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4 毫秒
1.
通过优选NFR-W0358型铝衬管表面不处理胶辊为纺特细号纱所使用的前胶辊的生产实践,说明其具有优良的抗绕性,良好的耐磨性,硬度稳定性好,可作为纺CJ5.8 tex以上特细号纱的首选前胶辊.  相似文献   

2.
探讨"轻加压,重定量,高速度"生产工艺对R 14.8tex强捻纱的影响及应用效果。分析了轻加压生产工艺的牵伸控制特性。以纺R 14.8tex强捻纱为例,对上销、中胶辊、内花纹胶圈和前后胶辊的选用进行对比试验,对粗纱定量、粗纱捻系数、后区牵伸倍数、罗拉中心距、钳口隔距和摇架压力等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R 14.8tex强捻纱实施轻加压生产工艺后成纱质量改善明显,设备负荷下降,细纱相关机配件和纺织器材的消耗大幅减少,吨纱耗电量明显下降,产量增加,用工减少。认为:轻加压生产工艺是企业实现高效低耗生产的优势纺纱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3.
探讨应用大直径细纱胶辊进行纺纱的工艺配置及技术要点。采用大直径胶辊,前区集中牵伸、紧隔距、适度加压,后区大隔距、小牵伸倍数,大粗纱捻系数,胶圈中张力的工艺配合,增强了胶辊对纤维的控制力,缩小了浮游区,稳定了对牵伸须条的牵伸力。结果表明,采用大直径细纱胶辊纺制R 9.8tex赛络纱,降低了成纱条干CV值,减少了成纱毛羽。认为,应用大直径细纱胶辊进行纺纱可以在适度加压情况下,取得重加压条件下的成纱质量效果。  相似文献   

4.
探讨云纹花色纱工艺参数的优选。为纺制出高质量C 18.2tex云纹花色纱,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其在DTM129型空心罗拉集聚纺细纱机上纺制的关键技术参数进行优化分析。通过改变成纱捻系数、饰纱线密度和饰纱捻系数等3个因素,对不同参数下所纺云纹纱的条干、毛羽和断裂强力进行测试分析,结合极差与方差分析法,获得了较优的纺纱工艺方案。结果表明:纺制高质量C 18.2tex的云纹花色纱最优工艺试验方案为成纱捻系数360,饰纱线密度14.6tex,饰纱捻系数260。认为:工艺参数的优化有助于云纹花色纱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纺制竹节纱的紧密纺细纱机机械结构改造的特点.对已加装了ZJ-5型竹节纱装置的EJM128K-SM型细纱机进行四罗拉紧密纺纱技术改造后,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基纱特数为CJ14.6 tex的竹节纱纺纱工艺参数--锭速、前胶辊加压量、网格圈目数、吸风负压进行了优化设计,得到合理工艺配置为锭速10 000 r/min、前胶辊加压160 N/双锭、网格圈的目数3 600 目/cm2、吸风负压2 800 Pa.  相似文献   

6.
紧密纺精梳细号纱关键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提高紧密纺精梳细号纱成纱质量,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影响紧密纺精梳细号纱4个关键工艺参数--网格圈目敷、吸风负压、前胶辊加压、隔距块规格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网格圈目数3 600目/cm2、吸风负压2 400 pa、前胶辊加压量170 N/双锭、隔距块2.5 mm时紧密纺精梳细号纱成纱质量最好.采用这一工艺所纺CJ 7.3 tex纱的断裂强力为152.8 cN、3 mm以上毛羽根数为1.85/10 m、条干CV为14.84%.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细纱条干均匀度,以生产CJ 11.7tex纱为基础全面分析了细纱工艺与成纱条干均匀度的关系,并对影响成纱条干均匀度的前区工艺参数、后区牵伸工艺进行了工艺配置试验。结果证明:采用较小的粗纱定量、细纱捻系数、较大的粗纱捻系数、较小的前中罗拉隔距、钳口隔距、后区牵伸倍数以及较大的前胶辊压力、前胶辊直径,适当增加粗纱捻系数等措施,可以改善成纱条干CV值。  相似文献   

8.
晏顺枝 《棉纺织技术》2007,35(3):168-170
为了在气动V形牵伸细纱机上顺利生产CJ 3.6 tex纱,保证成纱质量,对粗纱定量、后区牵伸倍数、罗拉隔距、胶辊加压及前胶辊前冲量等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较大的粗纱定量,通过合理配置细纱牵伸工艺,采用紧隔距、适当加压、增大前胶辊前冲量及配用软弹胶辊,可使CJ 3.6 tex纱条干CV控制在18.2%以下.  相似文献   

9.
粗纱应用WRC-975型铝衬管胶辊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鹿小军 《纺织器材》2009,36(5):36-37
介绍了在FA415型粗纱机上使用WRC-975型铝衬管不处理胶辊的情况,通过不同型号胶辊的纺纱对比,表明该胶辊成纱质量稳定,抗绕性强,吸放湿性能优,使用周期长,是粗纱胶辊理想的选择,值得推广;并就WRC-975型铝衬管不处理胶辊的制作工艺和维护保养做了说明。  相似文献   

10.
在生产CJ11.7tex纱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细纱工艺与成纱条干均匀度的关系,并对影响成纱条干均匀度的关键工艺前区工艺参数、后区牵伸工艺进行了优化配置。实验结果证明:采用较小的粗纱定量、细纱捻系数、前中罗拉隔距、较小的钳口隔距、较小的后区牵伸倍数以及较大的前胶辊压力,采用较大前胶辊直径,适当增加粗纱捻系数等措施,可以提高成纱条干CV。  相似文献   

11.
针对表面不处理胶辊具有弹性佳、摩擦性能较好、硬度较小、表面应力均匀的特点,以纺CJ9.7tex纱为例,围绕改善细号高密纯棉成纱质量、稳定生活介绍了如何对表面不处理胶辊的结构、硬度正确选型及维护与使用;同时分析了进口与国产胶辊使用中的优缺点,对比了双层、铝衬管结构胶辊的使用效果,指出细纱工序使用不处理胶辊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氨纶包芯纱的质量水平,从工艺配置、纺专器材优选等多方面进行试验研究,分析了纺氨纶包芯纱时细纱胶辊的要求及微处理胶辊的纺纱特性,重点对胶辊后处理方法进行优选,介绍了BYC-2166型胶辊的性能,并对胶辊的制作要点及维护保养提出了建议。实践表明选用BYC-2166型铝衬管免处理胶辊,对其表面进行1∶5涂料微处理后纺制氨纶包芯纱,其成纱质量指标优良,生活稳定。  相似文献   

13.
屈金玲 《纺织器材》2014,41(5):46-48
为了提高细纱工序成纱质量,介绍了胶辊的选型原则和制作工艺,通过对邵尔A硬度70度、75度、80度胶辊以及NFX9865型免处理胶辊纺涤粘S捻品种纱成纱质量进行对比,说明NFX9865型胶辊适合在该品种上推广,并总结出胶辊使用与保养经验。提出:胶辊选型应结合生产实际通过试验进行对比并逐步推广,不同胶辊制作工艺不同,应把好质量三关。  相似文献   

14.
围绕特细号纯棉集聚纺纱的性能特点和生产措施,分析了集聚纺胶辊的特点及要求;对比了国产厂家不同型号集聚纺胶辊的纺纱质量及抗挠性能并进行优化试生产;指出:WRC-365型表面不处理胶辊具有适纺性强、吸放湿性能好、表面爽洁、抗绕效果好的特性,通过CF 2.9tex纱的生产实践证明该胶辊不但适用生产纯棉中细号品种,而且在生产特细号品种时,同样具有产品质量好、一致性好、适应性强、生产稳定的特点,且性价比高,可替代进口胶辊。  相似文献   

15.
转杯纺棉氨复合纱的工艺优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分析了纺杯速度、氨纶丝牵伸倍数及捻系数对转杯纺棉氨复合纱强伸性能、弹性回复性、条干及成纱毛羽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对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C 58 tex(77.8 dtex)转杯纺棉氨复合纱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氨纶丝牵伸倍数对复合纱弹性回复率影响显著,对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有一定影响;纺杯速度对复合纱弹性回复率和毛羽有一定影响;纱线设计捻系数对复合纱弹性回复率和条干CV值有一定影响;其中以氨纶丝牵伸倍数对复合纱性能的影响比较大.综合考虑转杯纺棉氨复合纱各项性能,工艺配置以纺杯速度49 300r/min、氨纶丝牵伸倍数4.5倍、纱线设计捻系数500为宜.  相似文献   

16.
为顺利纺制14.7tex精梳棉/Modal/珍珠纤维(50/30/20)混纺紧密赛络纱,并条采用三道并合,以确保混和均匀;粗纱采用轻定量,偏大捻系数;细纱采用紧密赛络纺纱工艺,配置合适的钢领、钢丝圈,并控制车间温湿度,以保证生产稳定。通过粗纱、细纱等工序的合理配置,有效减少了纱线毛羽,提高了纱线强度,最终成纱质量优良。  相似文献   

17.
降低细纱条干不匀率和毛羽的试验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细纱条干不匀和毛羽较多的问题 ,通过选用不同器材采用不同工艺进行对比试验 ,指出要降低细纱条干CV值需合理选择牵伸工艺、罗拉隔距、粗纱捻系数和胶辊 ;要减少细纱毛羽需合理选配导纱钩、锭子、集合器和钢领、钢丝圈。  相似文献   

18.
为顺利纺制地毯用特粗号C 102.1 tex竹节纱,在生产中,通过合理配棉,优选粗纱定量,采用较大的粗纱捻系数;细纱工序采用低车速、大捻度、重加压、大钳口、大后区牵伸工艺,同时选用大直径钢领、合适圈形且偏重的钢丝圈、适宜的级升卷绕、符合地毯用竹节纱风格要求的竹节工艺参数;络筒工序采用较低的络纱速度、打结器接头等技术措施,最终顺利生产出C 102.1 tex竹节纱,其成纱质量和竹节风格也满足了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皮芯粗纱参数对粗纱—细纱两步法纺制棉/涤皮芯结构短纤纱的外观形貌及性能的影响,研究皮芯粗纱纺纱工艺、粗纱定量、粗纱捻度,以及芯纤维含量等因素对棉/涤皮芯结构短纤纱的芯纤维外露比例和纱线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借助图像处理技术,实现了芯纤维外露比例的定量化测试。结果表明:当粗纱工序输出须条宽度由10.2 mm增至16.3 mm,皮芯粗纱中芯纤维束偏心度由26.5%降低至19.2%,细纱芯纤维外露比例降低11.3%(29.2 tex)和12.3%(19.4 tex);粗纱定量增大或捻系数减小,芯纤维外露比例降低;芯纤维涤纶含量由15%增加至25%,芯纤维外露比例增加35.6%(29.2 tex)和30.5%(19.4 tex)。  相似文献   

20.
聚乳酸纤维赛络纺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改变粗纱间距、粗纱捻系数及细纱后区牵伸倍数研究了聚乳酸纤维赛络纺工艺,分析了不同纺纱工艺对纱线断裂强力、条干不匀率及毛羽指数变化的影响,得到了聚乳酸纤维赛络纺的较优纺纱工艺.在同一台细纱机上,采用相同的粗纱捻系数及牵伸工艺,同时纺制了23.9 tex聚乳酸纤维环锭纱和赛络纱.两种纱线的断裂强力均呈正态分布,两者波动性无明显差异,且前者断裂强力显著高于后者;聚乳酸赛络纱的毛羽有明显改善;两种纱线的条干差异不大,环锭纱略好于赛络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