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Planning》2022,(1)
人类依存的生态系统关键是要稳定,稳定的生态系统就是人类理想的生态环境,这是人类文化与生态系统协同演化的结果,也是人类文化与生态系统耦合历程的反映。高质量而稳定的生态系统是在人类文化与生态系统协同演化中而实现的。人类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认识自然、应对自如,并在认识与应对自然中获取人类的生命物质。在此基础上,民族学若能成功地引进并创新利用协同演化论,以此作为讨论人类文化与生态系统关系的理论工具,有助于推进生态修复、生态灾变救治,国家的生态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居住环境是空间的,是人类取自于自然环境而创造形成的空间,称人类居住空间环境,或简称"人居环境"。自人类创造了这一空间,大自然中就有了相对的两种环境,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在人类创造并生存于这人居环境后,也就出现了自然与人居、人居与人类以及人类群体与个体等的相互关系,人类在创造人居环境的同时,也希望所出现的这些关系是和谐的,使人类生存和合谐趣、平静安宁。或者说,人类以所创造的居住环境,和谐了人生。  相似文献   

3.
建筑营造意识中的人地关系——兼论茜洋村的聚落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瑞明 《华中建筑》2002,20(1):79-82
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互感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反映了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与作用,另一方面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与把握。建筑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中介,建造房屋是人类生产劳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与作用必然作用于建筑之上,人类对人地关系的理解也必然反映在建筑的营造意识之中。该文从分析比较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天人关系与现代人文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入手,以小小山村茜洋村为实例,论述蕴含在人类聚落环境中,在建筑营造意识中的人地关系。  相似文献   

4.
首先,对人类“绿色基因”的形成进行探讨,包括人类(动物)与植物共同维持大气中碳氧平衡、人类(动物)与植物互为食物链关系、人体功能中存在植物性功能、绿色是人类眼睛最易看到的颜色、人类血红蛋白的结构相似于叶绿素结构、作为人体呼吸器官的肺部相似于树木地上部形状(树形)、人类肠道绒毛相似于植物根系毛细根等方面。进而对支持早期人类生活的植物类型与栽培植物诞生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人类“绿色基因”假说及其核心内容,归纳该假说的科学佐证。人类“绿色基因”假说从整体的、发展的思维解释人类与植物关系,奠定了园艺疗法、园林康养、森林康养的坚实基础,并指出接触植物、进行园艺操作与田园劳作是人们实现接地、激发触觉潜在功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从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的视角观察传统村落的康养价值.通过人类聚居学核心理论与浙江传统村落的营建智慧对比,发现:浙江传统村落的构成要素与人类聚居学五要素对应;浙江传统村落的营建机制与人类聚居病理学吻合.对比过程与结果以人类聚居学的表述方式表明浙江传统村落形成了较为理想的康养环境,展现了组成传统村落生命有机体的自然、建筑、...  相似文献   

6.
创建金华生态城市 建设一流绿色商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背景分析1.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由之路20世纪是人类社会经济与人类技术文明空前发展的世纪,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受人类空前破坏的世纪。人类在“征服自然”取得一个个胜利的同时,经受着自然给予人类的越来越严重的“报复”。时至今日,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发展到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地步。为了拯救地球及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包括人类),必须统一行动起来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谋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已成为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2.环境壁垒已露端倪随着21世纪的来临,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是大势所趋。关税壁…  相似文献   

7.
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及延续提供了资源和条件,人类又通过对资源的利用与改造反作用于自然环境,进而发生了人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然面貌的现象。人类社会的变迁向度需要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人类行为对环境的"辐射"作用。大工山铜矿采冶遗址在其被人类开发的上千年的历史中,提供了人类利用并改造自然环境的的具体研究实例。文章从历史社会时期、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两个方面探讨了人类行为对遗址环境产生的影响,总结了影响产生的后果及原因。并以此作为依据,探究如何做到人类行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解决人类主观能动性与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6)
AI技术正通过改变人类生存境遇的方式,改变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并改变人性。应当重视人类如何与AI相处的问题。尽管AI具有智能,拥有自我学习与自主自抉能力,但是由于AI没有意义世界与自由精神,AI不是主体,只是类主体。人类与AI的关系不是主体间关系,而是人与自身创造物及自身生活世界的关系。AI缺失想象力与怀疑批判精神,缺失意义世界,AI的认知、判断、行动选择能力有不可忽视的局限性,人类对AI的信任是有条件信任。人类自身命运的最终选择权不能无条件地交给AI。人类使AI置于自身有效控制之下的努力有可能造成一种新的生存悖论:人类通过极少数专业人员控制AI,这些人有可能通过控制AI而控制人类,人类在努力摆脱一种控制时,有可能陷入另一种新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王金拱 《石材》2007,(4):48-49
人类与世上万物和谐共生。万物赐予了人类生存和繁衍。在这些与人类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万物之中。石头虽然极其普通。但和我们人类却有着久远的渊源。从神话中的女娲补天到人类社会的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再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经典,再到洋溢着东方文明气息的中国古建筑,恢宏气势,神韵华彩,承载着人类多少希冀和梦想!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大量运用现代化技术,将自然界的各种原材料制造成多种多样的人工产品,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人类居住城市化则反映了人类与环境的这种新关系,然而城市化与人类追求生态环境的自然化又互相矛盾,如何在城市化过程中实现或保存生态理想是当今建筑设计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李红艳 《华中建筑》2008,26(4):140-143
依据近年来在西安、上海的历史建筑保护实践,发现:在21世纪初的城市建设中,虽然历史文化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由于保护理念的偏差、保护技术的缺失、保护政策的不完善等现实制约,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该文提出历史建筑的再生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探讨历史建筑的功能再生,最后从理念、设计、制度和技术4个方面分析历史建筑保护与再生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在历史中再创造--当代法国历史建筑再利用的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俭 《时代建筑》2006,(2):28-35
法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经历了300 多年的历史,在历史建筑的保护及其再利用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在 21世纪初随着法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正在发生一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为用当代的社会生活观念将历史建筑的价值现代化和大众化。文章试图通过四个案例去诠释这样一种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13.
日本政府在柬埔寨吴哥古迹持续十余年的工作中,陆续编撰了一系列特征鲜明的调查、规划与修复报告书,为吴哥古迹的保护与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其编撰方法以及技术措施对于正在逐步建立建筑遗产记录体系的中国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在详细分析保护与修复工程报告书的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系统介绍日本保护工程报告的管理和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4.
杨昌鸣  张帆 《城市建筑》2011,(2):104-106
本文分析了历史建筑保护及其修复技术理念的演进过程,指出在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日益提高的背景下,我国历史建筑保护修复工作中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等诸多问题.并引入哲学领域的价值观念及系统工程学的评价方法在实践中切实推动保护修复工作的进步,提高历史建筑保护修复实践水平.  相似文献   

15.
对文物建筑修复原则运用尺度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蔚  胡斌 《新建筑》2006,(5):4-6
文物建筑保护修复原则和方法研究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最重要的部分,对于在西方主流价值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文物建筑保护修复原则与方法的东方解读成为有中国特色文物建筑保护修复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修复中几个主要的原则,如修旧如旧、可识别性、现状保护以及复原重建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历史建筑平移保护与加固改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加固关系到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绵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当今城市建设中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处理历史建筑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关系,对体现城市文化底蕴和特色具有积极意义。总结了历史建筑的保护加固现状和三种保护方案,根据不同历史建筑的特点和保护要求,提出了加固技术、整体迁移技术和在保护历史建筑本体的同时如何提高其抗震性能等关键技术措施,从结构角度分别对五个已完成的典型工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朱建松 《中国建材科技》2013,22(3):115-116,127
新世纪的中国经济表现出高速发展的势态,面对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全球化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的城市发展也必将迈入一个新的阶段。许多国外学者把"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在城市化进程中,只有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设计,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中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设计做了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18.
重庆湖广会馆是重庆城市中心区的重要古建筑群,具有很高的文物和历史文化价值。文章重点介绍了湖广会馆及其周边的社区复兴,湖广会馆古建筑的修复和再利用。修复设计中,将历史建筑保护与市场文化经济相结合,发挥其社会经济价值; 坚持文物保护的科学技术观,强调文物修复的“可识别性”原则,结合现代科技手段, 探索适合东方木结构体系的符合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有地域特色的历史建筑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9.
创意经济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历史街区的改造也正朝着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方式发展,而本土原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却逐渐消失。通过对成都宽窄巷子的文化要素分析,及其对产业发展状况的思考,对基于文化遗产、人文地理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历史街区中的发展路径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赵万民  毛芸芸 《华中建筑》2009,27(7):134-138
该文探讨了地方性寺庙建筑及建筑群保护规划的相关问题,并结合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梁平县双桂堂的保护规划实践,在历史遗产的文化多样性、文物古迹保护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维修保养过程以及木结构油饰彩画的表面处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