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临清坳陷德南洼陷的低熟原油和烃源岩为例,探讨了半咸水-咸水沉积体系中低熟油的富硫大分子早期降解生烃机制。德南洼陷的低熟源岩以藻类微生物生源为主,原油和源岩的芳烃馏分均含有丰富的含硫化合物,它们对应的可溶有机质族组成具有非烃和沥青质含量高的特征,依据源岩的非烃演化、干酪根硫碳原子比(S/C)和芳烃馏分中含硫化合物的含量与有机质转化率的关系,对硫与烃类生成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硫的存在有利 相似文献
2.
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未熟-低熟油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未熟—低熟油的形成条件及形成机制探讨,总结出沙一段和沙三段的微咸水—咸水介质环境、丰富硫细菌和含硫化合物为临清坳陷东部未熟—低熟油气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证实该区未熟—低熟油气形成是低活化能的富氢腐泥组分受到硫细菌早期低温降解作用的结果,明确该区未熟—低熟烃源岩硫细菌降解的有机质早期生烃阶段的Tmax 值为400~435℃, RO值为0.2%~0.5%,生油高峰Tmax值为420℃,RO值为0.35%左右。 相似文献
3.
目前渤海湾盆地的勘探形势良好,在上古生界陆续发现多个煤成气气田,但在盆地西南部的临清坳陷东部尚未有大的勘探突破。为提高天然气勘探效率,从构造演化方面入手,结合埋藏史和流体包裹体的分析结果,对研究区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的生烃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临清坳陷东部的构造演化主要受华北板块与其周围板块的相互运动及其运动方式所控制,三叠纪以来经历了5期演化过程;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的成熟演化主要受构造演化所控制,共经历了5次生烃作用,以喜马拉雅早中期和喜马拉雅晚期2次生烃作用最强,并且与圈闭形成时间匹配良好,生成的油气能得到有效的保存。 相似文献
4.
煤层作为一种重要的煤成气源岩和特殊的储集岩,在热演化程度一定的前提下,其生气量和甲烷生成量是一定的,其吸附气量与排出量互为增减,并处于动态平衡。根据这一认识,首次提出定量计算煤层排烃系数的思路与方法。利用热压模拟试验确定煤的不同显微组分的生气量;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层位煤层显微组分组成不同的特点,提出采用公式法计算煤层的甲烷生成量;同时重点对Kim建立的煤层甲烷含量与煤的变质程度和埋深的关系曲线进行了计算机拟合,得到不同演化阶段埋深与吸附气量的关系曲线和方程,用以预测煤层的含气量。以临清坳陷东部康古4井区石炭—二叠系煤层为例进行了煤层排烃系数的计算,计算出的甲烷生气量与模拟甲烷生气量可比性较好,但仍存在小于5%的误差;计算出的煤层排烃系数随煤层成熟度的增高而增大,由低演化阶段的77%逐渐增至高演化阶段的90%以上。 相似文献
5.
烃源岩与输导体系的配置组合,按二者的接触关系,可分为垂向、侧向和交错接触型3种;按输导体的类型不同,可分为源岩—断层、源岩—连通砂体和源岩—不整合3种。分析了形成各类组合的控制因素,指出了源岩与输导体系配置规律的研究意义。不同的配置组合油气运移方式、运移效率以及形成油气藏的类型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并最终导致油气空间分布的不同特点。济阳坳陷临南洼陷中央隆起带源岩—断层配置组合决定了油气垂向优势运移,而夏口断裂带源岩—连通砂体配置组合决定了油气横向优势运移。 相似文献
6.
对济阳坳陷沙四段和昌潍坳陷孔二段的泥岩样品进行热模拟实验并对其气态烃产物进行分析后表明,气态烃产率随热模拟温度升高而增大,350℃时开始急剧增大;产物中甲烷含量和C2―C5重烃含量均随模拟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2-C5占C1-C2的比例呈降低趋势。对气态烃的稳定碳同位素进行分析后指出,甲烷碳同位素在350℃之前有所减小,当温度超过350℃后逐渐增大;C1―C4烃类气体碳同位素分布在-24.6‰~-42.6‰之间。还指出济阳坳陷和昌潍坳陷深层烃源岩在进入成熟演化阶段后具有生油气的潜力,但烃源岩的原始有机碳含量对油气的生成量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济阳坳陷是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的典型代表,新生界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一套巨厚的中—低成熟度页岩,能否有效开发动用其页岩油对于认识同类型页岩油潜力意义重大。通过50余口取心井系统的岩相、储集性及含油性研究与评价,对比国内外不同盆地页岩油特征差异发现,济阳页岩油咸化湖盆碳酸盐含量高,断陷盆地发育不同尺度裂缝,演化程度低导致储集空间以无机孔-缝为主,储集物性好但原油流动能力差。依据济阳页岩油地质特点,提出了以甜点立体综合评价、立体井网优化设计、立体压裂优化设计、全过程实施优化调控为核心的立体开发技术,建立了整体压裂同步投产、分批压裂逐步投产、立体滚动开发3种立体开发模式,矿场先导试验取得了突破,证实了中—低成熟度页岩油具有广阔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8.
利用断层活动速率分析了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南部主干断层的活动历史,并利用研究结果分析了断裂时空差异性演化对生烃凹陷形成的控制。恩平组以前珠三坳陷西南部断层活动性较强,而东北部则相对较弱,恩平组以后,珠三坳陷西南部断层活动性较弱,而东北部相对较强,从而使文昌组—恩平组珠三坳陷的沉降中心明显发生了由西南到东北的迁移。珠三南断裂在研究区内为一条包括3段、3种类型、控制3个大规模断凹的大型复杂断裂,不同凹陷内烃源岩分布差异明显,主要体现在烃源岩的规模、类型及热演化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珠三坳陷控坳主干大断裂在时空上差异性演化的结果,据此将珠三坳陷划分为WC ̄A,WC ̄B,WC ̄C等3个相对独立的成油体系。 相似文献
9.
陆相湖盆富有机质页岩微相特征及对页岩油富集的指示意义——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页岩油作为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石油地质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中国的页岩油资源大量赋存于陆相湖盆中,由于其储集、封盖、圈闭和运移等与常规油气不同,岩相对于页岩油的控制尤为显著。岩石学、全岩X衍射(XRD)、总有机碳(TOC)含量和油气显示等资料的分析表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富有机质泥页岩的微相构成主要为薄透镜状晶粒灰岩微相(LF1)、纹层状泥晶灰岩微相(LF2)、厚层块状灰质泥岩微相(LF3)、块状泥岩微相(LF4)和黑色页岩微相(LF5)。其中,页岩油发育的有利微相和微相组合为黑色页岩微相(LF5)、块状泥岩微相(LF4)以及薄透镜状晶粒灰岩与黑色页岩的微相组合(LF1+LF5)。济阳坳陷有2种页岩油富集模式:①以块状泥岩微相(LF4)和黑色页岩微相(LF5)为主的"自生自储"模式;②以薄透镜状晶粒灰岩与黑色页岩微相组合(LF1+LF5)为主的"晶粒灰岩储层"模式。晶粒灰岩更有利于页岩油富集和开发生产,薄透镜状晶粒灰岩与黑色页岩的微相组合(LF1+LF5)是济阳坳陷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的"甜点"岩相组合。 相似文献
10.
低电阻率油层类型繁多,成因不一。以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沙三段高阻、低阻油藏为例,分析了储层孔隙结构及低电阻率油层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储层微孔隙发育与低电阻率油层之间无直接的因果联系。引起油气层低电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是储层具有相对弱的成藏动力,致使油层现今的含油饱和度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1.
从煤系有机质组成的复杂性和“显微组分分期生油”的角度,讨论了煤系中低熟油生成的可能性,结合实例阐述了树脂体早期生烃和木栓质体早期生烃两种煤系低熟油形成机制根据对煤的物理性质与煤层排液过程关系的分析指出,低熟油生成时期恰好是煤层释放液态烃类的最佳时期。因此,煤系存在低熟油形成机制是煤成油有效聚集的先决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2.
Algae are good sources of immature oil. A long-term (more than 5 years), low-temperature (80°C) simulation of early diagenesis of organic matter from algae was carried out. In the very early stage of the simulation, different quantities of immature oil were generated after 26 to 56 days. After one year, algae showed obvious fluorescence, and the intensity was maintained during the remainder of the simulation. From the earlier stages of the simulation to the later stages, the asphaltene fractions of the soluble extracts decreased and the polar fractions increased. Asphaltene and polar compound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formation of immature oil, especially under briny environments. Finally, the changes in hydrocarbons during the simulation are discussed and the algae-originated phytenes and C20 bicyclic terpanes are suggested as biomarkers for immature oil.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苏北盆地管镇次凹陷阜四段烃源岩属低熟烃源岩(R0≤0.7%)。在重建该套烃源岩埋藏史和地热史并应用其干酪根C/S原子比确定其有机质化学动力学类型和相应的化学动力学参数的基础上,对该套烃源岩的生烃史和排烃史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阜四段烃源岩分别在始新世中晚期和渐新世早期进入了生烃期和排烃期。综合地质、油源地球化学资料的研究表明,阜四段低熟烃源岩含油气系统为一个未完成的、目前仍处于持续阶段的含油气系统。该含油气系统的原油具有低熟油的特征。阜四段烃源岩的低成熟和低含油饱和度,且进入排烃期后未经进一步的压实作用,导致该套烃源岩的排烃效率较低,进而造成该含油气系统的油源不足。此外,该区主要断层(管镇断裂)对油气运移起隔挡作用,油气二次运移的距离短,因此,该含油气系统受管镇断裂的控制,其区域展布局限在管镇断裂靠油源的东南一侧。 相似文献
17.
18.
19.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第三系原油成熟度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原油成熟度特征是原油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第三系原油的色谱-质谱分析,在饱和烃和芳烃成熟度参数、生物标志物绝对浓度和热不稳定化合物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基础上,详细剖析了该区原油的成熟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第三系原油主体为未熟-低熟油,不存在混源造成未熟-低熟假象的可能性。成熟原油仅出现在花土沟、狮子沟和砂西地区。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有效烃源岩的发育特征,佐证了大量未熟-低熟原油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