甘肃武威安江翻开一本书———《建筑工人》,敞开一颗心———《建筑工人》。《建筑工人》教我懂得职责的神圣,《建筑工人》使我学会劳动的技能。我永远忘不了《建筑工人》,我要做一名光荣的建筑工人。让座座楼房凝结着我的心血,让一砖一瓦寄托着我的深情。老师山东邹平张莉在童年,学走步、学说话,接触崭新的世界,妈妈是我的老师…  相似文献   

16.
刊首抒情     
筑工人(文一)青海土中滚爬操中搏击实的身躯构筑崇高的信念满目砖石焊花匀勒又一次升腾致建筑工人(文二)四川建筑工人有盘古王的手,永不休止地把世界开拓。建筑工人有夸父的脚、艰难跋涉把五千年里程迈躯建筑工人有有巢氏的心世代为人类营造安乐窝建筑工人有钢浇牢牢地把社会举托致建筑工人(文三)安徽宽敞舒适的居宅,是酿蜜的蜂巢,构筑蜂巢的,是你的泥灰板瓦刀。耸入云天的高楼,是擎天柱,立起擎天柱的,是你的巨手。鳞次栉比的楼群,是凝固的乐章,谱写振奋人心的旋律的是你的臂膀。刊首抒情~~  相似文献   

17.
卞阿根 《建筑工人》2008,(10):23-23
1987年3月,我从本镇的工业企业调到现在工作的建筑公司。当时紧要的工作是准备企业整顿的汇编资料,迎接上级建管部门的检查验收。说句心里话,我从工业企业转行到建筑企业,对建筑行业了解甚少,连一般的术语都不懂,是个“门外汉”。为了能及时完成企业整顿资料的编写汇集。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下,我静下心来,首先把单位订阅的《建筑工人》、《建筑技术》和《中国建设报》等专业报刊拿来认真阅读学习,  相似文献   

18.
洪平 《建筑工人》2004,(9):48-48
我涉足建筑行业已有25年,《建筑工人》杂志与我相伴有整整24年。24年来,《建筑工人》一步步引导我走进建筑技术的大门,为我解疑释惑,伴我一步步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19.
《建筑工人》编辑部:同志们好,我是一名从事建筑业近50年的老建筑工作者,也是《建筑工人》和《建筑技术》两刊的老读者、老订户,现年69岁,于1992年退休至今还用不同方式从事建筑业的活动,现在身体还好,对建筑业我想一直坚持搞下去,直至停止呼吸为止。我热爱建筑业,平时爱读建筑书刊,参观建筑工地的典型示范建筑物,这是自己生活的第一需要,在这些活动中充实建筑知识,从精神上感到欣慰。  相似文献   

20.
无尽的创作激情在事业的发展历程中,何老师常常提到他人生中的三个重要的选择,而我在这三个选择中.看到了他对建筑创作的激情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我想正是他的这种激情和探索精神,使他成为杰出的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创作了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等一大批优秀的建筑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