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喜福会》是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这部作品有很多关于水的意象的描写。在此主要分析《喜福会》中出现的水的意象,其蕴含的寓意,所代表的中国文化和哲理,并从中理解美国华裔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特征,更加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内涵。  相似文献   

2.
幼教工作者面对的是一群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孩子。孩子们的心灵就象一张白纸,既能画出真、善、美的图画,也很容易被污染。幼儿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去努力塑造幼儿美的心灵。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既要培养幼儿用绘画和手工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情感,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美的欣赏力,同时又要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建立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把集体主义的精神注入到幼儿的心灵,融汇到幼儿的行动中,这对于从小培养幼儿热爱集体,增强集体…  相似文献   

3.
<钟形罩>是美国著名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的自传体小说.小说在笼罩死亡阴影的情结里,忠实记录了女主人公孤独、绝望与挣扎的心灵历程.拟从关注主人公的精神危机和死亡情结出发,根据精神分析理论,围绕文本中"水、黑色和镜子"等主要意象,分析该小说的死亡主题.  相似文献   

4.
"异化劳动"与"劳动创造美"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诸多命题中的两个著名理论。"异化劳动"是否可以创造美更是争议颇多。由于"异化劳动"使劳动和劳动者同时异化,劳动者在劳动中没有自由,也不是自觉性的劳动,那么异化劳动是否可以创造出"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才能创造的美呢?在承认劳动创造美的观点下,从人类心灵自由和创造自由的角度出发,论述异化劳动属于变异的人类劳动,从而论证虽然异化劳动是不美的,但人在不自觉中进行了自由创造,说明创造美是人类不可压抑的本性,异化劳动下也可以产生美。  相似文献   

5.
《贵妇画像》是亨利·詹姆斯的代表作之一。在小说中,亨利·詹姆斯采用了各种生动而贴切的意象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文章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来揭示该小说中各种意象的象征意义,包括建筑意象、“明”和“暗”的意象、“翅膀”意象、物品意象等等,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詹姆斯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意象是苏童小说叙事的特色之一。苏童创造性地把意象的审美机制引入叙事文学领域,以意象叙事代替传统的情节叙事,改变了传统小说较为单调的叙事方式,使文本具备了现代小说独有的弹性与张力。意象叙事的创作策略在苏童小说《米》中运用得最为突出,作家营构了大量繁复隽永、独具特色的意象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意象成为叙事活动的一部分,为作品增添了更加复杂的内涵和更为深厚的意蕴。  相似文献   

7.
意象是文学审美理论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审美范畴,是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作家理性思维与情感活动的综合体现,作家在创作中可以用各种方式建构意象。白先勇的长篇小说《孽子》中,作者用隐喻构建了一组审美意象,传达出对同性恋现象的“道德反思”与同性恋者的“心灵独白”。对其中隐喻性审美意象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对文本深层次寓意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中"月"所构成的诗词意象,以其丰富的内涵与《红楼梦》的意境紧密相连。本文从小说诗词中月意象的总体状貌入手,了解唐诗宋词"月"对小说诗词"月"意象的浸染,探究"月"对《红楼梦》人物形象塑造所起的作用,通过这个角度更透彻地挖掘"月"在《红楼梦》中的表现方式和小说作者的运用目的。探讨《红楼梦》诗词中月意象的独特文化内蕴可以更深刻的理解《红楼梦》诗性品质。  相似文献   

9.
从叙述策略、象征的运用和特殊语言的使用等方面对《喜福会》进行文本风格的解读,可以看出在《喜福会》中,匠心独具的叙事策略、精致细腻的象征意象和大胆创新的语言使用,彰显了其文本风格特色,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而且赋予文本深刻的含义。  相似文献   

10.
《品花宝鉴》是清代文人陈森创作的一部"男色"小说,耽美小说则是时下流行于"80后""90后"女性群体中的一种网络文学,两种文本虽然产生于不同的时代,但却具有许多相似性特点.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从《品花宝鉴》到耽美小说,反映了女性从"他说"到"自说"的过程,表明对女性身份的描写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11.
《黑暗的中心》在英国文学史上被认为是一部"谜"一般的作品,它丰厚的文本质地及深邃的思想内涵一直吸引着读者,百年不辍。文章从分析《黑》文中的反讽现象入,探讨主人公库尔兹和马娄复杂的内心世界,说明这部小说禀承时代的思想脉络,揭示出丧失行动目的后人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卡波特小说《别的声音,别的房间》进行文本细读,从重复叙事这种结构范式切入,发现文本采用了结构重复,意象重复和场景重复的手法,体现出作者对小说主人公乔尔的“寻找”和“逃离”之路的独到理解和处理.从这3种重复叙事语言的分析入手,探讨其重复叙事中所隐含的潜藏文本和深层主题意义——逃离孤独、寻找关爱和实现自我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3.
现实生活和艺术创作中"缺少灵魂"的问题为美学基础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即重新开启关于"心灵"的理论反思。"心灵"并非孤立的个人主观意识,而是在意义生成过程中交相感应的"世道人心",能更好地阐发人性及其社会性。本文在意象学说的基础上,以"相感于象""因文而兴"为主要观点,探索一种简洁、贯通地解释"美的社会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通过论述小说《八月之光》在结构安排和人物塑造方面的特点,认为《八月之光》描写一群悲剧人物的生活,意在探讨存在于人类意识中的种种阴影及其影响."光"与"影"是小说的主题意象.小说在叙述故事、描写人物的过程中,通过生与死、过去与现在、黑人与白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生存状态的对比,形成了一个互为参照的、有着对称结构的象征体系.  相似文献   

15.
体育美学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学作为美的现象进行研究的科学已经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体育美学的出现把研究扩展到了体育的竞赛和体育活动中来,在体育表演中表现出来的力量美、竞技美、体态美、韵律美等已被人民所接受和研究,然而体育教学中体现出的运动美、健康美、技术蔓、精神美往往被大家所忽视,把体育课与体育美的形象联系起来,无疑使学生从被动上体育课变成一种学生的自觉行动,从而起着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汤亭亭《中国佬》的小说文本中隐藏着五处变性指涉。通过文本细读,可以挖掘出这五处变性指涉并将其与现实变性进行对比,引出了"文化变性"的概念;同时,参照美国学者亨廷顿建构的身份定义对这五处文本做进一步的阐释,能揭示出小说中的隐性变性与真实社会中华裔男性女性化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小说中华裔男性性别转变实质上是一种被迫的、压制性的、从属的文化变性,是美国主流意识对华裔男性进行迫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白朗》作为贾平凹的一篇优秀小说,在其创作生涯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中介地位,也反映了贾氏对生存的深入思考。小说的文本构成方式既能反映出贾氏对既有文本的创新能力,也能极好地体现他对生存意味的思考。通过仔细阅读,可以看出《白朗》是一篇由众多已有文本构成的小说,这些文本在小说中或被引述,或被改写,用"奇事"构架白朗这个"奇人",制作出一个表达了作者特殊的生存体会的现代"土匪"。  相似文献   

18.
《阿拉比》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名篇,以少年的视角,从人物的内心来描述都柏林的社会图景,展现出都柏林沉闷的生活氛围,与整部小说描绘的“瘫痪”主题呼应。通过研读《阿拉比》,剖析文中人物心理和丰富的象征性意象,揭示主人公在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反映其如何在理想和现实中挣扎,最后用整体的意象来点明主人公的“顿悟”。这种象征性意象的写法开创了现代主义艺术手法,乔伊斯用意象纷呈展现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9.
纳博科夫的创作深受十九世纪双重人格小说题材的影响,其巅峰之作《洛丽塔》就是一部典型的戏仿双重人格小说的作品:小说中许多人物的命名带有寓意丰富的双重人格特征,尤其是两个主要人物亨伯特和奎尔蒂是一对既具有典型意义,又不同于传统的双重人。从双重人格小说视角解读《洛丽塔》有助于更好地领会作者"游戏性文本"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20.
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达洛卫夫人》坚持了全知叙述的传统。作者一方面通过借用人物的"内视角"展现其直接的生活和活动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全知叙述者的"外视角"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小说叙述者在进行"内省"以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同时,通过"外察"表现人物的外在行动,从而塑造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内""外"结合扩大了叙事范围,增强了叙事功能,重组了叙事结构,深化了叙事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