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区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中式菜品,可满足人们的食用需求。但在传统模式下开展菜品评价,仅将色、香、味、形作为评价重点,没有考虑到菜品烹饪是否科学营养。部分厨师虽然对营养学进行了学习,但较为片面,且在进行实际烹饪时,未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这就导致中式菜品的科学营养化烹饪得不到保障。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式菜品科学营养化烹饪问题,并提出了改善措施,希望能够为中式菜品烹饪的开展提供参考,推动中式菜品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式烹饪科学化程度不高,中式烹饪技术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针对这一现象,本次研究探讨了中式烹饪在科学化、营养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相关科学知识进行深层次分析,希望能够提高中式烹饪者的科学意识与职业素养,从而发展出一套符合现代人健康需求的饮食体系,为中式烹饪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3.
中式烹饪具有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术、丰富的品种、众多流派都独具一格等特点,是中式烹饪数千年发展的精华,同时,中式烹饪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中式烹饪,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式菜肴具有很多不同的特点,从烹饪文化角度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式菜肴更具有多彩多姿、精挑细琢、营养丰富等特征,除了上述特征,营养保健又是中式烹饪饮食文化的另一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4.
中式烹饪文化博大精深,历经数千年发展,已形成了成熟的文化体系。随着人们健康生活意识的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食品的营养化及科学化问题,对中式烹饪的科学化和营养水平不高的现状高度关注。为促进现代饮食健康及均衡性,本文围绕中式烹饪展开分析,进一步探讨中式烹饪食品营养化与科学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提升策略,以期为中式烹饪文化创作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5.
陆静 《食品安全导刊》2022,(35):21-23+53
清爽可口的中式冷菜是中国人餐桌上的常见菜肴,也是中国烹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中式冷菜由于其烹饪工艺、烹饪场所、设施设备等方式的特殊性,相对于高温烹饪的菜肴而言存在着较大的食品安全风险。特别是随着新时代人们饮食安全意识的逐渐增强,中式冷菜的食品安全风险也引起了餐饮企业、烹饪从业者和消费者的重视。基于此,本文在明确中式冷菜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中式冷菜所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以及影响因素,探索食品安全风险的防范措施,旨在提高中式冷菜的食品安全性,为人们提供美味可口且营养健康安全的中式凉菜美食。  相似文献   

6.
正中式烹任是我国饮食的主要制作方法,在饮食制作上与西式烹调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式烹饪较重视饮食的色、香、味,强调人们的视觉、嗅觉等感官感受。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更加重视自身的健康,因此对于中式烹任饮食的科学化与营养化也日加关注。基于此,笔者通过总结经验,整理出提高中式烹饪的科学性与营养化的方法与措施。中式烹饪发展现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式烹饪逐渐向规范化方面发展,我国也逐渐兴起各种中式烹饪专业学校,并完善  相似文献   

7.
中式烹饪的过程原理解析及研究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力  金征宇 《食品与机械》2006,22(6):140-143
从工程角度对中式烹饪进行考察研究,将中式烹饪操作分解为成形、传热、传质、过程调节(包括过程强化和过程缓冲)四种特征过程,分析了中式烹饪与传递过程及单元操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吴浩 《食品安全导刊》2023,(10):114-116
食品能维持人类的日常生活与身体健康,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质量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食品安全问题开始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中式烹饪也根据不同地理条件与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体现出明显区别,我国人们通过烹饪的手段创造出众多中式美食,这些食物不仅在当地受到欢迎,也在世界各区域得到人们的喜爱。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式烹饪食品安全、提高食品质量,本文结合中式烹饪原理与影响中式烹饪食品安全的因素,分析了避免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中式烹饪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中式烹饪方法众多,历史悠久。烹饪手段包括煮、溜、烧、蒸等14种,各种搭配可调制出不同的口味。中式烹饪的方式多样,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食材原料丰富,满汉全席,百吃不厌。目前,人们的烹饪观念在进步,因此,中式烹饪也要重视创新,既要理念创新,又要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10.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烹饪方式受到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能够呈现出明显的中式特点,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成熟的文化体系。食品营养学推动中式烹饪朝着营养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能够有效促进人们健康饮食。本文以中式烹饪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对中式烹饪食品的营养化和科学化进行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以中式肉品烹任技术为基础,研究和总结加工规律,确定适宜工厂化生产的工艺流程,并在传统烹饪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营养、包装材料、杀菌理论等研究成果,发现制约中式烹饪技术工业化生产的主要因素并加以解决,在保持中式烹饪菜肴优美造型的同时,更注重营养、卫生、方便、易贮藏等现代快餐食品的特点。同时研究了中式肉品快餐工业化生产所需的关键设备配套,包装材料的特性及使用方法,使源远流长的中式肉品烹饪技术走向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2.
正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关心日常饮食中的营养摄入问题。而我国传统的中式菜品虽然品类丰富,但在烹饪过程中,必须依据严格的烹饪程序,采用科学的烹饪方法,才能最大化地保存其营养价值,实现营养与美味的统一。为此,本文全面分析了现阶段中式菜品科学营养化烹饪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指出了中式菜品科学营养化烹饪的有效方法,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式烹饪有着深厚的饮食文化,并且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健康,然而目前发展中还未真正实现全民的健康饮食观念,当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要实现中式烹饪科学化营养化发展,一定要从烹饪人员、平衡膳食,营养条例和烹饪加工着手,加强中式烹饪科学化营养化,追求健康平衡的膳食,引导中式菜肴点心向科学化营养化平衡膳食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食品》2012,(17):7
全球热烹饪市场领导者RATIONAL推出的SelfCookingCenterwhitefficiency为中式菜设立了新标准。使用这款简便、创新的烹饪设备,在大量节省能耗、空间和人力的同时,更保证了高品质的烹饪结果。为了符合中式菜的要求,他们为中国市场特别研发了强力蒸汽与中餐烹饪程序等功能。拥有强力新鲜蒸汽的SelfCookingCenter whitefficiciency蒸制的食品:中式米饭、茶点、糕点或清蒸鱼(如石斑  相似文献   

15.
中国美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独特的种类与特点,是我国文化中的瑰宝。美食文化与人们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加强中式烹饪创新,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社会群众的内心需求。本文以中式烹饪方法的种类及特点作为出发点,从而分析中式烹饪的创新渠道。  相似文献   

16.
正本文以配菜技术在中式烹调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中式烹饪师应用配菜技术时应具备的素质进行了阐述分析,随后分析研究了配菜技术在中式烹调中的有效应用,以供参考。民以食为天,我国自古代就对烹饪技术及美食有着深远的研究,其美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配菜技术作为中式烹饪技术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的好坏往往对整个菜肴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配菜技术在中式烹调中的应用进行相应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式面点作为中华烹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提供了种类繁多、风味多样的各色面点美食。受到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中式面点的成熟方式各不相同。基于此,本文在详细阐述中式面点各种成熟方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中式面点制作的案例,探索不同成熟方式在中式面点烹饪中的应用策略,旨在为选择更营养健康、美味可口的成熟方式制作中式面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民以食为天,中式烹饪以东方饮食的文化魅力而受到世界各地的欢迎,庞大的食客群造就了中式烹饪的发展。但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食品安全问题,原材料污染、烹饪过程中添加过多添加剂引发食品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烹饪是加工食物的过程,也是创造食物这一艺术品的过程,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安全。中式烹饪过程的探讨,对于保障  相似文献   

19.
吴勤文 《食品界》2023,(11):114-116
<正>在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的背景下,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改善。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追求健康饮食,注重菜品烹饪的营养性。以往的中式菜品烹饪,没有充分体现出食材的营养价值,甚至一些烹饪环节会造成菜品营养的流失,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中式菜品烹饪的长久发展。因此,相关人员重点研究和分析如何兼顾中式菜品烹饪的美味和营养价值,以色香味俱全为基础凸显菜品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作为中国人,中式烹饪仍然是日常饮食重主要采用的烹饪方式,并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饮食的营养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餐饮业、食品加工业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中式烹饪营养化和科学化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理论以及技术策略。川菜、粤菜、鲁菜等都是典型且广受群众欢迎的菜系,同时也充分体现出了中式烹饪的特点。随着中式烹饪技巧的传承与发展,很多厨师都提出了更为营养的烹饪方法。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饮食要求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