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符海琰 《中国油脂》2021,46(4):72-75
分别对煎炸时间、煎炸方式、煎炸温度、煎炸食材及煎炸油种类对煎炸油极性组分含量和酸值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控制煎炸过程中油脂劣变的有效措施。结果表明:煎炸油的极性组分含量、酸值随煎炸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且连续性煎炸优于间歇性煎炸;煎炸温度越高,油脂劣变速度越快,油脂的极性组分含量、酸值升高越快,为保证煎炸食品的卫生质量,延长煎炸油的使用寿命,控制煎炸温度低于200 ℃;不同煎炸食材对煎炸油品质劣变速度的影响大小依次为鱼饼>鸡腿排>薯条;不同煎炸油在煎炸过程中极性组分含量、酸值的变化均不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大豆油比稻米油、棕榈油更容易发生水解和氧化,稻米油的煎炸周期接近棕榈油。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滤油粉对大豆油煎炸品质的影响。方法以一级大豆油为研究对象,对其早期煎炸过程中的酸价、色泽、极性组分等3项评价指标进行检测并分析其变化趋势,并对煎炸后的食材进行了风味差异性对比的感官评价实验。结果随着煎炸时间的增加,使用了滤油粉后,一级大豆油的酸价、色泽、极性组分都呈现下降的趋势。此外,使用滤油粉的大豆油所炸制出来的的食物在风味上并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滤油粉能改善大豆油在煎炸过程中的部分品质。  相似文献   

3.
为选择适合稻米油煎炸的天然抗氧化剂,对茶多酚和迷迭香提取物两种天然抗氧化剂的添加量进行了选择,并测定了稻米油在30 h煎炸过程中理化指标、营养物质以及危害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茶多酚和迷迭香提取物的最佳添加量均为200 mg/kg,其氧化诱导时间均高于未添加天然抗氧化剂组(1.50 h);煎炸过程中,添加迷迭香提取物的稻米油酸值(KOH)增幅最小(30 h, 0.64 mg/g),极性组分含量达到煎炸油废弃标准(27%)的时间最长(23 h);添加茶多酚的稻米油过氧化值最高值较小(6.12 mmol/kg);煎炸后,添加迷迭香提取物的稻米油α-生育酚(18 h, 17.66%)和谷维素(24 h, 93.24%)的保留率最高;茶多酚可有效减少反式脂肪酸的生成,但迷迭香提取物抑制BaP生成的效果较好;添加天然抗氧化剂可显著提升稻米油脂肪酸的稳定性;两种天然抗氧化剂对稻米油煎炸过程中3-MCPD酯含量的变化影响不显著。综合考虑煎炸效果和成本,迷迭香提取物对提升稻米油煎炸性能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4.
针对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理化指标是否可有效反映煎炸油品品质变化这一问题,以大豆油为煎炸油,薯条和鸡排为煎炸物质进行煎炸实验。随煎炸时间延长取不同程度煎炸油检测,研究酸值、羰基值、极性组分、p-茴香胺值、过氧化值和总氧化值等理化指标与煎炸时间相关性。结果表明:所研究理化指标中酸值、羰基值和极性组分3项指标与煎炸时间相关性较好,可有效反映油品变坏程度,p-茴香胺值、过氧化值和总氧化值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大豆油煎炸过程中介电特性与品质变化的相关性。利用LCR阻抗测试仪测定低频段(100~100 000 Hz)内大豆油的电学参数随温度及频率的变化规律;测定多次煎炸后大豆油的酸值、碘值、羰基值、极性组分的变化,并与介电常数、介电损耗及电导率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大豆油的电学参数与频率和温度呈一定的相关性;最佳测定条件为频率100 000 Hz、温度20℃;随着煎炸次数的增加,大豆油酸值、羰基值、极性组分升高,碘值下降;介电常数和电导率升高,且与品质指标呈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88;大豆油的介电损耗呈现小幅度的不规则变化且与品质指标的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6.
用米糠油、大豆油、棕榈油、米糠调和油进行连续煎炸油条试验,通过对不同煎炸时间所取油样中维生素E各组分含量及酸值、羰基价、极性组分含量的检测,分析研究这4种油脂在煎炸过程中维生素E各组分含量的变化及其对油脂煎炸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油脂初始维生素E含量大小依次为大豆油米糠油米糠调和油棕榈油,生育三烯酚含量占维生素E总量大小依次为米糠调和油米糠油棕榈油大豆油;随着煎炸时间延长,4种油脂中维生素E含量均持续快速降低,至煎炸32 h结束时,维生素E损失率为大豆油77.12%、米糠油97.93%、棕榈油100%、米糠调和油93.86%;米糠油虽不如大豆油的维生素E含量高(为大豆油的51.13%),但因富含生育三烯酚(为大豆油的7.2倍),使其极性组分含量及羰基价增幅均小于大豆油,表现出良好的煎炸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对稻米油、稻米调和油、添加0.02%迷迭香提取物的稻米调和油和添加0.06%茶多酚的稻米调和油4种煎炸油进行土豆条连续煎炸试验,对比4种煎炸油在煎炸过程中的极性组分、脂肪酸组成、维生素E、甾醇、谷维素、反式脂肪酸(TFA)、3-氯丙醇酯(3-MCPD酯)和苯并芘含量变化,综合评估其煎炸性能。结果表明:稻米油、稻米调和油、添加迷迭香提取物的稻米调和油和添加茶多酚的稻米调和油的极性组分含量分别在煎炸10、14、16 h和14 h超过国家标准;稻米调和油的谷维素保留率均优于稻米油;添加迷迭香提取物有利于维生素E和谷维素的保留;添加茶多酚有利于甾醇的保留;反式脂肪酸和苯并芘的含量均未超过国家标准限值。  相似文献   

8.
大豆油高温煎炸质变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豆油经高温间断煎炸,取样进行感官分析和理化指标测定,研究各理化指标在煎炸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和彼此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油脂在间断煎炸13 h后就不能再继续使用了;羰基值是食用油煎炸过程中的卫生标准中最易超出的指标;油样运动黏度、过氧化值、羰基值以及极性组分含量与煎炸时间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方程关系;运动黏度、酸值、过氧化值、羰基值和极性组分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黄雅祺 《中国油脂》2021,46(4):76-79
向大豆油中添加不同量的阿魏酸酰胺类物质(阿魏酸苯乙酰胺、阿魏酸酪酰胺)与不同抗氧化剂(抗坏血酸棕榈酸酯、茶多酚棕榈酸酯、谷维素、迷迭香提取物、混合生育酚)的二元复配抗氧化剂,测定大豆油在不同煎炸时间下极性物质含量,以考察复配阿魏酸酰基抗氧化剂在煎炸过程中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阿魏酸酪酰胺与茶多酚棕榈酸酯组成的复配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效果优于其他几种复配抗氧化剂,在二者的添加量各为250 mg/kg时,煎炸120 min内所得煎炸大豆油中极性物质含量最低,表现出最佳的抗氧化性能。研究结果为研究阿魏酸酰胺类物质的抗氧化机理及加快其工业化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大豆油和棉籽油为煎炸油,以鸡柳与馕饼为煎炸食品,通过介电常数法测定介电常数、食用油品质检测仪测定极性组分,并利用国标方法测定酸价,通过测定煎炸油样品中介电常数、极性组分和酸价的数据,判断煎炸油中的介电常数与极性组分和酸价是否具有显著相关性。结果表明:在不同煎炸温度和不同煎炸食品的油炸过程中,大豆油和棉籽油介电常数与酸价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且R2均在0.9以上,证实基于介电常数测定煎炸油极性组分方法的可行性;在不同煎炸温度和不同煎炸食品的油炸过程中,大豆油和棉籽油介电常数与极性组分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且R2均在0.9以上,证实基于介电常数测定煎炸油酸价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以无抗氧化剂精炼大豆油为原料煎炸冷冻薯条,研究了大豆油煎炸过程中脂肪酸组成以及理化指标酸值、羰基值、过氧化值和极性物质的变化,并对脂肪酸组成变化与理化指标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在40 h的煎炸过程中,大豆油饱和及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减少,且煎炸时间在0~30 h内脂肪酸增加量与减少量基本相当;过氧化值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羰基值先缓慢增加后快速增加再缓慢增加;极性物质先缓慢增加后快速增加;酸值匀速增加;16碳脂肪酸增加量、氢过氧化物分解量及羰基值增加量的变化趋势相吻合。  相似文献   

12.
以大豆油、棕榈油、棉籽油和玉米油为原料制成调和煎炸油,对原料油及调和煎炸油的抗氧化能力进行了测定,结合冷藏实验选出最佳配方为:大豆油60%,棉籽油25%,玉米油10%,棕榈油5%.测试了调和煎炸油在煎炸过程中脂肪酸组分、酸值、过氧化值、羰基值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过氧化值、酸值、羰基值在煎炸期间符合<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卫生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为了对中包装的大豆油棕榈油煎炸专用调和油配方的开发和煎炸稳定性相关理化指标的选择提供参考,分别以一级大豆油、分提18℃棕榈油(一次精炼)及同批次的二次精炼18℃棕榈油为煎炸油,模拟薯条在180℃下高温煎炸32 h,对3种油品在煎炸过程中的酸值、过氧化值、p-茴香胺值、脂肪酸组成、极性组分含量、生育酚含量等理化指标进行了检测,并对18℃棕榈油中的风险因子,如PAH4、苯并(a)芘、3-氯丙醇酯(3-MCPDE)、反式脂肪酸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种油品的酸值、过氧化值在煎炸过程中变化不明显,而p-茴香胺值、脂肪酸组成、极性组分含量在煎炸过程中变化比较明显;3种油品的生育酚氧化速度总体偏差不大;分提18℃棕榈油、二次精炼18℃棕榈油中的苯并(a)芘、反式脂肪酸含量均随煎炸时间延长呈缓慢升高的趋势;二次精炼18℃棕榈油的3-MCPDE在未煎炸时远高于分提18℃棕榈油的,3-MCPDE在煎炸初期降解剧烈,最终达到平衡;分提18℃棕榈油与二次精炼18℃棕榈油在煎炸稳定性方面没有明显区别,二次精炼不仅损失了部分有益的微量营养成分(如生育酚),还伴生出新的风险因子,如增加了3-MCPDE、反式脂...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模拟西式快餐门店的煎炸实验,考察了稻米油在快餐煎炸中应用的可行性。通过油脂理化指标、肪酸组成分析及微量成分分析来比较稻米油与棕榈油和大豆油的差异,通过模拟西式快餐门店168℃下煎炸薯条过程中极性物质和酸价的变化,并对薯条进行感官评价,对比稻米油、大豆油与棕榈油的煎炸性能。结果显示:稻米油所含的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均介于棕榈油和大豆油之间,并且其含有的维生素E与大豆油接近且明显高于棕榈油;另外稻米油还含有12035.74 mg/kg植物甾醇和4359.17 mg/kg谷维素。在煎炸过程中,稻米油的酸价上升速度远远低于大豆油,接近于棕榈油;尽管其初始极性组分较高,但其极性组分在煎炸后期上升比较平稳,至煎炸终点时其极性组分低于棕榈油和大豆油;同时在煎炸过程中,棕榈油、稻米油、大豆油中的维生素E随煎炸时间的延长明显降低,至第6 d对应的含量分别10.01、8.49与2.11 mg/kg;而稻米油中谷维素和植物甾醇含量也随煎炸时间的延长而减少,但至煎炸终点时,仍有较多的保留,含量分别为1531.98和6618.45 mg/kg。另外,感官评价发现,稻米油炸制的薯条比大豆油、棕榈油更酥脆、风味更好,整体喜好度更高。总之,但稻米油具有良好煎炸性能,其煎炸性能明显优于大豆油,可用作西式快餐煎炸油。  相似文献   

15.
将大豆油、棕榈油、菜籽油、葵花籽油按照一定比例配制成调和油,并向其中分别添加复配天然抗氧化剂(维生素E、茶多酚、迷迭香)和TBHQ,利用上述调和油分别进行32 h连续煎炸油条试验,对不同煎炸时间所取油样进行极性组分、酸值、过氧化值等指标检测,分析研究抗氧化剂对调和油煎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32 h煎炸,未添加抗氧化剂、添加TBHQ及添加复配天然抗氧化剂调和油的极性组分从3.76%分别增加至27.5%、28.30%、30.72%;酸值(KOH)从0.2 mg/g分别增加至1.3、1.1、1.1 mg/g;过氧化值从1.5 mmol/kg分别增加至4.9、4.3、6.7 mmol/kg。以GB 7102.1—2003所规定煎炸油极性组分含量小于等于27%作为煎炸油寿命的评价指标,3种调和油的煎炸寿命分别为28、28、26 h。3种调和油所煎炸油条的含油率分别为9.01%、13.21%、10.01%。3种调和油煎炸过程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减少4.6%、3.8%、3.6%,反式脂肪酸含量分别增加126%、未增加、144%。VE损失率分别为81.43%、80.61%和86.65%。综合分析,添加抗氧化剂对调和油高温煎炸油条过程的氧化稳定性似乎没有明显作用,天然抗氧化剂与TBHQ相比,虽然在提高调和油煎炸稳定性方面并不具有明显优势,但效果相近,并且天然抗氧化剂在提高食品安全方面的意义显得更为重要和具有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6.
摘要:比较不同阿魏酸苯乙酰胺和阿魏酸酪酰胺添加量的大豆油在煎炸过程中酸值、极性物质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考察阿魏酸苯乙酰胺和阿魏酸酪酰胺在煎炸过程中的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阿魏酸苯乙酰胺和阿魏酸酪酰胺的最佳添加量均为500 mg/kg,可有效抑制煎炸油酸值、极性物质含量的升高和亚油酸、亚麻酸的氧化降解。  相似文献   

17.
电导率法快速检测煎炸油极性组分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豆油、棕榈油和米糠油为煎炸用油,在(190±5)℃的煎炸温度下进行32 h连续煎炸油条试验,通过对不同煎炸时间所取煎炸油样极性组分含量和电导率值的测定以及两者之间对应关系的对比分析,研究电导率法在快速检测煎炸油中极性组分含量方面的应用。结果表明,大豆油、棕榈油和米糠油的极性组分含量均随煎炸时间的延长而增大;电导率值随煎炸时间的延长呈波动变化,整体呈增大趋势;极性组分含量和电导率值之间无显著线性关系。因此,电导率法可用于油脂是否经过煎炸的快速鉴别及煎炸程度的初步鉴别,但能否应用于煎炸油中极性组分含量的快速测定或应用电导率值表示极性组分含量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同时应对电导率值测定方法进行完善和规范。  相似文献   

18.
厉玉婷 《中国油脂》2022,47(2):47-50
利用花生油、大豆油、调和油、棕榈油4种食用植物油作为煎炸油对豆腐、裹粉鸡柳、油条3种食材进行煎炸,研究煎炸时间对煎炸油极性组分含量及羰基值的影响,确定煎炸油时间预警点,同时研究了不同煎炸油品种、不同食材对煎炸油极性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极性组分含量、羰基值均与煎炸时间呈正相关(r_(极性组分)=0.809,r_(羰基值)=0.859,P=0.000);煎炸6~11 h煎炸油极性组分含量均值从初始的11.85%增至20.96%,最大值为34.10%,可作为煎炸油质量不达标的时间预警点;煎炸12 h,极性组分含量从低到高依次为花生油、棕榈油、调和油、大豆油,含量分别为21.1%、24.1%、26.8%、27.8%,豆腐、裹粉鸡柳、油条煎炸油中极性组分含量分别为17.7%、25.0%、32.2%;煎炸18 h,极性组分含量增大程度由低到高为棕榈油/调和油、大豆油、花生油,煎炸食材用油为豆腐煎炸油、裹粉鸡柳煎炸油、油条煎炸油。  相似文献   

19.
陈哲 《中国油脂》2021,46(12):141-144
选取棕榈油为煎炸油,以面窝为模拟待炸物,在连续无添加新油的煎炸体系中,研究不同煎炸温度和煎炸时间对煎炸油酸值、过氧化值、极性组分和甘油三酯聚合物的影响,以及对煎炸面窝中丙烯酰胺和晚期糖基化末端产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棕榈油煎炸过程中酸值、极性组分含量和甘油三酯聚合物含量随着煎炸时间的延长都呈增长趋势,且煎炸一定时间后会超过限量值,但在不同煎炸温度下3个指标超过限量值的时间不同。180 ℃煎炸24 h,酸值和甘油三酯聚合物含量均超过限量值,极性组分含量临近限量值。在180 ℃下随着煎炸时间的延长,煎炸面窝中丙烯酰胺含量在708.08~1 020.20 μg/kg范围内波动,无明显规律。煎炸时间对于煎炸面窝中羧甲基赖氨酸(CML)和羧乙基赖氨酸(CEL)含量后期影响较为显著,全过程无明显规律,煎炸36 h时,煎炸面窝中CML和CEL含量分别达到3 174.9 μg/kg和1 556.5 μg/kg。  相似文献   

20.
以大豆油为研究对象,考察石榴皮提取物对大豆油的抗氧化作用。采用Schaal烘箱法加速大豆油的氧化,研究石榴皮提取物对大豆油酸价、过氧化值和硫代巴比妥酸值的影响及抗氧化动力学特性,并与GB 2760—2014中允许添加的4种天然抗氧剂迷迭香提取物、茶多酚、竹叶提取物、甘草提取物和2种人工合成抗氧化剂BHA、BHT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迷迭香提取物和石榴皮提取物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效果,抗氧化效果最差的是BHT;石榴皮提取物对大豆油的抗氧化效果随着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强。石榴皮提取物具有作为大豆油抗氧化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