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宿根花卉的特点,分析宿根花卉在园林绿化中的作用,提出加强宿根花卉管理和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的措施,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水平,保证居民居住环境优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宿根花卉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春  翟慧 《园林》1999,(3):12-13
一、在地栽花卉中,以宿根花卉替代一二年生草花是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趋势宿根花卉与一、二年生草花相比有以下优点:(1)种类多,色彩丰富,适合于群植,能形成群体景观。  相似文献   

3.
尹豪 《风景园林》2011,(1):114-117
首先从植物营造空间的作用和方式入手,结合分析宿根花卉展示的特点,指出花卉展示中营造空间的重要性.以北京植物园宿根园的改造为例,讨论了空间结构的转变对宿根花卉展示的影响.具体介绍了案例中运用植物材料自身的特点进行空间营造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花卉资源非常丰富,全国常见的宿根花卉有几百种。这些宿根花卉若充分发挥作用,则可使城市居民常年都能观赏到艳丽的花朵。宿根花卉的生物学特性大多适合于自然式露地栽培,所以我们认为宿根花卉与原有绿化中的乔灌木和草坪进行合理配置,构成园林道路绿化群体,发挥其改善生态环境作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宿根花卉造景艺术与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顾斌 《园林》2002,(5):30-31
近年来,宿根花卉在植物景观配置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观赏效果.这是创造优美生存空间过程中"师法自然"的一种趋势.然而,宿根花卉周年生长在露地,一年种植、多年观赏的特点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同时也似乎失去了一二年生草花绿化、美化所具有的应时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6.
为园林绿化打造自然生存空间,宿根花卉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一年生的时令花卉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还加大了养护成本,并且违背了简约时尚的理念。宿根花卉具有色彩丰富、适应性强、环境效益大等优点,符合节约经济、生态园林的绿化特点。具有可观的绿化效益与经济效益。近几年来,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热潮已在各个城市不断兴起,而宿根花卉恰好满足人们回归自然、原生态的感觉,宿根花卉、加上乔灌木,高低搭配,颜色相间,花期错落,更富立体感和美感。宿根花卉已成为一个城市长期形成花园城市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土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等面临着巨大压力,矛盾日益突出,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基础,是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必须长期坚持的发展方向。通过科学的植物配置,增加地被种植量,适当降低草坪比例,合理种植宿根花卉。对于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美化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8.
刘燕春 《福建建材》2023,(8):104-106
通过分析宿根花卉的优势,针对宿根花卉在售楼部花坛、小游园、水景绿化、漫跑道、屋顶花园、下沉式雨水花园等居住区的具体应用进行了阐述,并根据实际项目总结了宿根花卉的应用难点,切实提出了宿根花卉的应用措施。以保证人民居住环境优美健康,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宿根花卉在上海的发展应用情况,以30余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园绿地花境作为研究对象,共统计到宿根花卉95种,结合品种数量、花期、花色、株高等指标,分析了宿根花卉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并给出了应对办法,可为宿根花卉在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8)
丽水园林绿化中应用的宿根花卉品种较单调且大多引自国内外,本项目对丽水地区几种观赏价值高的野生宿根花卉进行了引种驯化、栽培繁育工作的研究,重点推荐了7种观赏应用价值较高且几乎未进行园林应用的野生宿根花卉,介绍了其习性、主要观赏特性和园林应用,对其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以其丰富丽水地区的宿根花卉种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灰汤桃花谷"生态游览区的设计介绍,在如何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展示现代景观艺术、阐述桃文化历史与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全新概念的、生态最佳化的旅游胜地。  相似文献   

12.
吉林市是松花江流域的重要城市,其城市景观生态格局既与该流域其他滨水城市相似,又特色鲜明。从吉林市城水结构、滨水景观及水域环境三个层面入手,研究水域空间的结构布局、景观规划及生态保护路径,提出将吉林自然生态骨架与城市空间融为一体,构建"山水环绕组团结构"的城市景观格局,突出"城在景中,景在城内"的水域景观特质,以及建立城水和谐关系,保护水域环境的城市景观生态策略。  相似文献   

13.
贺海芳  郑侃 《建筑与环境》2009,3(4):134-136
本文叙述了在进行南昌“新四军”广场的景观规划时,从“集约”下的城市景观的角度切入,对在老城区的纪念性广场提出了利用墙和柱创造可塑的多重的城市景观的构想。  相似文献   

14.
刘宁 《城市建筑》2014,(12):286-286
用“土人”定位当代景观设计为生存的艺术、以“天地-人-神”的思想为设计核心、以“反规划”作为设计的途径、以“大脚美学”作为审美的方式,通过生态设计来诠释土地价值和景观设计中其作为生存艺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岭南园林动物景观艺术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宏烈 《风景园林》2017,24(7):117-124
岭南园林动物景观艺术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具有多样的审美功能,深受广大民众喜爱。然而多年来这一造景艺术日益衰落,理论上与实践中都有被遗忘的危险。对此,必须坚持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的理念,采取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园林化手法,保护生物群落体系的完整、稳定和美丽,营造丰富多彩的地域性动物景观,实现人与动物的共生共荣与和谐发展,方为正道。  相似文献   

16.
浅析城市园林绿地景观生态系统建设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李艳  孙青丽 《山西建筑》2007,33(28):348-349
介绍了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景观结构,研究了景观生态建设的理论基础,详细地阐述了景观生态学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的应用,从斑块建设、绿色廊道建设、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网络化建设等方面,深入探讨了景观生态建设,以创造高质量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7.
如何理解现代城市园林的本质内涵?这是进行城市绿化景观规划的根本问题。古代园林的最初设计是从景观意境出发,其中没有商业目的。现代中国以园林用地作为商业赢利场地,大兴土木,充斥着混乱的商业气息,严重破坏了绿化景观,也扭曲了园林本身应该具有的生态本质。在国外园林用地都是没有围墙的,城市与公园景观融合为一体,园林绿地是公众社会福利事业,公园以绿化景观为主,所以表面看起来似乎比中国的公园设计简单。但这并不意味我们园林建设更深刻,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对"现代园林"还有一些错误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地下空间景观营造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唐晖  夏鸿玲 《山西建筑》2007,33(10):59-60
介绍了城市地下空间的特点,分析了城市地下空间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城市地下空间景观营造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营造出多样化、生态化、人性化、艺术化的城市地下空间景观。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寻找一个合理可行的景观规划策略,将当下社会热点问题与环境景观规划与设计相结合,力求在保证生态健康的同时,为人们营造一个疗养身心的健康景观环境。本文结合景观规划、环境养生、行为心理学、审美文化等相关理论知识,从生态健康的角度出发,通过将景观设计与养生活动相结合,提出了具有养生功能的"五觉养生与审美文化复兴"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ole of public art in urban redevelopment, focusing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Coventry (UK) in the post-war years. Overseen by the city's Chief Architect, Donald Gibson, this redevelopment has often been described as resulting in a placeless and artless urban landscape indistinguishable from other redeveloped city centres in post-war Britain. To the contrary, here it is suggested that public art wa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Coventry's new urban landscape, with the attempt to create a new civic identity manifest in a series of highly symbolic and distinctive public artworks. Analysing both the official symbolism of these artworks and their reception in the public sphere, it is concluded that, although just one aspect of the urban landscape,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public art encapsulated the tensions that existed between different visions of the c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