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CA:请您介绍下您在“大院”的工作经历。屈培青: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在西北院从事建筑创作工作,圆了我们家“三代建筑师”在西北院工作之梦。在工作中我静下心来,虚心向前辈学习,传承“大院”的优良传统作风,全面培养自己的方案创作能力和综合工程设计能力,在创作设计过程中重视建筑原创的精品意识。但是,在建筑创作的道路上从实现梦想到超越梦想,要经历漫长的学习积累和不断的探索,特别是在二十年前,张锦秋院士和韩骥老师就告诫我不要“追风”,要静下心来去研究一个领域课题,从创作方向上去研究我们西北地区的地域文化和民风建筑,这些正是我从小生活和熟悉的地方。从那时起,我就坚持走原创之路,对传统文化、民风建筑和关中民居领域进行了长期调研和专门研究,并在院里成立了“关中民居研究中心”。筑梦还需静心,厚积是为薄发。  相似文献   

2.
朱小地 《建筑创作》2016,(4):100-103
正今天论坛的主题是文化建筑。我接到吕院长的邀请之后,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文化建筑这个概念?或者说所谓的文化建筑有多少文化性能够体现?中国这一代建筑师非常幸运,因为赶上国家的迅速发展而有很多机会。所以文化建筑,或者这一类的建筑,在各个城市建了很多。无论是对老一辈的建筑师,还是我这样的中年建筑师,以及到现在可能已经毕业、或者即将毕业的青年建筑师来讲,大家都很希望有机会做这样的建筑。  相似文献   

3.
学校,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作为文明传承的物质场所,在各种建筑类型中一直有着特殊的地位。建筑师对于学校建筑的设计也一直有着特殊的感情,遇到学校建筑这样的创作机会时,他们总是想把更多的希望、更多的未来融入到建筑中去。在学校建筑的设计中,总能比一般项目感受到更多的希望、和谐、快乐和梦想。作为建筑师的我,也希望在这样的建筑类型设计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它散发出更多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4.
正建筑艺术不仅是建筑师的信念,更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涵了建筑所对应的社会、经济、规模、设计氛围等,其核心价值是设计要与当地的人文环境相辅相依。——Gilberto Pellegrino(贝吉乐):法国著名建筑师,法国国立南特高等建筑学院教授,法国注册建筑师,PADW创始人、董事长,法国卫生部养老建筑设计规范特邀专家顾问我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就是能够为身体残缺或行动不便的人提供  相似文献   

5.
陈雳 《建筑师》2022,(216):91-100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中国城市建筑开始向现代化转型,外国建筑师们捷足先登,他们在建筑设计和城市建设 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03年德国建筑师罗克格来青岛创业,后于1911年进京执业并迎来了事业的巅峰,他在我 国近代建筑师制度的发展、西方建筑文化和技术的引进及中国传统建筑现代化转变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值得 载入中国近代建筑的史册。  相似文献   

6.
张妍 《山西建筑》2004,30(16):57-59
介绍了消费主义时代的建筑行为,从理解消费主义和消费文化出发,并以后现代主义为参照,探讨了消费文化与大都市面貌及建筑的关系,指出建筑师如何保证建筑行为的适当性,是摆在建筑师面前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金磊 《建筑创作》2006,(11):9-9
作为一个专业传媒,在忙碌并经历了出刊、编书、办展览的一个个轮回后,必须思考和盘点所导引的学术方向是否偏颇。随着第12届亚洲建筑师大会及“中国木构建筑艺术欣赏”等展览的闭幕,更使我们感到求索的必要。为此我撰写了“会展在普及建筑文化中的作用探析”一文(见中国建设报2006.10.19),其目的正是为了寻找中国建筑文化发展之根,在创新与停滞、继承与移植上求索。  相似文献   

8.
《重庆建筑》2010,9(7):57-57
“为梦想.千里行.相会在北京…”“绿色建筑是所有人心中的一个梦。但这个梦并不遥远.我国正在大步向实现这个梦想的方向迈进。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我国的绿色建筑很有可能会超过世界上其它国家和地区所有绿色建筑的总和。”  相似文献   

9.
为梦想,千里行,相会在北京……绿色建筑是所有人心中的一个梦,但这个梦并不遥远,我国正在大步向实现这个梦想的方向迈进。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我国的绿色建筑很有可能会超过世界上其它国家和地区所有绿色建筑的总和。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大会与建筑节能大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对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巫加都 《建筑创作》2010,(4):154-157
<正>标题前还应有两句名言:"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我从小就知道这话,是学建筑的爸爸妈妈告诉我的。在他们眼里,建筑作品是韵致而律动的乐章;在我眼里,建筑师的生命在这凝固而灵性的乐章中延续。  相似文献   

11.
《北京勘察设计》2006,(1):62-63
一.中国建筑文化西临的问题 中国有数千年的建筑史,但中国建筑师史是短暂的。中国传统建筑营造制度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师,建筑师作为一个职业在中国出现不到一百年,建筑师的职业化运作在中国才刚刚开始。中国目前的建筑市场以及建筑师对职业的认知还处在初级阶段,与国外成熟的市场和职业模式有很大差距。因此,建筑师应该尽快认清自己面临的问题,提高素质,走上健全的职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12)
<正>中国梦,我的梦。我相信,人人都有梦想,而中国梦就是由千千万万的中国人的梦想组成的。现在,我要和大家谈谈我的梦想。现在只要我一睡觉就会梦到我在做试验。没错,我的梦想就是当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我的目标是:不拿诺贝尔奖我决不放弃,拿了诺贝尔奖后也要继续努力!我的梦想是当科学家,为什么从小却学了钢琴呢?与其说钢琴是我的一个爱好,还不如说是误打误撞进来后,经过多次无效挣扎,才慢慢变成了我不离不弃的爱好。为什么说是误打误撞呢?这还要从我上幼儿园时说起。当年,幼儿园里开设了一门钢琴  相似文献   

13.
建筑师的博物馆情结对于城市而言,博物馆在成为文化地标上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对于建筑师而言,博物馆也比较可能成为个人的标志。设计一座博物馆是无数建筑师的梦想,因为博物馆建筑具有经典性、纪念性和永久性特征,往往成为建筑师的代表作;建筑师的风格与设计思想,也能在博物  相似文献   

14.
我的大学学业是在汉堡造型艺术学院戈德贝尔·尼森(Godber Nissen)和维尔讷·黑伯勃兰德(Werner Heberbrand)教授门下完成的。不久我就实现了作为一名独立执业建筑师的梦想。之后我作为尼森教授的助教,留在汉堡造型艺术学院工作以后开始授课,70年代成为该校教授。起初,我和迪特·帕彻恩(Dieter Patschen),稍后还有阿斯姆斯·维尔讷(Asmus Werner)一起,从事所有在德国自由开业的年青建筑师都会做的事情:参加设计竞赛,而且是一个接着一个。当然,这种状况到现在也还是如此。我们工作的重点一直是基于对建筑和城市的整体性思考,这…  相似文献   

15.
正CHIASMUS建筑设计事务所是一个国际化的事务所,其研究实践涉足方方面面的领域,作为创始人之一,柯卫带领他的团队在文化建筑、商业建筑、城市设计等领域均有所建树,也由此被外界评价为新锐设计师,但他却始终对旧工业建筑改造情有独钟、,从方家胡同46号,到正在进行中的太原万科蓝山工业区改造,柯卫乐此不疲并渐入佳境。一个新锐建筑师为何如此痴迷于旧工业建筑改造?对于改造的态度和支持他及他的团队不懈努力的信念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走进了柯卫的  相似文献   

16.
《世界建筑》2005,(1):110-111
针对当代建筑的Aedes论坛由1980年开始举办,它是欧洲第一个私人的建筑展览机构。现在,它已经发展成为建筑文化领域的一个国际性商标,在这里举办了超过300个知名建筑师以及处于前沿的实验性建筑的展览。  相似文献   

17.
王振华 《山西建筑》2010,36(11):31-32
介绍了文化是一个民族延续发展的灵魂,城市文化孕育着建筑文化,建筑师不仅要研究建筑的科学性、技术性并在建筑形式上创新,而且还要努力去实现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通过从城市文化中吸取营养,从而促进建筑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尽管中国的城乡建筑记录着由中国建筑教育培养的一批批建筑师的足迹,但在建筑市场全球化的今天,在本土建筑师与国外事务所和建筑师的打拼或合作中,中国建筑师群体明显暴露出自身理论体系薄弱、忽视工程技术、文化艺术修养不足、建筑文化感断裂、建筑理性感缺失以及建筑艺术形式混乱等问题。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中国社会环境、建筑市场薄弱以及国人先天素质不足等原因,但是让我们无法回避的是,中国建筑师职业生涯的重要起点和过程——建筑教育是上述问题产生和发展的土壤和温床。  相似文献   

19.
建筑设计仅仅是绿色建筑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但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却对建筑的最终形态和生态环保效果影响极大,在绿色建筑系统其它各环节还不能有效配合的情况下,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中应该树立准绿色建筑观。这在我国目前思想意识、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的国情环境中是切实可行的。本文较详尽地阐述了准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及山地绿色建筑文化传统,并通过设计实例,展示了准绿色建筑设计的各种策略。  相似文献   

20.
“亚洲论坛”(BAF)是一个非官方,非赢利的国际性会议组织,其宗旨是为亚太地区国家的领袖、商业巨子、理论权威等高层人士提供对话的场所。博鳌水城,作为一个定址、定期的永久性国际论坛主办地对中国意义重大。本期杂志对近年来不断完善的博鳌一、二、三期工程规划设计作了详尽报道。作为出版人,之所以由博鳌“亚洲论坛”产生诸多联想,不仅仅是希望面对新建筑作品,建筑师要关注并呼唤科学与人文,希望中国建筑师在创作全球优秀建筑作品的同时,也更应保留一种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自尊态度、文化自强精神。 作为一个思考我认为,与其他高新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